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彦青 周芸吉
茶叶一直就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来往通道,其经贸商品就有茶叶;六百多年前,洪武帝统一西南,在古驿道基础上修建了很多新驿道。明代时,随着古驿道的开通,古驿道便成了贵州运送贡茶、茶马交易的古道,之后贵州商人赶着马队、驮着茶叶,经云南、西藏,进入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销往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这是较早的黔茶出境记录。伴随着茶叶贸易输出,中国茶早已深深融入了世界贸易体系当中。
17世纪,茶的供应和需求都迅速增长。荷兰和英国,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提高,已能消费得起生活中的优质产品——好肉、啤酒、煤、高档衣料、皮鞋、好房子。17世纪后期,西欧、北欧的人们对殖民扩张带来的新产品需求扩大,从烟草、咖啡、巧克力、丝绸、香料到茶叶,茶叶的消费比例持续增加。18世纪初,随着海洋航运技术提高,长途航运利润也在增加。世界地图绘制更加完善,防御海盗手段增强,六分仪和航海经线仪的出现,为欧洲货船绕行好望角开辟了更直接海运航线。同时,商业体系的完善使得贷款更加便利。荷兰、英国的大型贸易公司纷纷寻找扩张业务。18世纪20年代,从中国出发的第一批直航货船开始抵达欧洲,茶叶和瓷器、丝绸一起风靡欧洲。由于茶叶分量轻,易存放,便于长途贩运,且销量不错,越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相当一段时间,欧洲都用来自南美和中欧开采的白银来与中国交换茶叶。
茶在英国日渐风靡,重要原因之一是茶可以现喝现泡,不需要焙烤和研磨。茶通过海运而来,这比穿越中东的陆路(咖啡来自中欧和南欧)更为便捷。同时,茶树的产叶量非常高,茶可以反复冲泡,成本相对较低。随着东印度公司对茶叶市场的推动,以及政治资本的因素,政府也将茶作为税收来源予以大力支持,甚至,广告和营销对茶的推动曾经胜过咖啡。在欧洲市场取得的成绩,使得有一部分欧洲茶叶进口量被转移到北美。欧洲商人们认为北美人对茶接受度也会很好。19世纪,北美持续消费了相当数量的茶叶。但是,在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虽然北美人在公开场合以喝咖啡者自居,但大都在私下里喝茶。
贵茶公司欧标抹茶
在文化生活层面,有学者对饮茶影响当时欧洲人生活节奏时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当茶取代发酵饮料和酒精,改善了多数人的健康和道德水平。人们的语气体力和精力都得到了改善,耐力也大为增加。人们更善于捕捉和享受生活中简单而纯真的快乐,迅速吸收信息。喝茶能够让全社会更为理性、谨慎和节俭……男性变得更为健康、快乐、上进,戒除了卑鄙下作的行为,代之以诚实守信的行为。”另一方面,正如讨论天气会让各阶层的英国人团结一致,据说喝茶也能达到这个效果。斯科特在《茶的故事》中写:“实质上,茶是不分阶层、每个家庭都可以喝的东西。喝茶是一种好客的表现,有钱人可以请穷人喝茶,穷人也可以请有钱人喝茶,这一点上双方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必感到尴尬……”
近年有不少以国际视野讲茶的书,《绿色黄金:茶叶帝国》《茶叶大盗》《茶:嗜好、开拓与帝国》《两访中国茶乡》等书籍对于国人开拓茶视野益处甚多,从客观历史,中国茶种的外传,对世界茶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茶在中国语境中被赋予感情,更多是受到历史和文化影响,茶作为日常饮品,牢牢占据了世界上很多人的胃。茶的商品属性及其日用性,早已超过国家边界本身。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近几十年,中国对茶研究都一直证实茶叶原产于中国的核心观点。诚然,茶作为饮品,其发源和大规模种植与运用是始于中国,但形成产业并成功占领消费人群,运用的是另一种路径,从茶产业发展和人与茶之间的关系等要素来重新思考中国和世界茶业的发展,才能直面茶业本身的问题。
明清时期,中国茶叶曾一度占据世界茶交易的主角,随着英国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移民逐渐形成一个巨大市场,人均喝茶数量也在快速增长。18世纪后期,东印度公司通过茶垄断了一部分贸易。1711~1810年,英国政府从茶叶贸易获得税收高达7700万英镑。但是,一些企业家逐渐开始认为,中国不应该独占这种世界上利润最为丰厚的,而且利润一直递增的商品的所有好处。早在1728年,一些荷兰人就把茶株带到了好望角和锡兰,在1828年,他们建立了像样的茶园,其位于离中国近得多的地方爪哇。把茶株和种子带出广东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当时的中国官府悬赏涉嫌偷运这种植物的商人的头颅,重拳抓扣涉案船只。但是,爪哇的茶园最终还是发展了起来,因为那里有廉价的劳动力。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在世界的主导权逐步下降,代之而起的是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西方经营下的印锡红茶,尤其是二十世纪后逐步兴起的红碎茶,由于适合西方快速节奏的生活方式,经过几十年发展,红茶在市场上己占主流,西方主流消费国如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基本上以袋泡为主要消费形式。顺应这种趋势的易于冲泡、味浓、汤艳的肯尼亚茶叶因此脱颖而出,仅几十年间出口量就发展到了5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同时,肯尼亚茶还在许多新起消费国中东、东欧,以及俄罗斯等地区逐步扩大。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中就提出“惟中国茶之品质仍非其它各国所能及”“最良之茶,惟可自产茶之母国即宁国得之”。1905年,江苏候补道台郑世璜受两江总督周馥的委托,带着书记官陆溁、金陵海关副税务司长官及翻译踏上了前往印度的轮船,前往大吉岭、阿萨姆等地考察印度茶业。身为安徽人,周馥1904年就任两江总督,困扰他最大的事情之一是茶叶贸易的每况愈下,出现了后来中国媒体称之为“华茶危机”的窘境。周馥希望郑世璜等人能够找出印度茶叶超过中国的秘诀所在。在游历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之后,郑世璜和陆溁分别写了考察日记。他在报告中建议要学习印度茶业,在采用机械化生产的同时,要讲究标准化生产,提高卫生标准。而祁门等地的红茶生产,原来都是用手和脚进行捻揉,西方人觉得很不卫生,所以要加以改良。
茶文化学者周重林在《茶叶战争》中说:“郑世璜的访印既是历史的偶然,更是一种必然。从那时起,茶这一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关键之物,在中国被赋予了更多民族主义复兴的叙事意涵。”
1773年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
2017年热映电影《敦刻尔克》出现“喝茶”的画面
英国东印度公司出口的阿萨姆红茶
欧洲绕过中国生产茶叶主要是因为经济上的需要,当两名英国大使被派往中国之际,政府鼓励他们研究把茶带出中国的可能性。1792年,英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出使中国,班克斯陪同马嘎尔尼勋爵出访,并给加尔各答的植物园带回了一些茶种和茶株。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曾经引以为傲的茶在一百多年来处于竞争弱势的地位。从晚清开始,入印度考察茶业的中国人络绎不绝,他们带回了间种法、机制茶法以及化肥施肥法等等。百年之后,中国茶人再次走上学习道路。
印度种茶历史始于1830年代,仅仅过了50年,就在1888年全面超过中国种植和出口规模,并保持对华茶的优势,让华茶陷入了百年的衰退期。茶叶是印度的支柱产业,国家有专门的茶叶局来管理行业,印度三大红茶产地大吉岭、阿萨姆以及尼尔吉里茶都有专门的标识。印度有22个邦生产茶叶,年产上百万吨。大吉岭茶与中国祁红、斯里兰卡并称三大高香茶。
在早期,中国的茶叶种植、加工具有深厚的传统,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意味着分散的产权与收益权,而印度的茶叶,很早就实现了茶叶工业化。1950年代印度政府接手茶园之后,其生产和销售模式并未做太大改变,依旧在原有框架中进行。尽管目前印度茶叶产量已经低于中国,但是其茶业发展很早就具有产业链及品牌意识。近年地理标识(G I)农产品成为世界热点后,大吉岭茶于2005年成为印度首个具有地理标识意义的茶产品。
相比于印度的工业标准化,中国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融。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然而,当中国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出口时,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在这外贸产品里被抽离了,没有文化、没有品牌的植入,单纯产品的出口成了原材料的买卖,加上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的无序竞争,本来世界绿茶以中国为中心,可以作为独特的资源性产品的中国绿茶,就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印度采茶工
境外媒体对贵州茶企推介会的报道
目前国际茶叶消费基本形成三大特色鲜明的市场: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语系国家的红茶市场和红茶文化;以法国为核心的法语系国家的绿茶市场;以美国为代表的咖啡文化市场。英国的下午茶以及全球人均消费茶叶第一的土耳其之茶饮形式,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中国茶在历史沉浮中,最终会使世界消费者欣赏它的整体之美,而获得它应有地位。为适应一个时代的某些市场需要,中国茶可借鉴经验,发展部分的“快餐文化”产品。但中国茶自当志存高远,不会也不应止步于“快餐文化”,更不能奉为经典。如果中国茶叶出口卖的不再是低质低价的原料,而是植入了可以作为代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符号的茶文化,赋予中国茶最早输出时便有的养生以及精神愉悦等功能功效,文化营销之下的中国茶叶出口,将会改变目前的现状。另一方面,二十一世纪以来,人民健康意识增加,绿色有机食品盛行,WH 0认定绿茶为健康饮料之首,绿茶尤其是有机茶销量的增加,今后中国绿茶仍会占绝对优势。正如贵州的“干净茶”定位,贵州茶叶从2012年开始,茶叶出口量至今已经连续6年持续增长,整体呈上升趋势,利用港澳台桥头堡的作用,出口到德国、美国、缅甸、摩洛哥、非洲、比利时等国家,拓宽了贵州茶在国外市场的销路。我国茶学学科带头人陈宗懋院士在2017年在贵州考察时说:“干净茶,贵州已经做到了。”
中国茶文化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积淀,非其他产销各国能相比。盛世兴茶,今日中国茶文化的内容更丰富充实。习主席曾多次直接提到茶文化,2017中央1号文件首次点明茶业发展的方针。茶文化被国家层面认定为大中华文化一个组成部分,担当起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做出应有贡献。目前,中国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历史阶段。为使茶文化担当起历史重任,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文化学者覃延佳说“茶作为联结世界上千千万万不同个体的一种‘物’,基于世界格局对它进行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对待中国茶的世界认知度,我们须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用联结、分享的意识来呈现更具立体的讨论,真正展现出一种“文化自信”与真正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