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写作中常见的误区

2018-09-28 07:44唐海波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9期

摘要: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是当前各种考试中采用最多的一种作文模式,学生写作中常常出现各种误区,拟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误区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限制条件;落实任务

从2018年高考考试说明公布的4道作文示例来看,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是2018年高考热门题型。虽然从2015年起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就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试,但纵观学生的作文,还有很多学生对这种算不上新颖的作文仍然不太了解、不熟悉,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当,具体来说有如下方面:

一、把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来写

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虽然各种各样,材料可以是一则或者多则,但概括来看,一般分为四种:一则(多则)消息(新闻);一(多)句古诗(名言);一种(多种)社会现象;一幅或几幅图片(漫画、示意图)。

比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作文题就是一则消息;全国II卷属于多则名言;全国III卷属于一则新闻。

材料作文往往会完整地有倾向性地叙述或者介绍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现象、一个道理,要求考生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感想、思考或者认识),而话题作文一般只是提供一个话题,在这个话题的范围内有很多个点、很多个方面可以谈。通俗地说,现在的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需要考生进行理解所提供的材料并紧紧围绕该则材料阐述,而不是从这则材料出发,做一个漫无边际的发挥者。比如2018年考试说明中的示例一: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调查了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果以“中国崛起”“中国巨变”“21世纪全球最大新闻”这些话题来立意就错了。这道作文题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段介绍一则消息,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第二自段则进一步指出中国最值得向世人展示的變化6个方面;第三自段则是作文题的任务及常规要求: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就是说这个作文题要求考生从“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6个方面来谈中国的变化。如果没有抓住这个任务来写,得分肯定很低。

二、忽略限制条件

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之所以被高考出题者青睐,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防猜题功能强大,出题者提供的材料考生或许平时见过、经历过、思考过,这就确保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以阐释。比如,2015年的女儿向交警部门投诉父亲经常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2016年的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的进步和退步,2017年的从12个关键词中挑选2-3个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新形象。但既然是考场作文,就有评分标准,如果每个考生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写对写好高考作文题,仍证明这道高考作文题不适合用于选拔性考试。

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一看考生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这决定一篇作文的“对”与“错”;二看考生对出题人提出的任务是否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这决定了一篇作文的“好”与“坏”。

因为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要求必须就事论事、就事论理,也就是要求写作者务必紧紧围绕出题者提供的材料来阐述事实、论证道理,而不能偏离原材料,所以要写对这样的作文题,分析所给材料的特点非常重要,这些特点就是出题人设定的限制条件,考生在读完材料后要准确确定:这则材料讲的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地点、什么样的时间用怎样的方式做的什么样的事情”,而不能笼统地了解“谁做了什么”。

比如,有则材料要写“校园可不可以带手机”,很多学生只写“手机对学习的利弊”,忽视了“校园”这个特殊的地点;还有则材料要求考生对某校在高考前在校园里大肆张贴一些励志的标语发表看法,有些考生忽略特定的情境:时间——高考前夕、当事人——某校、目的——励志,而大谈特谈标语。又如,网络用语有利有弊,要求对不良的网络用语的影响发表看法,有的学生抛开“不良”这个重要的限制语,大谈网络用语对生活用语的影响,这当然不符合要求。

三、丢开材料闹革命

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立意的来源,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是要分析的主体,是主要的论据,全文都要紧紧扣住材料展开,由于有些材料的特定领域,有些同学对材料的内容了解甚少,不知道从哪里展开分析,于是丢开原材料,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符合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的写法的。比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已经58岁的闫师傅有两项“绝活”:出神入化的电焊技艺和精湛绝妙的烹饪手艺。他自创的“闫氏电焊法”,可以运用手腕控制焊条摆动来保证焊接的质量和美观、平滑。为了把手艺传给年轻人,闫师傅当起了教练。每次焊接稍微出现一点瑕疵,他马上让徒弟重新焊接。有人说他吹毛求疵,可闫师傅总是说:差一点点我心里都不舒服。每年春检期间,闫师傅还主动承担起为车间春检的20多人做饭的差事,并乐在其中。被工友们称赞的“闫氏招牌菜”,每样都色香味俱佳,成了年轻人酷爱的美味。

你觉得闫师傅的电焊技艺和烹饪手艺有关联吗?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感受或相关经历。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的任务是:你觉得闫师傅的电焊技艺和烹饪手艺有关联吗?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感受或相关经历。很多学生对这句话不甚理解,不知道什么是“关联”。要么将其理解成“相同点”,于是得出了两者的关联在于闫师傅手的力气很大,因为电焊和烹饪都需要大力气;还有的学生认为因为闫师傅是多才多艺的一个人,所以什么都会。其实“关联”说的是闫师傅为什么会有两项“绝活”:出神入化的电焊技艺和精湛绝妙的烹饪手艺,材料中通过闫师傅如何授徒的言行表述出来了:精益求精、严格要求、绝不马虎、追求完美、用心干事。

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不但要求全文的中心观点、分论点来自于原材料,文中所舉的事例与原材料在性质上也应该相似。之前的那种认为原材料紧紧是个引子,除了文中的中心观点与原材料有关外,其余部分可以抛开原材料的写法是不符合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要求的。

四、对题目中提出的任务落实不到位

任务驱动型中的任务是命题人为了防止猜题押题而增加的限制,它避免了新材料作文可写的角度宽泛无边,从而出现不利于高考阅卷,又不利于选拔考生的状况。一篇文章任务落实的怎样成了评分的重要标准。题目中的任务到底有几个,任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既全面又有重点地把任务在文中体现出来。由于有的任务还是隐性的,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才能找到。

比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就有三个要求:①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②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③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三个任务具体明确,既规定了文章的内容——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角度——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且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目的——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从考场阅卷来看,约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全部落实这些任务,约有80%的考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2-3个关键词要有有机的关联”,特别是第②个任务不知道怎么落实。

当然还要处理好立足原材料、深入挖掘原材料与拓展延伸的比例关系,立足原材料并不是一味只能写原材料提供的内容,世事本来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存,没有孤立存在静止不动的事物,加上写作过程中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人的思维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所以完全允许考生在分析过程提及而不是详细叙述与原材料类似或者有关的其他事例,这样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的能力反而能使文章旁征博引、更有论证的气势和力度。

以上阐述的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的几个写作误区基本上是师生在高三一年的备考中共同面对的问题,要使考生的高考作文质量上乘,最关键的还在于平时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者简介:唐海波(1972—),男,广东省北江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