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中式餐饮几乎是世界上最痛苦的生意。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去开饭店。食材求新鲜,必起早贪黑,应酬接待繁重,环保卫生消防重重考验。经年累月,饶是美娇娘,也被折磨成黄脸婆。
如今,海底捞终于把最痛苦的餐饮生意做上市了。9月26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海底捞开盘涨5.62%,盘中市值一度冲破千亿港元,最终收盘17.82港元,涨0.11%。当日,海底捞市值120.90亿美元,在全球餐饮企业里排名第六,市值只比第五名达美乐披萨少0.86亿美元,更是将“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遥遥甩在身后。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到底靠什么敲响了联交所的铜锣,震到自己的耳朵?
2015-2017年,海底捞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7.57亿元、78.08亿元、106.3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5.9%;净利润分别为4.11亿元、9.78亿元、11.94亿元。于是乎,国金证券研究所大笔一挥,封海底捞是“今年最稳的一个IPO”。
海底捞为什么增长得这么快?这其中的秘密,都写在招股说明书里了,那就是“师徒制度”。
有心人可能会发现,海底捞大部分新餐厅都位于现有餐厅的邻近地区。原因是海底捞鼓励店长们,自下而上地在附近选址并递交新餐厅方案。
在海底捞,几乎全部的店长都为内部层层晋升,在日常运营中拥有高度自治权,员工一旦晋升为店长,就有机会享有门店的业绩提成。
除此之外,“师徒制度”下,店长不仅可以享有自己门店的提成,还能在其徒弟、徒孙管理的门店中获得更高比例业绩提成。这让店长愿意培养徒弟,并指导他们开拓新店。“师徒制度”被海底捞称为自下而上发展战略的核心、裂变式增长。
店长的徒弟成为新店长后,“师傅店长”就可以获得其管理餐厅利润的2.8%;或者其管理餐厅利润的0.4%+徒弟管理餐厅利润的2.8%-3.1%+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1.5%。
这种自下而上的开店模式,使得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利益高度统一。今年,海底捞已经收到493份来自现有店长的开店申请。
海底捞在2017年开了98家店,2018年上半年新开71家,这其中分别有58家、34家由现任店长建议开设。而海底捞在2016年只开了30家店。这是因为2016年中期,海底捞重组内部结构,扁平化管理之后,就开始了师徒裂变式的开店之路。
这些邻近的餐厅还可以组成一个个抱团小组,也称之为“家族”。这些抱团组织通常包括5 至18 家门店,并让有能力的店长担任“组长”。抱团组织内门店分布在同一地区,可以共享信息﹑资源,具有共同解决当地问题的能力,有效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提高当地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目前,海底捞已有37个抱团组织,涵盖300多家门店。在这样的机制下,海底捞新开的餐厅一般于1-3个月实现首次盈亏平衡,相比之下,这个速度成倍快于其他主要中餐品牌。
事实上,在海底捞工作并不轻松,要从5万多名员工中脱颖而出,成为店长也并不容易。但在“师傅”以及“利益”的鼓励下,海底捞的员工都很拼命。
在海底捞的招股说明书中,目前,其候选人库里累积了400名后备店长。店长招募徒子徒孙的资格,是要靠自己赢来的。每个季度,海底捞会召集至少15名神秘嘉宾到每间餐厅并对体验匿名评级,只有得到A级餐厅的店长才能赢得门票。
这套管理方法,也不是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独创,最早来源于日本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是一种关于公司组织架构的哲学。也就是说,把整个公司细分成所谓的“阿米巴”小集体,模块化组织架构,也培养更多的小队长。
师徒制度“锁住利益”的同时,管理并不容易锁住,甚至这两者之间存在博弈关系。
海底捞的应对措施是总部统一控制“系统性风险”:总部拥有考核门店、认证店长、审批门店发展关键环节的权力,并以顾客满意度和员工努力程度作为KPI——经营或财务指标不考核——也不用考核了,店长会为自己的钱包努力。
在宣扬这种风险控制系统的同时,海底捞也进行了风险提示:我们近年一直迅速扩展,导致风险及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且我们持续演变的管理系统未必能有效应对该等风险及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向阁下保证,我们的总部在业务规模增长之时将能够直接有效管理所有餐厅。
在这段风险提示下,是海底捞的“老鼠事件”。去年5月,海底捞北京劲松店,暗访记者在后厨的配料房、上菜房、水果房、洗碗间、洗杯间等各处均发现了老鼠的踪迹。有的老鼠会爬进装着食物的柜子里。此外,员工还会用火锅漏勺掏下水道。
很快,这一事件被海底捞娴熟的公关技巧轻松化解,老老实实承认错误、全面整改,整个舆论一笑了之。毕竟,除了老鼠,服务员还会在你不小心刮破丝袜后,为你递上全新的丝袜。现在,就连新晋流量担当抖音上,也有很多去海底捞搞怪吃火锅的视频。一头是服务,一头是利益机制+管理,這就成了海底捞克敌制胜的秘密。
服务令海底捞变大,助其出名。中国哪个中高端餐饮品牌能提供最好的就餐体验?这个问题应该会让不少人想起海底捞。《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全面地记录了海底捞的服务、张勇早期的经营管理之道。
客人在等位时可以免费美甲、擦鞋,有求必应。服务员会送免费的水果零食,帮你剥虾壳,如果知道客人来自中国的某个地方,还会邀请老乡服务员为其服务;甚至在洗手间还有人为客人开水龙头和递擦手纸等。
知乎上专门有一个话题是“海底捞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服务细节?”浏览次数超过4700万次。很多顾客分享了自己在海底捞享受到的贴心服务。
不过,据说入选了哈佛商业学院案例的海底捞,其服务特色在亚洲之外的市场似乎算不上奏效。哈佛商学院教授Christopher Marquis曾提到海底捞那套服务在美国行不通,“很多美国的消费者在海底捞就餐时对他们的服务感到难以承受。他们觉得排队吃火锅不用修指甲,也不需要鞋子被擦,而且海底捞还在美国遭遇美国劳工组织的问题。在中国海底捞评星是五星,在美国类似大众点评网的网站只有三星。”
张勇也意识到,服务再好也不是万能的。在餐饮这个行业,想要活下去,就得占领更多的山头。就像他所描述的那样,“餐饮行业其实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行当,不像微信,用了微信之后就离不开它了。没有哪个火锅店或者餐厅你离不开,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辈子只吃一家餐厅,总是换着吃的。”海底捞虽然已经成为中国餐饮行业超级大佬,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
招股说明书上说,海底捞2018年的开店数量将在180-220家,海底捞募集资金的用途主要用于业务扩充、开发新技术、偿还债务以及营运资金,其中门店业务的扩张占比达到60%。
未来,海底捞很可能会把火锅店开在二三线城市,那里有一片更大的市场。
数据显示,2017年,海底捞一线城市门店数量65家,营业收入29.59亿元;二线城市门店120家,营收52.3亿元;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69家,营收15.18亿元。海外门店营收为7亿元。可以看出,二三线城市的收入,越来越成为海底捞重要的收入构成部分。
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海底捞进军三线城市,也将面临许多难题,一是后台系统面临挑战。在三四线城市供应链相对分散、独立,物流、人才等因素将会给海底捞的后台系统造成一定压力;二是三线城市对中高端火锅消费频次难预估,虽然三四线城市的整体消费水平提升,而海底捞的价位属于中高端水平,面对其他价位低的竞品火锅,海底捞的价格并不具优势。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中国开火锅店看起来仍然充满机会。在高度分散的餐饮市场,中高端火锅餐厅市场的增长速度最快,2013-2017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3.9%,并且不止一项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中高端火锅市场还将持续增长,并将达到2000亿元的市场收入,其中火锅外卖也贡献了越来越多营收。
此外,资本市场也渐渐爱上了火锅。港股里面有很多吃吃喝喝的股票,例如呷哺呷哺和翠华控股。前者市盈率高达34倍,后者仅16倍,一个股价嗷嗷往上涨,一个咣咣往下跌,难道香港投资者连本土的港式茶餐厅都不爱了吗?
原因很简单。火锅是中国菜里最容易标准化的食物,这样就不受主厨限制,进入无限复制模式。港股中的颐海国际,张勇也是实际控制人,是海底捞把火锅底料、蘸料分拆出来,先单独上市了,股价甚猛。
此外,海底捞还有一个值得炫耀的指标,那就是翻台率。据公开资料,除去新开餐厅,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已经基本稳定在5次每天。和呷哺呷哺比一比,海底捞客单价97.7元/人,呷哺呷哺48.4元/人,后者翻桌率3.3次。
海底捞也有天花板。按照國金证券的测算,海底捞在国内餐厅布局的理论最大数是873家,海外市场的门店数量上限是136家。但花样百出的海底捞很有可能拓展到其他品类,例如海底捞已经孵化的U鼎冒菜。不过,上市之后,海底捞前路如何,还是要靠股价说话。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金融圈女神经,《海底捞不能说的秘密》,作者:曲艳丽;商业人物,《海底捞的自我博弈》,作者:李亦儒;新浪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