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理因素分析

2018-09-29 07:14章冠群
体育时空 2018年3期
关键词:运动训练生理学体育教学

章冠群

摘要大学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然而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本文从体育教学当中的运动生理因素出发,结合各种运动生理参数指标,力求找到最佳的运动训练方式和体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 生理学

一、引言——体育运动训练与应激学说

应激(stress)一词源于工程学术语,由加拿大内分泌学家Hans Selye引人生物学和医学慨念。并广义地定义为“应激是机体应付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应激过程包括机体对应激源的直接和代偿反应;适应;恢复三个阶段。体育运动被认为是一种可定量的和可重复的应激源。

二、体育教学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一)可训练性原则

生理基础:机体对应激源产生适应的能力。各器官系统的表现为遗传因素与后天可训练性的关系:体质指标中变异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身体组成成分指标,生理机能指标,生化血气指标,形态指標。

(二)全面身体训练原则

全面身体训练促进生长发育和全面增强各器官机能,不同类型的练习对身体的影响有不同特点;各项身体素质之间的联系等。早期专项训练及其医学问题主要有早期专项训练:其实质是把专项训练的开始年龄合理地提前,使运动员取得更加优秀的运动成绩。当今儿童少年发育成熟期提前,运动训练手段日趋科学化,使儿童少年早期专项训练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早期专项训练应在严密的医务监督观察下,通过全面的身体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取得最好的运动成绩,而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生伤害事故。早衰主要是儿童在早期专项训练中片面追求单项训练,强调早出运动成绩,忽略身体发育特点,训练强度过大,比赛过多,致使身体不能适应而产生多种伤病,使运动寿命缩短,过早终止运动训练。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根据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进行全面训练,影响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发育。选材不当。如只看形态而忽视机能素质,只顾专项成绩忽视身体全面发展。早期专项训练最易出现的伤病:骨骺损伤。如骨骺早期愈合,骺板分离和骨折,骨软骨炎等。运动性贫血和血压偏高等。

(三)可逆性原则:

训练终止后,已经获得的适应会逐步消失。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设法促进儿童少年参加各种方式的体育活动,并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训练负荷阈

(一)负荷阈的组成

负荷阈主要是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时,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应在适宜的强度范围内,以达到使机体的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的目的。该强度范围的上限和下限称之。影响负荷阈的因素主要有运动强度:指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周期性练习通常以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的心率表示。

(二)体育教学负荷阈

心搏峰理论和最佳心率范围理论——心搏峰即最大每搏量。一般为90-100ml左右,优秀运动员可达200ml。限制因素为心室容积和回心血量。最佳心率范围为心率达180次以上时每搏量下降,心输出量不再增加。是形成V02max的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安排负荷二者兼顾。

四、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人体运动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有目的的肌肉]_作,使能量消耗,内环境改变,引发局部组织、呼吸、循环及调节系统的机能改变。包括了运动时和恢复期机体在局部和整体的一系列变化,称为人体对运动的反应。运动训练有别于一次性的运动练习,它是在一个期间将运动练习有计划多次重复的过程。使人体在形态和机能上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不可逆改变,使得对与以前同样强度的运动刺激反应降低,出现机能节省化,完成工作的效率提高,称为人体对运动的适应。

(一)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主要是大强度练习和间歇休息交替进行的训练方法。对机体施加较大的刺激,引起较强的反应和适应;同时延缓疲劳发生。使心输出量始终处于高水平。生理效应表现为有氧能力的改善:呼吸、循环等系统机能的提高。无氧能力的改善:无氧供能能力和乳酸清除能力的提高等。根据不同目的合理安排强度和时间。提高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短时最大强度练习;间歇时间宜为磷酸原恢复至半量的30秒。发展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多采用1分钟左右超极量强度跑,间隔时间4分钟左右,注意使练习时间适当增加,休息时间适当缩短。

发展有氧供能能力:较低强度(80%V02max),较长时间(3-5min)的练习。

(二)持续训练法

低强度长时间持续练习,主要发展有氧能力,提高心肺机能。无氧阈心率的简略计算。通过乳酸阈量化耐力训练,标准乳酸阈训练:乳酸阈强度练习30-45分钟。广泛性耐力训练用低于乳酸阈10-15%的强度练习30m以上。恢复性耐力训练用低于乳酸阈20-25%的强度练习30m以上,Mcardle感受带即不同年龄者发展有氧能力的有效心率范围。

五、结束语

近几年,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运动如何促进心理健康这一课题已经成为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引起心理学、体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关注。因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会更深的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猜你喜欢
运动训练生理学体育教学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差分放大器在生理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