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热热闹闹成立了,紧接着它将何以作为?答案很快出来了:戏曲名角们用“深扎”生活、“剧荟”江南的方式,遍走长三角江南大地,一头扎进底层百姓中,打响了联盟成立后的漂亮开场。
戏曲虽然是在鲜亮美观的舞台上表演,但它的发源,却是在土土的民间。不管戏曲节目获得过多少风风光光的大奖,其最大的褒奖,还是广大观众的口碑。对于这个根本点,也许有的艺术家始终抱有清醒认识,也许有的艺术家内心有所疏离。所以此番老中青三代戏曲名角齐刷刷参与“东方之韵·剧荟江南——长三角地区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是一次极有意义的美好创意。
九天时间,说长并不长,说短也不短。对于像尚长荣、蔡正仁这样高龄的艺术家而言,车马劳顿加之条件有限,要坚持演出并精彩亮相,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体力;而其他中青年著名演员,同样需要面临如何处理繁忙事务和当下演出的矛盾问题。但是他们义无反顾、满怀热情地齐聚一起,奔赴安徽合肥、浙江宁波、南京江北,下农村、工厂、学校、社区,不知疲倦地巡演,引发了观剧热潮,引致不少观众激动地用 “千载难逢”来形容此番盛况。这岂不是人民群众给艺术家颁发的最大勋章?
什么是民间和基层?看看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就能窥知真实民间的简陋条件。在浙江宁波咸三村文化礼堂,这里没有化妆间、服装间,礼堂的八百把椅子是从周边几个村借来的,没有空調,只有几台电扇晃动着吹出热风,尽管导演组提前采购了一些冰块,但依然压不住阵阵暑气,不一会穿着戏服的演员们便汗流浃背……然而戏曲不正是滥觞于类似的环境并逐渐成熟的么?戏曲之根,观众之源,这才是真实的本相。这是对戏曲名家的考验,也是他们返璞归真的一次极佳机会。好在艺术家们交出了完美的答卷,他们一看到热情的观众,立马忘记了炎热,厚厚的戏装穿在身上,也不觉得热不可耐。那一晚,梅花奖、白玉兰奖戏曲艺术家们与“草根剧团”同台亮相,切磋交流,奉上了一首首经典唱段,台下观众的叫好声、掌声此起彼伏,展现了一副戏曲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艺术家们深感欣慰。淮剧表演艺术家梁伟平说:“过去我们介绍淮剧,第一句就是:淮剧是劳动人民的剧种,淮剧一直为产业工人、码头工人等服务。”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说:“沪剧这个剧种来自于民间,题材也是关注当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小见大。所以深入生活、去采风、到基层去演出,这已经是沪剧的优良传统,也变成了我们自身的一种习惯。”何止于淮剧和沪剧,源远流长的中华戏曲各剧种,无不植根于民间。所以戏曲回到民间,就是回到娘家,回到人民的怀抱,得其所哉。
当代戏曲与底层观众应该建立怎样的良好关系?上海京剧院演员胡璇的感言很有启发:“起初有些担心,很多基层的、战斗在第一线的老百姓可能不太喜欢看戏,但真的送戏上门,与他们面对面时,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掌声有多热烈,观众还是喜欢戏曲的。这次活动对我们也是一种教育、提升。我们还是要更主动,多贴近老百姓。”这些话,道出了大部分演员的心声。
立足长三角,深入民间,这是文艺发展联盟的“主题曲”。这次著名艺术家们的漂亮开场,为联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诚如京剧演员王珮瑜所说,长三角是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蓬勃发展的土壤。所以今天戏曲工作者围绕着长三角进行艺术推广传播,本身就具有一种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意义。一路上,艺术家在寻根,同时也在推广,相信这次重要的集结对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