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本真 让师生共成长

2018-09-30 06:26赵璐玫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题学校课程

赵璐玫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海淀区实验小学以“守真、从善、修美”的学校文化为引领,遵循教育规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创新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研的模式,精心建构富有特色的课堂形态,宏观规划立体丰富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师生“小课题”研究,积极建设开放、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携手共进。

扎实本真的课堂实践

课堂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为了有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积极建构本真的“彩虹课堂”,大力倡导教师求真务实、因材施教,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彩虹课堂”旨在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达成师生双向受益的目标,以实现师生“不同色彩,交相辉映;不同起点,自我超越;不同跑道,异步同行”的美好愿景。

学校依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的不同,将课堂合理安排为常态、长短、联排“三种学时”,提高了课堂实效性;教师以学情为导向调整教学设计,进行了“从学生已知处删减”“从学生未知处增补”“从学生需知处细化”“从学生想知处拓展”的“四种调整”,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的质疑声、讨论声、评价声形成了“课堂三声”,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结合相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梯度设计可自选的包括基础题、能力题、挑战题的“作业三层”,有效落实“减负增效”的目标;学校还积极延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堂拓展至校外,组织开展了以“纵向成系列、横向融学科”为特征的学科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积极创新评价方式,如一年级的“乐学嘉年华”乐考活动、六年级的“小课题”研究毕业考试,兼顾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双关注,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评价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也绘成了学生的成长轨迹,真正体现了每个生命个体多彩的成长过程。

立体丰富的课程体系

除了精彩的课堂建构,课程的建设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注重突出课程的核心地位,聚焦课程综合化、主题化的发展趋势,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特点和传统优势,构建了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主题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组成的“彩虹课程”体系,各层级课程间注重基础,体现整合,突出实践,力求达到基础性与发展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生智力发展与能力培养的“三维统一”。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课程组成,拓展性课程由基础课程派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力求突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凸显主题化。主题性课程与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突出专题性与实践性,如学校研发的“多彩研学课程”,按照“博闻、思辩、笃行”的递进关系,借助红、黄、蓝三原色的基本色及调和色,形成了“赤子之心”“黄色印记”“逐梦蓝天”三大课程板块,研发了“重走长征路”“探寻母亲河”“探访新农村”“科考航天城”“寻访古丝路”等主题研学旅行课程,在体验式、实践性强的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校还注重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尊重教师的创造性,支持教师个体发展,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观察、了解、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自主确定教材开发的课题,使教师成为课程的编发者、实施者、评价者,引导开发“教师课程”。目前,教师研发的单学科拓展类、多学科融合类、德育类课程已经初见成效,并不断地改进完善;积极开发与实施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目前已开设的校本课程达十几门。整合、立体、丰富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了夯实学科基础,着眼能力培养,搭建发展平台,助力学生成长。

高效务实的科研探索

科研兴校是海淀实验小学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思路,也是努力追求的办学特色。尤其是近年来“小课题,微课堂”研究成为了学校教科研的主导方式及科研特色,以“小课题”研究为着眼点,以“微课堂”呈现为切入点,引导教师把教科研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用科研的方法解决一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小课题,微课堂”具有“小”“真”“实”的特点:“小”就是教学中的小问题,课堂中的小片段;“真”就是工作中的真问题,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实”就是关注实践性,具有实效。这种草根式的行动研究,让教师形成了带着科研意识去工作的习惯,有利于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

“小课题,微课堂”研究具有很明显的优势,课题来源的实践性,有利于教师接纳与探究;课题提出的针对性,易于激发教师的参研热情;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便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推广运用。这种研究活动让教育科研與校本教研有机融合在一起,引领教师用教育科研的方法解决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小的、有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真问题。这种全员参与的教科研活动形式,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整个研究过程体现的是“问题就是课题、对策就是研究、收获就是成果”,使教师对科研更加自信、更有热情。五年间,教师共研究了近百个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涵盖所有学科,内容涉及学情分析、教材理解、教法指导、监测反馈、兴趣调动、习惯培养等多个方面。教师在开放的环境和支持性群体中,形成了理念认同,找到了自主发展的坐标,这些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直接推进了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高课堂实效,最终让学生受益,学校连续十年评为“北京市科研工作先进学校”。

生机蓬勃的学生研究

在教师“小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深化,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了学生身上,落实新课改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自2012年起,学校开展了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引导他们将学校学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确立为“小课题”,在教师的引领下,在与同伴的合作中,通过个人的思考、实践、探究,运用综合知识与能力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小、实、新、活”的“小课题”研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探索求知、验问达明,尤其是养成勤学、善思、好问的习惯。为了提升和固化成果,学校又积极建设“小课题”研究活动课程,由“随机、零散”向“系统、核心”聚焦,成为了一门特色校本课程,该活动课程具有融合性的显著特征,与各门学科、各项活动有机融合,实现了学习资源、方法、成果的有效整合。

五年来,学生的“小课题”数量累计达几千个,研究内容也与时俱进,从学生的视角体现着他们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如“大话二胎”“共享单车的利弊”“雾霾的形成与治理”“昆玉河水质研究”“单双号限行对疏解交通压力的影响”等,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推动全员发展的初衷。学生们在“小课题”研究的浓厚氛围中成长起来,渐渐形成了主动研究、自我发展的意识,有的学生对研究活动进行了连续性的规划,对自己的课题从三年级一直研究跟进到小学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将课题带进中学,在更高层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入拓展研究。可以说,“小课题”研究让学生真正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内驱力,为终身发展立本奠基。

猜你喜欢
课题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学校推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