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蕴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4100
Langacker在认知语法配价关系中研究中提出了“自主”和“依存”两个重要概念并讨论了自主依存联接问题。自主结构是独立的其存在不以预设另一结构的出现为前提,依存结构要预设另一个成分的存在为前提,因此自主-依存联接中的存在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可以进一步的表现为自主成分对依存成分有主导作用,能把其自身的某些特点、规则、意向、性质或用法等拈连到依存成分上。在自主-依存结构中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对对方的依存程度不同,因此自主依存的划分只是程度问题。
依存成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解型依存成分,这类依存成分和其自主成分从同一个母体分解出来的,只不过分解出来的两个成分中一个对另一个有依附性,被依附的一方成为自主成分,依附的一方则是分解型依存成分,例如母体为M,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分别为A和d,则M=A+d。另一类依存成分是推衍型依存成分,它和分解型依存成分的区别在于母体的不同,推衍型依存成分的母体就是其相对应的自主成分,它是依存于这个母体的。可见依存成分是其母体即自主成分的次成分,自主成分包含依存成分,可以推衍出数个依存成分。在这两种依存成分中,推衍性依存成分受到较多关注,徐盛桓(2007)就采用推衍型自主-依存划分法在自主依存连接的基础上构建了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用于分析语言表达形式的生成机理。交际过程的话语表达是显性表述,其生成由头脑中的隐性表述推衍而成,具有依存性是依存成分。头脑中的表述听不到看不到是隐性的,具有自主性,是自主成分。用自主依存框架分析话语生成的过程要满足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
(一)因为自主依存框架是依据推衍型自主-依存划分法来构建的,其中的依存成分是由自主成分推衍出来的,因此依存成分是自主成分的次范畴,次范畴会有所限制。
(二)在自主-依存框架结构中,依存成分是有自主成分推衍而来的,在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推衍的过程中会受到意向的支配。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自主成分会在意向作用的导向下根据自主成分不同的方面的特性对依存成分产生拈连作用从而推衍出不同的依存成分。因此这个过程会受到意向性的限制。
(三)在这个框架中依存成分是有自主成分推衍而来的,是自主成分的次范畴,因此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之间有着相似/相邻的关系。
在仿拟的生成过程中不难看出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所仿照的“本体”和拟定出的“仿体”。可见,本体指的是被仿的语言形式,多为像短语、成语、名言名语等人们所熟知的现成词语或是耳熟能详的句型句式,还有可能是现成的人刚说过的一句话的语气、句式。而仿体则是在形式上基本保留本体原有的形式,在内容上根据作者的意图作出相应变化的信息表达,使读者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吸引其进一步对其内涵进行推理。仿拟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其背后有一系列动态四维过程,本文将尝试运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来分析仿拟词的生产过程。
仿拟是模仿“本体”拟造出“仿体”的过程。仿体是模仿本体拟造出来的,因此二者必然有相似之处。仿体是根据特定的语境或是在说话人的意向引导下,模仿本体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而拟造出来。这些都符合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分析话语生成所要满足的三个限制条件。以“to tell or not to tell,thatisaquestion”这句话为例,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进行分析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图二 仿拟的形成理据
这句话是一个医生的内心独白,反应了他诊断出了病人的严重病情后在决定要不要告知病人其病情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知情权;另一方面,告诉病人实情又担心病人的心情受到影响,不利于病人的康复。很明显这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里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isaquestion”拟造出来的。这句话体现了哈姆雷特在决定要不要报仇时的犹豫不决的心理。这两个句子都体现了说话者矛盾和犹豫不决的心理,在这种意向的导向下,选择模仿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句的结构仿造出“to tellornotto tell,thatisaquestion”这样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可以强烈的表示说话人矛盾的心理,同时也易于让听者明白其矛盾的心情。
仿拟是一种传统的语言现象,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对仿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修辞学角度。仿拟这一语言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的认知活动。本文运用自主依存原理分析仿拟丰富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仿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