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视野下的中国软雕塑流变
——以“万曼壁挂研究所”为中心

2018-09-29 02:29牛天越
戏剧之家 2018年26期
关键词:壁挂研究所艺术家

牛天越

(南京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一、软雕塑的概念与内涵

(一)软雕塑的概念。软雕塑由西方中世纪的壁挂艺术发展而来,在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家的手中得到创作,使之从平面艺术发展为立体艺术,后来在极简抽象艺术家和过程艺术家的手中得到广泛的发展。软雕塑也可以称为现代纤维艺术,是指以纤维材料为主运用一定的艺术处理手法将软性材料构造成三维立体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抽象雕塑,是纤维材料在空间上的拓展与表达,它向观者展示出全新的视觉艺术形象。关于软雕塑的概念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整体上包含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材料上,以软性的纤维材料为主,这是“软雕塑”区别于传统雕塑的根本所在;二是它是一种三维立体空间艺术,区别于壁挂等平面艺术,它虽然脱胎于壁挂,却高于壁挂,发展成了更高层级的立体艺术;三是同所有的艺术一样,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创作者的理念和思想,传达给接受者。

软雕塑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艺术门类起源于西方,但是在中国早就有软雕塑存在—中国的“女红”,女红在中国拥有很长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兼顾的手工技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决定了其实用性的本质,它虽然具有审美性和艺术性,但在本质上它属于生活用品,这是软雕塑在中国的雏形。软雕塑在当代中国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始于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先生。

(二)万曼与中国当代软雕塑起源。软雕塑在中国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更没有将其作为研究对象。1986年,万曼先生应浙江美术学院的邀请,来华创立了“万曼壁挂研究所”,在万曼先生的带领下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软雕塑艺术家,他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核与西方的软雕塑工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软雕塑作品。同年,国内的软雕塑艺术家就做出了自己的成果,在万曼先生指导完成的八件现代纤维壁挂作品入选瑞士洛桑“第十一届国际壁挂双年展”。(见图1.1、图1.2)

万曼先生为中国软雕塑的发展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不管是在软雕塑本身的创造和研究上,还是在软雕塑人才的培养上,都对中国软雕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1 施慧、朱伟《寿》

图1.2 谷文达《书写》

二、跨地域的文化交汇——万曼壁挂研究所诞生

(一)万曼的艺术人生以及中国情缘。万曼是现代壁挂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短暂的57年的生命之中,始终和壁挂艺术联系在一起。1932年出生于保加利亚,18岁的时候前往索菲亚美术学院学习,第二年考入当时保加利亚最高的艺术学府保加利亚国家美术学院雕塑系深造,由于万曼所表现出的艺术天赋获得了学院推荐来华学习,顺利通过考试决定来华的万曼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华后的万曼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美术史,当时执教的都是国内最知名的学者,比如沈从文、黄永玉等人,在这些大师的教导和熏陶下,万曼对于中国的绘画和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日后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深造,此时他所攻读的方向是染织美术设计,第二年法国艺术家让.吕尔萨在中国的举行的壁挂艺术展深深地影响了他,从此之后,他决定将壁挂艺术作为终身的职业追求和艺术理想。

万曼生于保加利亚,这是一个编织毛纺工艺十分发达的国家,万曼从小就受到此地编织文化的影响,他曾坦言:“织物离保加利亚人的敏感性最近,从物质的凹凸性和造型性震波中听得出来最高和最低音所有变种的保加利亚音色”,保加利亚编织工艺对万曼的影响是流淌在血液之中的。然而,在其五十七年的生命之中,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不容小觑,在中国留学期间,他就被中国文化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力量、色彩、结构和画面所吸引。这也为他1959年回国后经过26年再次重返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浙江美院万曼壁挂研究所的创立。早年在中国留学的经历一直深深影响着万曼,自从1959年回国后,万曼一直致力于壁挂艺术的探索,在此期间的60—70年代之间是万曼个人独创作品的高峰,他以独具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相碰撞的风格对国际现代壁挂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旅居法国期间的创作和研究使得万曼在国际上声望愈高,此后在欧美等多国进行讲学活动。

直到1985年,万曼真正重返阔别了26年之久的中国,先后指导中国的三位艺术家创作出了两件软雕塑作品,这是中国的观众首次在国内见到软雕塑作品,可以说万曼为中国的雕塑领域带来了一股新的势力。次年,万曼应浙江美术学院的邀请到杭州讲学,并成立了“万曼壁挂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国内早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所之一,还有真正把中国国内软雕塑推向高潮的中国美院雕塑系第五工作室“纤维与艺术空间工作室”。万曼壁挂研究所不仅进行壁挂创作,还开设了壁挂艺术教学课程,万曼在中国的前两年,把时间基本多用于指导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为中国软雕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三、意识形态下的文化自觉——万曼壁挂研究所创作语言探讨

(一)语言形式的转变——从“装饰感”到“纪念性”和“软雕塑”。壁挂艺术是绘画艺术和三维空间的结合,作为艺术品类的一种,审美性是对它的内在要求,如同绘画一样,装饰性是包含在审美性之中的,人们不再满足于利用艺术语言来描述和展现客观事物,而是展现人的复杂的理念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将人的感受诉诸于艺术品,这其中就暗含了“纪念性”的含义。软雕塑作品利用纤维这一温柔敦厚的材料语言,传递和表达了不同于金属、塑料等硬质材料的审美意味,软材料自身的色彩、质感、线条、肌理使软雕塑成为表达细腻情感的重要载体。

万曼受到法国艺术家让吕萨克的影响,他在中国留学期间看到让吕萨克的展览之后,受到了壁挂艺术的吸引,决定投身于壁挂艺术,这是万曼艺术生涯中最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之一。让吕萨克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万曼虽然受到他的影响,但是万曼并没有舍弃中国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他身上产生了很好的碰撞和融合,万曼曾坦言“没必要将油画转化为壁挂,壁挂本身属于艺术”,这种理念使得他能够正确定位壁挂,从而使得壁挂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类的得以成立和发展。

(二)意识形态下——万曼与他的“巴尔干半岛”编织。万曼的故乡是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部,保加利亚具有悠久的编织历史和丰富的编织经验,这为万曼的壁挂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欧洲处于“冷战”期间,欧洲两大意识形态对立,一方面万曼来自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他身上深深地打上了本国文化的烙印,同时在中国的留学经历以及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在20世纪80年代旅居法国,法国巴黎作为艺术的摇篮,给万曼的艺术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及万曼对于法国艺术家让吕萨克的推崇,成名之后在欧美各国的讲学和各种交流活动,都体现着西方文化对于万曼的影响。

在当时两大意识形态的对立之下,东西方文化在万曼身上的得到了完美的融合,1959年万曼回国之后在保加利亚悠久的编织历史和丰富的编织资源的情况下,在保加利亚美术家协会开设了自己的壁挂研究所,以及在自己的母校创建了壁挂艺术系,为此他努力了十年,向学院争取资金购置机器和材料,终于让壁挂这一专业名副其实。从创作到研究,从工厂到高校,从染织到壁挂,万曼为他的“巴尔干半岛”编织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他从中获取的营养,使得他不管是受到东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是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润,都能够清醒地保持自身的特色。万曼曾坦言:“我深信当代艺术家具有一种世界精神,他们除了拥有自己国家的文化面貌外,还具备全球化的时代意识。”

(三)万曼的学生们——施慧作品的东方性转向。1986年,万曼壁挂研究所的成立,它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开辟了一块有别于工艺美术和传统艺术的独立根据地。万曼的到来,也带来了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壁挂艺术革命性的思维,带来了对于新艺术材料和形态研究的探索,打开了学院艺术创作的视野,为学院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壁挂研究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一批壁挂创作者,他们在万曼的带领下走进壁挂的艺术世界,万曼自身的经历和国际化的艺术理念为这些学生带来了非常开放的艺术理念,兼容并包并能够保持自身的特色,这深深影响了以施慧为代表的一群学生,这种开放性的艺术理念表现在施慧身上就表现为,她能够接受和理解西方的工艺和理念,同时保持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气韵和精神。施慧作为国内壁挂艺术的优秀代表,对有着“软雕塑”之称的纤维艺术做出了自己突破性的探索。她的作品《柱》就是其中的代表(见图3.1),《柱》突破了“编织”的传统理念,她以软性的纤维材料为主,辅之以硬性材料的使用,柱与柱之间看似独立但又相互呼应,表面缠绕的纤维结构给人以绵密的感官体验,如簇的经线端头给立柱的表层肌理以蓬勃的生机,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生命的美感,展示了“编结”被“抽象”阅读的可能以及在独立的审美空间中所能展示的精神气质。

图3.1 施慧《柱》

施慧始终坚持“诗意地构建纤维艺术”,作品以宣纸、棉、麻、纸浆等纤维材料为特征,以现代意义上的创作以及对材料运用的技能,使创作趋于纯化和成熟,体现出东方精神的底蕴。以施慧为代表的一批壁挂艺术家的创作始终以中国文化底蕴为基底,温柔敦厚,气韵生动,韵律和谐的古典特色一直是他们的选择,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将中国的壁挂艺术推向世界,也是中国壁挂艺术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在。

四、弥合与共生——研究所教学与实践的跨域性研究

(一)万曼壁挂研究所后续的发展。万曼壁挂研究所于1986年成立,1989年由文化部正式命名,作为国内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教学与创作的机构,对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同年万曼病逝于北京,“万曼壁挂研究室”的主持工作由万曼的学生卢如来和施慧接替。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造型学部以万曼壁挂研究室为学术基础,与雕塑专业相结合,成立了“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由万曼学生施慧主持。这期间的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在材料上做出了革命性的发展,形成了以纤维及其艺术语言为出发点的独特视角:从人类与纤维材质的联系出发,从软性材质在现实生活及商品经济大环境下的境遇等方面来从事教学、研究与创作。2009年,适逢万曼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于深圳和上海两地,分别联合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了“第五空间—纤维与空间艺术展”及其巡展,巡展中展示了当时49位艺术家的70件优秀作品,他们在形式语言、空间、媒介等方面对传统观念的变革,开启了当代艺术视觉的新篇章。

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公共艺术学院和造型学院雕塑系合并,由此隶属于造型学院雕塑系的第五工作室分离出来,正式命名为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由万曼先生的学生施慧教授继续担任此学科负责人,它是我国专业美术院校中第一所独立建制,以纤维艺术为主要对象的研究创作团体,有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教学体系。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软雕塑艺术家与研究学者,丰富教学资源与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该系一直保持着国内同类院校领先的水平,成为国内纤维艺术与软雕塑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之一。

(二)从多门类角度看研究所的跨域性。在万曼壁挂研究所成立之前,国内是对纤维艺术教育的概念还停留在染织美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单元模块,万曼带来的是对于国内而言全新的艺术品类,软雕塑所带来的改变,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首先,从艺术形态上而言,从平面化的染织艺术到壁挂再到软雕塑,是从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变,是二维空间到三维立体空间的升级,软雕塑更加注重空间结构,注重作品本身与周围环境陈设的搭配与融合;其次,从当代艺术角度看,软雕塑在传统的雕塑和纤维艺术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它既具有雕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又具有纤维材质的柔和和弹性,它融合了传统与当代,并且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形式,它的创新性体现在它的包容性之中最后,从宏观上而言,它填补了中国软材料雕塑语言的空白,在此之前,中国的艺术种类中只有传统的硬质材料“雕塑”而没有“软雕塑”,随着软雕塑一词的产生,有关软雕塑的学术研究如雨后春笋,它丰富了中国当代艺术。

万曼壁挂研究所是国内第一个专注软雕塑与纤维艺术研究的高校研创院所,从成立之初就显示出了其优越性。首先,它隶属于中国美院这所国内顶级的美术院校,在资金和资源上有着大力的支持,作为国内最顶级的纤维艺术团体,它能建立一流艺术家发展的平台。拥有施慧为首的顶级软雕塑艺术家领衔;其次,它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实验艺术的特色,东方本土材料与来自的欧洲的纺织艺术文明碰撞,从而诞生出对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件件重要作品,这是万曼壁挂研究所一直保持前进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从“万曼壁挂研究所”到“纤维与艺术空间工作室”,再到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它一直保持着清晰的学术脉络和完整的教学模式。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成长,这是国内其他同类院校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其的优越性所在。

注释:

①庄子平,李湛.拓展与延伸——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语境[J].美苑,2015,(2):78-83.

②孙振华.冷战格局中的万曼和中国现代壁挂艺术[J].天涯, 2012,(3):177-181.

③转注林昶汶.万曼1986—1989年创作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④侯瀚如.万曼谈软雕塑[J].美术,1986,(3):62-64.⑤黄燕.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摇篮——万曼壁挂研究所[J].雕塑,2013,(3):14-15.

⑥范景中.素朴之诗:施慧作品的意境与风格[J].新美术,2001, 22(4):48-52.

猜你喜欢
壁挂研究所艺术家
睡眠研究所·Arch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壁挂微波炉
壁挂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与创意壁挂美丽约会
心力衰竭研究所简介
壁挂工艺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