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几
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这块大陆上,扑面而来的自然与闲适削弱了“烟火气”,也让澳大利亚这个国家越发独立和完整。
我曾在梦境中,见过、到过甚至拥抱过繁华的悉尼,文艺的墨尔本,朝气蓬勃的布里斯班和黄金海岸,还有唯美的塔斯马尼亚,酒香四溢的阿德莱德,友善的珀斯。我还曾在梦境中,听过堪培拉议会大厦里吵闹不休的党派政论,在“世界的心脏”呼唤过爱的到来,在达尔文的村落里听古旧的乐音飘扬。
但在真正前往澳大利亚前,这一切都停留于想象。而在启程的那一刻,即便是跨越半球、陌生的语言环境所带来的紧张感,也莫名地被好奇心和期待感覆盖了。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这块大陆上,扑面而来的自然与闲适削弱了“烟火气”,也让澳大利亚这个国家越发独立和完整。
对我们来说,澳大利亚总归是独特的。
红色的袋鼠、睡眼惺忪的考拉、潜伏海洋的鲨鱼和陆地的鸭嘴兽这类动物的存在,就像所有国际友人都对成都熊猫怀抱的独特情结一样,直到看到,才能切实感受出这片土地的与众不同。去澳大利亚中部乡村游玩过的人说:车子在路上开着开着,就可能蹦出一只很高的袋鼠,直接从车顶上跳了过去。澳洲的动物和这里的整个环境一样,无拘无束,又无所畏惧。
城市与自然风光,总归是两种不同的氛围,但也有相似的情绪归属。整个澳大利亚其实能称得上城市的地方并不多。去过其中一两个,就大致能了解当地的文化气质。
比如滨海小城凯恩斯,可以说是快速领略澳大利亚风光的出色代表:它的北部是高山峽谷,南部是高原,东边是闻名遐迩的大堡礁,西部是热带雨林。整个绕下来,浮躁的心都被自然之美给抚慰了。
凯恩斯的名气虽然不及悉尼、墨尔本,但城市里的样子却更具地道的“澳洲味”。在天气不错的时候,餐厅都搭起室外的空间,零零散散的男女们喝着咖啡聊天,看外面大片的草地上不成群的人们或读书,或就地晒着太阳休息。沿着海岸线有一条8公里长的步行道,清晨慢跑的人们,和夜晚岸边弹吉他跳舞的人们,都通过此道连接。两种不同的慵懒情调,混合成了澳大利亚最为典型的生活常态。
在澳大利亚生活,节奏一下子就慢下来,也许是眼前突然少了匆忙的人潮,无论街道还是商店,看得都格外清晰。在别的地方花上一整天闲逛,是浪费,在这里,却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会有人催促你要快,因为很有可能环顾左右,都没人。
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没有必要用效率去追赶生活。
国内由于大量人口的压力,促发了我们习惯了很多事物的出现。像淘宝、支付宝和遍地的商超、夜宵,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但在这里,生活上的需求也许一次购物就能解决,较小的经济压力之下各大商场关门都极早,一般只有周四开到晚上9点,其余时间差不多下午五六点就关门了。这对于在国内读书时,把熬个夜当家常便饭的留学生来说,没有便利店和外卖送餐,是最大的不便。
澳大利亚人的稀疏和闲散,达到什么地步呢?
总说,“土澳,土澳”,是因为连时尚,澳大利亚人都懒得追逐,悉尼至今也没有UNIQLO(优衣库)。
除了忽视时尚,澳大利亚的“土”更多是未经雕琢的野性气息。澳大利亚没有那么厚重的历史感,相较于欧美街道的地砖都可能记录着一段故事来说,澳大利亚的人文气息,被壮阔的自然风光和莫名其妙的南半球生物,给抢了戏。
在Google地图上可以看到整片整片的国家森林公园,周末开着房车或者SUV带着一家人去camping(露营),也是澳大利亚人民的主要活动之一。海边听潮起潮落,抬头见银河星空,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时刻更令人身心放松?
澳大利亚土著人相信,祖先神灵在“梦时代”创造了世间万物。这种开放而充满想象力的信仰,也为当地的文化活动营造了开放自由的氛围。
澳大利亚人对运动更是爱得真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体育存在于澳大利亚人的基因之中。”
澳大利亚的中部处在亚热带沙漠气候影响下,有大片的沙漠,在殖民地时期,这里的居民可以说是活在水深火热中,一方面要维持生活所需,养牛养马养羊,种植谷物,以求温饱,另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在这场不同族群的生存竞争中活下来。总之,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活得艰难,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就是必须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体育运动,在20世纪,澳大利亚开展了规模巨大的“投入生活”项目,兴建场地,教练培训,不亦乐乎。长此以往,运动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就成为澳大利亚人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当地的运动员培训系统,也基本上立足于平民。
得天独厚的邻海位置、漫长的海岸线,为开展各类水上运动提供了先天的好条件。人口300万的悉尼,就建造了70多个标准的游泳池,更别提成千上万的家庭泳池和海滩泳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悉尼附近的海滩,常常“人多”得出乎意料。
对当地人来说,游泳与竞技、锻炼无关,而更像是融入血液的日常休闲和生活的一部分。与海有关的冲浪和沙滩排球也不例外,帆板与排球共舞,是澳大利亚的热情所在。各地普遍成立了冲浪救生俱乐部,玩的同时,全保障的后勤工作也得跟上。
体育与澳大利亚人的普通生活融合紧密。社区体育高度发展,几乎每个社区都能找到椭圆形板球场和矩形球场。本地的足球联赛中,观众席上不乏带着孩子一起呐喊助威的家庭,还有在过道里玩抛接球的人们。在这里没有男女老少,没有升学课业,大家都为了快乐与放松而相聚。
当与本地人交流起运动相关的话题时,你喜欢的项目,我支持的队伍,几杯酒下肚,一定是可以拉近彼此间距离的。
澳洲作为一块被发现的大陆,除了土著的历史,似乎就只有移民的故事。
学术界将澳大利亚的文化发展划分为:土著文化阶段、民族文化阶段,以及多元文化阶段。可以看出,在延续了几万年的原住民文化之后,殖民文化的入侵,直接拦截甚至扼杀了本土文化的进化,直至其过渡到适应与接纳外来输出的时期。
然而,“澳大利亚的历史不是248年,而是6.5万年”。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馆长马修·特里卡,用手叩着桌子上的书,那是博物馆的宣传册,封面上印着—《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
所谓树皮画,是澳大利亚原住民创造的一种绘画艺术。它以桦树皮为原料,经裁剪、染色、粘接、拼贴而成。每张画都包含了一个“创世纪”的故事,原住民们用它教育下一代。不同族群的树皮画,有不同的规范,这些规范代代相传,凝聚成历史。毕加索第一次看到树皮画时,惊叹道:我一生都在梦想能画出这样的画。
过去,我们提澳大利亚历史,都是从库克船长于1770年登陆和“发现”算起。然而,这完全遮蔽了原住民的历史。其实,在欧洲人到来前,澳大利亚原住民早已生活在这里,并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只是这些文明被殖民者们破坏殆尽。好在还有树皮画,沿着它的线索,人们正在努力找回1770年以前的记忆。
在日不落帝国足迹踏遍全球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都市人口过度拥挤的问题,政府流放囚犯到美洲、澳洲之类的地方,导致罪犯和军人构成了澳洲早期移民。后来由于这里富饶的矿产资源被发现,加上政策的激励,自由移民才逐渐变多。土著加罪犯加寻金者,想想就是一副野性与不会被规则与等级给限制的画面组合。
这和美国的移民文化融合截然不同。强势而充满野心的美利坚,自独立战争后,历史虽短暂却爆发力十足,体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甚至价值观等各个层面。
再看澳大利亚,也许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然,沧海遗珠,要啥没啥。澳大利亚人民看的还是美剧、好莱坞电影,听的也更多是欧美音乐。当然,不是说他们不生产,澳大利亚本土的肥皂剧我也看过几集,能感觉出无论思路还是内容,基本是在已经成体系的框架之下填充了一些欧式生活的实际内容,真正的有鲜明特征的东西很少。
有一种网传的说法:和澳大利亚比起来,美国只是二流国家。身处其中,有时候很难更仔细地去考量,澳大利亚究竟是不求上进,还是过分发达?
有人曾分享全澳断电的经历,整个过程中,电话没有信号,交通灯无法运行,火警和急救站也是漆黑一片,商店就更不用说了。但即便如此,城市中也没有发生一起车祸。出门在外的人互相照应,有物资需求的,店员就会举着蜡烛帮忙找东西。没有人乘人之危,一切都井然有序。
尽管中部大陆不适合居住,荒无人烟,但穿梭于州际之间工作或有其他商务需求的人也不少。为方便行车,基础设施的搭建极为人性化。路边隔几十公里,就修有平地作为休息区,功能不多,但已够满足休息之需。公厕永远整洁有纸,体验极佳。
当然,不乏对澳大利亚人效率、执行力的质疑。比如10米的人行道都可能修3个月,随便申请个什么,都要等十几个工作日才有解决方案。
他们的生活甚至简单和慢到可以不那么依赖网络。在澳大利亚,网速差是全球公认的,其平均下载速度排在全世界第五六十位。学校里倒还好,但是校园与企业之外,ADSL这种被中国淘汰了十多年的技术,竟然在此仍然被使用,免不了影响一些需要利用网络工作的人,偶尔出现个游行示威也常常与此相关。但也从侧面可以看出,他们没有把科技所带来的速度飞跃看作多么了不起的进步,似乎慢一点的生活才更适合自己。
离开之后,再次回想,澳大利亚的闲适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不会打破底线的享受。
不乏有人价值观中认为,“享受”是个与“实干”相违背的概念,仿佛“享受”是道深淵,一旦踏入就陷进纸醉金迷、骄奢淫逸中,很难脚踏实地地做事了。但事实上,生活的状态和奋进的心理,永远不是两极分化、非此即彼的。在个人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给自己充分放松的机会,难道不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用努力想要换得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