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琳娜
【摘 要】目的:对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的患者在医学临床上所反映出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此为医学临床来诊断治疗此类疾病提供相关创新性思路。方法:选择在本院2011年到2014年收容诊治的患有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其中,血培养显示为阳性,并对污染的可能性进行排除。通过联合医学临床上的相关检查和诊治,得出血培养对于疾病诊治具有反应和效果的患者存在二百五十名。结果:在对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和非細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程和性别进行比较时,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大于0.05。而非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年龄要大于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小于0.05。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以及非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的降钙素原、外周血白细胞数值、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数值以及C反应蛋白数值进行比较时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大于0.05。结论:当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的患者致病菌是链球菌属时,需要对其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可能进行考虑,且其红细胞沉降率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会显著提升,然而,降钙素原的数值并没有提高的情况,而非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血流患者,通过相关影像学检测可以发现确切的感染灶。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R4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不明原因发热,即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国内外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研究得出,发病的主要因素为感染性疾病。而不明原因发热的比较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便是血流感染,现在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的患者的临床研究的数据并不充足,本次研究对于二百五十名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患者进行分析,同时概述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的医学临床特征,通过对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的诊断治疗为研究提供相关思路并予以借鉴。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2011年到2014年收容诊治的二百五十名患有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其中存在三十名血流感染患者,包含十二名男性患者以及十八名女性患者,年龄区间为十八岁到八十岁之间,病程是两周到七个月之间;十五名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七名肺部感染患者以及没有发现确切病灶的十一名患者。在十五名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有十一名患者存在瓣膜置换术以及风湿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史。血培养呈现为阳性,并且排除污染的可能,联合医学临床上的一些检查以及诊治,得出血培养对于诊治疾病具有反应和效果的患者。其中,排除标准为:患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其试验呈现阳性的患者;血培养显现为一次阳性,结合病原学和医学临床,考虑是污染病菌。
1.2 方法
1.2.1 患有血流感染的诊断指标:人体体温大于三十八摄氏度,或者小于三十六摄氏度,并伴随寒战,以及同时出现以下现象之一:(1)具有全身中毒的症状且不存在明确的感染灶;(2)患者收缩压小于九十毫米汞柱,或是与原收缩压相比下降四十毫米汞柱以上;(3)存在入侵门户或是迁徙病灶;(4)通过血培养检测能够分离出病原微生物,或是在血液检测中发现病原体的相关抗原物质;(5)患者出现皮疹或是肝脾大、中性、出血点、粒细胞数量增多,没有相关因素能够解释其产生原因。
1.2.2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指标:患者发热的情况持续超过三个星期,并且测量最高体温达到三十八点三摄氏度以上,患者住院一个星期以上,通过常规检查(尿常规、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肿瘤标志物、寄生虫全套)以及CT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依旧无法找到致病的确切因素。
1.2.3 进行分组。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患者依据其医学临床上的诊断分为细菌性心内膜炎组以及非细菌性心内膜炎组。
1.2.4 临床观察标准:对患者的常规情况进行观察,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患者的血小板数值、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相关数值以及B超、CT等相关影像学资料进行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相关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及处理,其中P小于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相关指标结果比较
三十名患有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的患者的外周白细胞数值、血小板数值、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以及降钙素原的具体数据见表1。其中,细菌性心内膜炎组和非细菌性心内膜炎组患者的血小板数值、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外周白细胞数值以及C反应蛋白的数值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大于0.05。
2.2 致病菌的种类、特征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十五名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致病菌大多是链球菌属,其中涵盖了五例血链球菌、两例链球菌、两例星座链球菌、一例缓症链球菌以及两例草绿色链球菌,一粒比较罕见的麻疹孪生球菌;肠球菌属:一例粪肠球菌和一例奈瑟菌属。此类致病菌对于贝塔内酰胺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十八名非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具有七名肺部感染的患者,其病原菌大部分是葡萄球菌,即三例溶血葡萄球菌、一例解糖葡萄球菌、两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只有一例溶血葡萄球菌对贝塔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敏感的反应,其他病原菌对于甲氧西林产生耐药性,患者通过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或是替考拉宁后其体温恢复正常;三例患者的血培养是布鲁杆菌,患者通过使用利福平联合米诺环素进行治疗并痊愈;三例念珠菌血症,患者使用氟康唑以及卡泊芬净后,待到体温恢复即可出院;两例腐生葡萄球菌和一例施氏葡萄球菌对于万古霉素较为敏感;、一例血分支杆菌培养呈阳性,需要转结核病院进行治疗;一例大肠埃希菌,需要使用头孢曲松进行治疗,待到体温恢复即可出院。
3 讨论
不明原因发热是内科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通过国内外的医学研究能够发现,不明原因发热的常见疾病包括结缔组织的病症、感染性疾病、肿瘤或是其他病因不明的疾病。诊断是否为血流感染的标准是进行血培养并呈现为阳性,这也是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对其病症病因的确定和诊治的重要手段。
综上,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血流感染的比例比较低,但是如果出现血流感染的情况需要确认其是否是继发血流感染,如果是链球菌属,需要排除对于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对于医学临床对特殊病原菌无法确认的血流感染情况,需要对血培养延长一定时间,提高其阳性率,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够确认诊治,对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栾微.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和病灶分布[J].中国全科医学,2014,(35).
潘庭静.真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6,(7).
史磊.某院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