嵇文红:做更好的自己

2018-09-30 06:26于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家长数学老师

于萍

1988年,嵇老师21岁,刚刚大学毕业来到芳星园中学,那一年,嵇老师是一名新教师;2018年,嵇老师51岁,已经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但这一年,嵇老师依旧是一名“新”教师。因为,虽然岁月在嵇老师的面庞上留下了痕迹,但她内心依旧是那个21岁的姑娘,每一天都渴望遇见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每一天都做更好的自己,也帮助别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话家长:“你希望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出生于教师世家,嵇老师的童年就是父母一人一张书桌,书桌上堆满了教材、教案、作业,昏黄的灯光下,父母伏案的身影,是她对教师最初的印象。嵇老师说,这是家庭给她打下的最深的烙印,所以,后来她选择了读师范院校,选择了站上讲台。这条注定的道路让她爱上孩子,爱上教师这份职业,更让她深刻理解了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他的家庭;改变一个孩子,首先要改变他的父母。从教三十年,嵇老师见过形形色色的家长,很多她都已经忘记了,但是有一位家长她却永远记得,因为这位家长见到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家孩子受欺负了吗?只要没受欺负就行。”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开始,嵇老师很震惊,也很头疼,她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家长,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这个孩子。后来,嵇老师发现这样的家长并不是个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家长对于孩子、对于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有些观点和行为却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时,教师应该怎么做?是对这些错误的思想视而不见,还是为了所谓的和谐的家校关系而“屈从”于家长?这些看似“保险”的做法被嵇老师一一否定了。因为,她明白这些“保险”的做法其实是在拿孩子的人生冒险。

家长的思想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教育不仅仅是面对学生,还要面对家长。只有家长正确地看待社会,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为孩子的成长树立正确的目标,孩子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改变这位家长的思想,嵇老师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嵇老师首先问了他三个问题:“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觉得这种想法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希望你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位家长一时间沉默了,他从来没认真地思考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会不会影响孩子,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嵇老师的发问,让他陷入了沉思。嵇老师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清楚自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而她要做的就是让不良的影响变成积极的影响,让积极的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

嵇老师更愿意将与家长的交流称为“队友之间的平等的对话”,“老师和家长不是敌人,而是并肩战斗的队友,我们应该努力地让彼此变得更好,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好。”虽然一开始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够改变,但是嵇老师相信,真情、真爱、真诚终究会打动每一个人,她愿意为了百分之一的改变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让每一位家长成为更好的家长。

对话学生:“1+1=2的背后是什么?”

“以前,我因为喜欢语文而喜欢语文老师,现在,我因为喜欢嵇老师而喜欢数学。”母亲节的时候,一个女生偷偷地给嵇老师塞了一张卡片。这个女生并不是班里数学成绩最优秀的,甚至有一些偏科。小学时,她觉得数学是枯燥的,在她眼里,数学就是一堆无聊的数字和看不懂的公式,就是不停地做题、再做题。但是,嵇老师却给她打开了数学的新天地。在嵇老师的课上,数学跳出了数字、计算,而成为轴对称的紫荆花,成为黄金比的手机屏幕,成为旋转的钟表……嵇老师让她知道了数学不只是数学,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事物里,每一个空间里。

“大数学观”是嵇老师所提倡的,数学不只是“1+1=2”,还是为什么“1+1=2”,“1+1=2”在生活中如何应用,通过“1+1=2”还可以推算出什么……嵇老师想教给学生的是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意识、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素质和能力。“学习就像过河,小学时,老师抱着学生过河;初一初二时,老师牵着学生过河;初三时,老师在前面引导着学生过河;再以后,学生就会自己独立过河了。”嵇老师希望在自己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渐独立地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谛。

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从来都不是考了多少分,做对了多少题。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成功没有统一的标准,更不取决于一时的成绩。在嵇老师眼里,考100分的学生并不一定比考90分的学生优秀,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分数背后的努力,是学生从中收获了什么,是学生是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嵇老师喜欢“不乖”的学生,喜欢“挑战”老师的学生,她相信学生如果只停留在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就永远不可能超越老师。“我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我希望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学会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创造问题。”所以,在嵇老师的课上,学生可以坐着“胡说八道”,可以大胆地表现自己,释放自我。她鼓励学生成立创新思维小组,利用数学知识编写计算机程序,制作鹦鹉机器人、中华龙机器人。尽管这对普通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但是,创造挑战,然后迎接挑战,这就是“成长的秘密”。

对话教师:

“你有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经有老师问嵇老师,“为什么别人能获奖而我不能获奖,比赛是不是不公正”,也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过于骄纵,很难管理。当时,嵇老师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你有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嫉妒和抱怨永远都不能成就一个好老师。老师在质疑别人之前,首先要质疑自己——别的老师做到的我是否做到了?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是否做到了?我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对不对?”嵇老师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徒弟。

老师要求学生成长为社会栋梁,那么,老师自己是否务实本职工作,做好点滴小事,成为学生的榜样了?老师要求学生学习新知识,那么,老师自己是否在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老师希望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那么,老师自己是否主动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了?

好老师不是别人成就的,而是自己成就的。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嵇老师的“王牌”不是教龄长、资历深,而是每一天都让自己更专业。嵇老师坚信,要被学生和家长信任、信服,老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要不断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在别人看来,嵇老师早已“功成名就”,但是,在嵇老师自己眼中,她每一年都是面对新学生、新知识的“新”老师。尽管对教学已经驾轻就熟,但每个寒暑假,嵇老师依旧会认真地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重新备课。这些年,嵇老师带过很多徒弟,遇到过各种各种的问题,但她从来都没有感觉到疲惫和厌烦,反而很享受,因为在被学习的同时,她也在向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学习。而每当学校引进了新技术、新设备,嵇老师都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在学校一线老师里,嵇老师的年纪是最大的,但是她渴求知识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从教三十年,嵇老师说她从来没有倦怠过,反而每天都对教育更爱一点,因为她每天都有新的追求,都能遇到新的问题,学到新的知识,她感谢每一位学生、家长、老师带给她的问题,让她改变,让她成长。

做更好的自己,是嵇老師对自己的要求,她时刻要求自己真诚地、专业地、负责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做更好的自己,是嵇老师对家长的建议,她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被孩子骄傲地追随;做更好的自己,是嵇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她期望,当离开家长的怀抱,离开老师的教导,每一个孩子都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无惧风雨,勇敢翱翔。

编辑 _ 付江泓

猜你喜欢
家长数学老师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