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
任鸣的山水画常追求“清奇”之趣。他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但不流俗。构图布局新奇,险象环生,不拘一格。任鸣淡泊的个性让他的画呈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绘画风格。正如他所说:“艺术是要人在自然中静观领略,不生欲心与机心。唯此,才能超越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清奇”一品。“清”与俗浊相对,“奇”与平庸相对,清奇即“清新奇妙”,这样的画往往有清新的意境和淡泊的情趣。80后的任鸣,无疑是同龄画家中这一品的代表。自幼喜爱画画,又经过科班训练,其山水画师承满维起,既深入传统,又大胆创新。任鸣热爱文史哲,勤于写生与创作,加之天赋与领恬,其艺术作品不禁让人心生期待。七朝古都走出的少年
任鸣出生于河南安阳,一座有3300年历史的城市。
安阳山水壮美。山阳刚劲露、气夺名川;水欢畅灵动、挥洒自如。亦有“人工天河”红旗渠修筑于峭壁之上,飘荡于云雾之间。安阳人文深厚,近现代以来,安阳还走出了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任鸣视这位前辈为楷模与力量。
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司母戊鼎出土地,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遗址所在地。观此胜于读古书,家乡安阳对于任鸣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追高慕古,常常徘徊于商周,流连于诗经,向往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古朴厚重的中原文化无形中影响着他的艺术审美和趣味。
任鸣自幼习画,最亲近的艺术启蒙老师是父亲。父亲早年进修于陕西国画院,写书法、搞篆刻,是当地活跃的文化人。家里常常高朋满座,谈论最多的自然也是艺术话题。在父亲的引导下,任鸣十岁时开始习练书法,又临摹《芥子园画谱》系统学习中国画。
少年时代为任鸣打开艺术视野的,是一些父亲早年省吃俭用,从北京琉璃厂搜罗到的各种艺术书籍、杂志、画册。任鸣看到了高更、马蒂斯、蒙德里安这些西方现代派的画家,八五美术思潮波及小城市里的艺术青年。
十七岁时,任鸣把自己一幅临摹清六家吴历的得意之作送到装裱店装裱,不料画作被人看中花了几百元买走。这不但给任鸣提供了一笔“不菲”资金购置绘画资料,也让年轻的他意识到,好的作品会带来财富,而这些财富又可以支持他进入到更高的创作中去。
少年时代的任鸣,画画总会受到周围人的赞扬,这让他十分自信。也只有画画中,他才能找到乐趣,忘记所有烦恼。尽管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艺术市场刚刚起步,画家的前途渺茫,父亲也希望他学习摄影,然而年轻的任鸣遵从内心,坚定地走上了专业艺术之路。
学老师又不似老师
真正能够衣食无忧地画画,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前进的,只是金字塔塔尖上很少一部分人。任鸣顺利地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满维起。导师满维起以独特的青绿山水——“满家山水”驰骋画坛,又崇尚石涛的艺术思想,认为艺术家不应拘泥于一种艺术定势,要勤于创造,不断求变求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体系。
任鸣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首先是勤奋,其次是严谨,第三是要形成自己的面貌,必须要有自己的学术思想,自己的努力方向,自己的创作题材,自己的笔墨语言,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画家。
在艺术上,任鸣秉承导师的多写生、多读书、多创作的艺术精神。满维起的山水画以青、绿、蓝为主调,衬以墨色的含蓄与凝重,在色度的明暗对比及变化中尽现空间的变化与灵动,避免了传统青绿的僵硬与单调;任鸣的山水画则设色大胆丰富,对比强烈,却不流俗。满维起的山水画,构图饱满,充实而富有无限的张力;任鸣的画则布局新奇,险象环生,不拘一格。
在学习传统时,任鸣把所画具体物像分解,对于笔墨结构放大再放大,取其笔墨精神。在实践创作中,他尝试着利用西方现代绘画的技巧和构图方法,以新的视角和手法,循序渐进地尝试图式的转变。他既在皴擦渲染、章法、规律和样式方面有系统学习和继承传统,又不断尝试“险、奇、绝”的视觉冒险,追求画面的整体化、平面化、单纯化,形成一种清新奇特的艺术风格。
任鸣个性淡泊,他认为“艺术是要人在自然中静观领略,不生欲心与机心。唯此,才能超越现实,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任鸣的作品,在设色大胆、构图新奇之外,给人山外青山、意境幽远、“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情致。正如导师满维起对他的评价:“任鸣的作品讲究设色,布局巧妙,有抒情的味道。”
任鸣对青绿山水画情有独钟,2017年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特展,任鸣去看了四次,每一次都受益匪浅、从技巧和精神两个方面都有了对经典的再认识。他说:“满老师在他的年代,青绿继承得比较少。但在当今这个时代,要表现繁荣、明朗、积极向上的气质,时代是呼唤青绿的。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我想用最华丽的色彩为这个时代做一个注脚。”
从文学与哲学中获得滋养
所有传统其实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创新。传统是要一辈子去学习,但每一代人也要有自己的创新。
他喜欢《诗经》,他从中读到友情、亲情、爱情;读到古人对劳动的赞美,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对于国家的赞美;他读到质朴的辞藻,情感的单纯;他读到春秋时代的形象、审美和时代风格。任鸣把这些作为养料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他认为万物相同,万理相同,体会到文学中的规律也可以运用到绘画的创作中。
任鸣发觉当代的中国画普遍内涵单薄。他推崇的文人画大家和作品,如陆俨少与《杜甫诗意百开图》,傅抱石与《云中君与大司命》,跨越横断千年的江水,踏破千年的山巒,与历史人物逾越千年的相遇。任鸣通过对《诗经》的研读、批注、阐释、感受,去汲取它的力量,并以此为创作思路,实验性地创作了很多作品。如果可以穿越,任鸣希望可以与范宽或者石涛相遇。在近现代的中国画家里,他欣赏林风眠真正融合了中西文化。他推崇齐白石大写意山水,正如他的《山水十二条屏》真正做到山水画里大开大合,抛弃勾皴点染,勾画简略,意境准确,如入无人之境。
作为艺术家面对自然,随着对其文化的深入了解,就不再是眼前的一草一木,而是古今文化的交汇和生命与灵魂的升华。任鸣计划走一次写生之旅,以诗经为原点,从北至南、从西至东,去寻访拜谒商、周、齐、楚、燕、韩、赵、魏这些古国所遗存的残垣。去探寻先秦时期人们留下来的美术遗迹,亲手触摸一下经过数千年洗礼古代的城墙,做一次思想和美学的溯源之旅。
在西方哲学家里,任鸣推崇尼采。尼采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别人的世界是假的,自己的世界才是真的,所以艺术就是每个人都不同。在西方的艺术大师中,任鸣推崇现代主义之父塞尚,他用色大胆,脱离具体的物像,使用的色彩和构图完全是其审美的凝结。
生活与艺术可兼得
作为中国水墨画院山水教研室主任,任鸣每天非常忙碌,他要给学生讲课,带学生看展览、写生。在照顾好家庭、做好教学之外,才能进行自己的创作,经常一搞就是通宵。学校假期则是他的幸福时光,因为有大块的时间可以创作。
任鸣开玩笑说,要做一个极致的艺术家就不应该结婚,因为婚姻需要承担更多的生活责任。在这方面,他比较中庸。他选择照顾好家庭的同时追求艺术。任鸣的生活很规律,物质欲望甚少。
任鸣的兴趣很多。自小对于易经、五行、八卦感兴趣,年少时一度非常沉迷于写符、吐纳、练气。他喜欢写诗,每次出差或写生都会随笔写几首,每年都积累数十首格律诗词。但他觉得这个时代是一个没有诗意的时代,一切都太快了,把所有的思绪和愁绪都带走了。
任鸣还喜欢中国的酒文化,研究小众的地方酒,包括酒的酿造过程、配方、发酵工艺,酒曲特色等等。他还为此写了一篇《酒赋》,对于这些酒文化的了解、学习,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感受。这种多方面的知识研习,逐渐丰富提高了他的综合学养与审美情趣。
接触过任鸣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任鸣自己也这样觉得,他的想法就是好好画画,如果能做出些好的作品,对于社会大众有些许美的启迪,成为这样有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追求。而现在,他只想抓紧时间去寻找和自己灵魂接近的语言和题材。对于一个画家而言,人生实在是太短暂了。
Q&A;
《收藏·拍卖》:你如何理解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任鸣:中国文化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和包容外来文化的,中国传统艺术要发展,就要多去交流和学习。从已有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潮去吸引营养和力量。山水画家、中国画家、艺术家,这里有一个自我定位的问题,如果定位为艺术家,创作时就不必非得遵守诗书画印的规矩,可以随便签订个独特印记。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如果有太多中国传统印记,可能不便于西方人接受。中国目前当代艺术已经改变了,但是又和中国传统离比较远。在油画布上是创作,在沙发上也是创作,这是建立在艺术家的视野。作为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既能出乎意料又符合传统的审美认知,就是大师了。
《收藏·拍卖》:在创作观念上,你是如何思考的?
任鸣:每个人的创作上都有自己的观念。有的人比较唯美,所以画画用笔解题就比较细腻唯美。有的人粗狂,认为世界洪荒一片,创作就不会拘泥于具象。我认为,人和自然和谐统一是最美的。石涛有诗云:“年来我得傍山居,消受涛声与竹渠;坐处忽闻风雨到,忙乎童子乱收书。”其实大多说山水画家,都有诗意的栖息的梦想,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寄情于山水之间,忘却世间烦恼。无论创作学术性的作品还是中国传统题材,我都力争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这是基本态度。
《收藏·拍卖》:你认为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任鸣:能观看到的美都是长期有意识训练所产生的美。在平常的景物中也可以找到美。有的美是摆出来,有的美是舍弃。有四季之美,有朝霞日落之美,甚至汽车的鸣声、人走路的脚步都可以是美的。要把人训练很敏感,才能看到这些美。如果心里都是各种利益,没有给美以时间和空间,就不能發现美。
《收藏·拍卖》:你如何看待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任鸣:聪明的艺术家是引领市场,而不会盲目追求市场,他会以独特的视角发现新的审美方向去引领收藏市场。成功的艺术家要有三方面的认可,一个是评论家的,一个是专家,一个是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是很完美。我觉得人生不要浪费,要尽可能压榨自己的潜能。我个人比较乐观,对艺术市场也比较乐观,相信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有人买单。
(编辑/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