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做好医养结合
——“全国敬老文明号”西安市长安区中心敬老院记事

2018-09-28 07:19
中国民政 2018年16期
关键词:长安区敬老院养老

王明亮大妈今年64岁,因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脑梗,导致右侧肢体活动受限,情绪非常低落。入住西安市长安区中心敬老院(又名:西安养老康复中心)后,经过心理疏导和康复理疗、营养调剂及肢体锻炼,老人心情开朗了许多,还离开轮椅能慢慢行走了。

这是长安区中心敬老院通过医养结合让老人重获新生的上百个实例中的一个。这个公建民营敬老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通过医养结合,使90多名半失能患者部分恢复了肌能,使42名因各种疾病导致长年卧床的老人重新站了起来,另有12人能够独立行走。敬老院不仅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福利机构标准化试点单位和陕西省医养结合试点单位,还分别被授予全国及省市“敬老文明号”。自2016年以来的三年间,院长徐岷利作为特约嘉宾分别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五、第六、第七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并在国际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一盒盒档案记载着一个个老人康复的历程

在中心敬老院一楼办公室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几百盒在院老人的健康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位老人入院前的病历、目前健康状况及评估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老人们制定进一步康复训练方案,也为向自费代养人员合理收费提供客观依据。从2013年5月建院起,长安区中心敬老院就确立了“以养为主,以医为辅,养为主业,医为保障”的工作理念,敬老院引入了专业医疗团队、康复训练团队、养生食疗团队、心理咨询团队和老年人能力评估团队。入院老人自踏进敬老院的大门,专业团队就会对其进行生活能力、心脑功能、感知功能、肢体障碍、营养饮食等方面的评估,然后对症施策进行相应的康复等服务。目前入住的280多名老人,每周都要做两次生命体征监测,使各专业部门随时掌握和了解老人血压、脉搏、血糖等指数的变化情况,做到看病不离院,身边有专家,病前有预警,病后做康复。有位叫张小军的特困下岗职工,因脑瘤手术后瘫痪、丧失语言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妻子离他而去家人无力照顾,2016年1月免费住进敬老院后,院领导安排工作人员先从语言上进行辅导,同时进行康复性下肢锻炼,现在他不仅会讲“谢谢”、“你好”等简单的问候性语言,还能借助拐杖慢慢行走。“康复一个老人、解放一个家庭”,敬老院办公室墙壁上挂着的数十面锦旗,代表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感激和谢意。

西安养老康复中心康复理疗大厅

3+1的配餐饮食提高着老人们的幸福指数

所谓3+1的配餐饮食,就是给住院老人除每日保障三顿正餐外,每天上午10点再加一餐营养粥。谈起这件事,不得不敬佩徐岷利院长为老服务的精心和细心。敬老院组建的养生食疗部,以老人健康档案为依据,针对老人的身体状况个案配餐,其中有普通营养餐、高血压营养餐、高血糖营养餐,力求让老人吃出健康,吃出长寿。爱动脑肋的徐岷利还不断钻研食疗的新方法,他发现卧床老人和吞咽困难的老人,每餐进食量都不太多,中午10点或者下午4点很可能产生饿的感觉,营养也不均衡,便四处打听改善的良策。2015年,他通过同学引荐到清华大学老年研究所请教老年人营养膳食问题,当得知全国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营养匀浆膳研究较好的是杭州师范大学孟凡莉教授时,又专程赶去当面请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教授被他的真诚和对老年人的爱心所感动,不仅无偿交给了做营养粥用的配方,还传授其许多提高老年人饮食质量的方法和知识。于是,从2017年4月份开始,敬老院每天上午10点,准时把温度适宜的营养粥送到老人的房间里。这顿加餐的营养粥中,有黑豆、红豆、小米、山药等多种食材,在保证正餐质量的同时,增加一餐流食,不仅符合老年人多餐少食的营养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入院的老人住得踏实,活得健康,生活有了质量。长安区民政局驻中心敬老院负责人童亚群介绍说,营养粥加餐一年多来,老人们脸上的气色明显好转,一位老大妈满头的白发里还长出了黑发。

徐岷利院长指导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开办敬老院本身就是微利经营,每日再给几百人增加一餐流食,经费开支肯定还会增加吧?面对我们的疑惑,徐岷利坦露了心迹:他经常告诫自己,不能把养老这个行业当成盈利的事来做,现在扛着政府的牌子,走市场的路子,干孝子的职业,就要给社会尽义务,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三三三四”护理制度营造着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徐岷利回忆起今年5月9日在北京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时依然激动不已,因为在本次大会上,他不仅登台作了《康复服务助推养老品牌建设》的主旨演讲,康复理疗被列入全国“十大服务品牌”,而且敬老院建立的护理工作“三三三四”制度,也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好评。徐岷利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敬老院在日常的服务管理中,应该营造护理安全的氛围,增强护理安全意识,并采取积极的防范机制,确保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安全。为此,他们在学习交流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护理工作“三三三四”制度。主要包括:三查机制,即医疗查房、护理查房、行政查房;三个重点防范时段,即吃饭、入厕、睡觉;三个防范日,即节日、假日、生日;四留制度,即告知留言、处方留存、医嘱留档、药物留样。这项制度的建立,使在院老人的医疗护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在关键时段和重要节点上都有章可依、有据可查。同时,也夯实了医护人员、生活护理人员和敬老院各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大家把敬老院当成家,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看待。有一位家住高压电缆厂的老太太,当初是被家人用担架抬到敬老院的,护工骆慧芳每天用米汤上面漂浮的油兑一点奶粉,一勺勺喂给老人,老人进食困难时,她还嘴对嘴喂食,前后不到一个月,老人就能吃东西,三个月后基本康复,高兴地回到了自己家中。还有一位脑梗老人,刚进敬老院时,狂躁不安不说,有时还骂骂咧咧 ,护工韩春华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用贴心周到的服务和温柔的言语,使老人转变了态度,回到家里后,隔一些时日,就到敬老院来看看韩春华,俩人成了好朋友。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徐岷利把这八个字作为敬老院院训,以此告诫员工也警示自己时刻做到恪尽孝道、视老如亲、敬畏生命、精管细护。他真诚地说,自己现在一肩担四责:社会责任,为政府分忧,辛苦而荣光;子女责任,替他们尽义务孝道,繁杂而幸福;生命责任,为老人的健康和生命负责,操劳而重要;还有岗位责任,平凡而伟大,既是尽职也是善行。

情系老人,大爱无垠。徐岷利和长安区中心敬老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猜你喜欢
长安区敬老院养老
以博学担当 勇立行业潮头
——王艳君和她创办的长安区洪英培训学校
养老生活
我的小宠物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敬老院的微笑
爱心送到敬老院
建设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火场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