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正确引才留才

2018-09-28 09:37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才发展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随后,全国各地区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相关配套政策,掀起了继2010年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新一轮的政策出台热潮,被称为“人才新政”。特别是自去年以来,城市之间对人才的争夺不断升温,并逐步呈现白热化,竞相出台力度空前的引才政策。如武汉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提出为大学生筹建满足20万人租住需求的人才公寓、发放“人才住房券”、开发万个基层岗位、创业享1年免费工位等优惠政策;成都发布“人才新政12条”,提出对高层次人才给予高额资助、本科生凭毕业证申请落户、提供人才保障住房、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等具体措施;济南去年推出“人才新政30条”,今年3月再推12项配套实施细则,包括最高60万元重奖引才“红娘”、高层次人才随迁配偶安置、实施招财引智专项出访计划、博士后资助发放、高层次人才享受医疗绿色通道服务等举措;郑州发出“史上最强”招贤令,对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奖励,提供不超过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西安推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线落户,实现3天迁入落户1.5万余人。广州向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顶尖人才提供1000万元住房补贴或200平方米人才公寓等。对城市间激烈的人才竞争现象,许多媒体称之为“人才争夺战”。

一、此轮城市“人才争夺战”的主要特点

综观这一轮城市人才竞争,可以看到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争抢的焦点集中,主要聚焦在青年人才和国内外高端人才。不同于以往“掐尖”的人才大战,青年人才成为准一线和二线城市本轮争抢的重点,高校毕业生一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变身处处受欢迎的“抢手货”。创新型高端人才包括国际顶尖人才,则是包括北上广深在内各个城市争夺的焦点,如上海定义重点引进的13个领域高峰人才为相关领域全国前5名或国际前20名,杭州专门面向外国人才出台“全球聚才10条”。

二是争抢程度异常激烈。为了抢到人才,各地的引才政策不断上演“升级加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如江苏、武汉、成都、济南等地面向国内外顶尖人才及团队、杭州面向在杭创业的外国人才提供的资助均高达亿元;宁波对全职在甬工作的院士等顶尖人才予以1亿元甚至上不封顶的资助;青岛对引进的院士给予最高5000万元综合项目资助和500万元生活补贴。

三是参与争抢的范围广泛。西安、成都、南京、杭州、武汉、郑州、长沙等准一线、二线城市成为争抢人才的主体。而一向处于人才高地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此次也没有置身事外,主要瞄准高端人才精准出击。三线及以下中小城市亦不甘落后,珠海、东莞、石家庄、赣州等城市纷纷出台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新政。甚至香港也加入抢人行列,5月初香港政府宣布,为配合创科业界在人才方面的需要,政府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为输入海外和内地科研人才实施快速处理安排,持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合资格人士不需要工作经验,工作签证审批仅需两周便可完成。申请成功的科技公司或机构,可获配给输入人才的配额。

二、城市“抢人大战”产生的原因

城市“抢人大战”只是表象,实质上是源于现阶段城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争抢人才的实质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内驱力所致。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靠资金、原材料、土地等要素拉动经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物质资本回报率下降,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未来经济增长必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发强大,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类脑科学等新兴技术快速涌现出来,这也客观上形成了国内市场上对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巨大需求。

二是改善人口结构的需要。我国经济经历了40年高速发展,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无限供给、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格局带来的人口红利、人力红利正在消失,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改善人口结构,降低劳动成本和社会负担,势必要大量引入青年人口,加大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才,正在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势必成为人才争夺的焦点。所以,也有人将这场“人才争夺战”划分出两个战场:第一战场是纯粹的“人才争夺战”,以北京、上海为主,其人才引进政策有较高的学历、能力、业绩、薪资条件,有精确的行业、领域划分;第二战场则倾向于“人口争夺战”,参战的主力是准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其人才引进政策门槛大大低于北京上海,许多地区甚至对大学生实行零门槛落户。

三是扩大城市建设内需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规模和外延不断扩大,城市定位的升级对人口增长速度提出了硬要求,需要更多的人才对城市原有阶层结构进行丰富和补充。吸引产业投资,人力资源储备是关键。大量人才尤其是年轻大学毕业生的涌入,对于城市建设是长期的刚需消费,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带来的是消费的扩张、税收的增长、社保的持续。这是对城市公共支出成本的分担,是对城市外延的充实与再造,更是一个城市竞争力、活力以及发展后劲的保障。一些城市放宽落户条件,实际上是看准了人力资源储备和增加投资、扩大消费之间的必然联系。一些人甚至断言,城市试图通过降低落户门槛来增加房地产库存的潜在消费群体。

三、城市如何更好地引才、留才

当前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进一步印证了十九大提出的“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一科学判断,反映了全国上下对人才及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于鼓励人才干事创业、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振兴城市发展,提升城市魅力,不能只靠“抢人”,而应更加科学、精准地实施一系列可持续的政策措施。城市如何更好地引才、留才?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人才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充分流动起来,才能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用。要依据市场标准评价、使用和激励人才,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减少对用人主体和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管理部门要充分放权松绑,提供服务保障。使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拦、堵,设置流动障碍,只会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不仅达不到留住人才的效果,反而会失去人才竞争的先机。

第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市场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我们的制度优势。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积极运用财政、税收等宏观经济手段,对城市的人才竞争行为有所引导,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人才合理分布,使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各地不断升温加码的“抢人大战”,要进行引导、规范。

统观各地出台的“抢人”政策措施,大多集中在落户、购房折扣、资金支持等方面。这些优惠手段高度同质化,其吸引力必然逐步减小乃至消失。各地的人才政策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当地新兴优势产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进一步凸显人才政策和队伍建设的层次错位、产业错位、区域错位,形成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实现错位发展。最适合当地的人才,才是最好的人才。特别是对于二、三线城市,吸引人才尤其要找准自身定位,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切忌“一窝蜂”式的同质化竞争。要本着对人才的真情,充分体现出欢迎人才、尊敬人才、热爱人才、成就人才的意愿。否则,对于投入的资源和人才本身来说都是浪费。而对于个别与中央有关部署和政策还存在一定偏差的地方性举措,更需要地方城市落实中央有关规定要求,在实施时进一步明确具体操作办法。对属于宏观层面的部署、方向性原则性的要求,对具有较大超前性的政策措施,要加快衔接配套措施的跟进,进一步增强操作性,保证政策落地见效,减少后遗症。

发挥政府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出台政策,积极引导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避免“抢人大战”导致区域发展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要加大对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基层一线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西部、东北地区和“三区一线”流动的政策措施,提高其人才保障水平,为其更好更快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第三,进一步加大人才供给。之所以靠“抢”来获取人才,说明人才资源还是缺乏。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人才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力度,按照市场需求,一手抓培养,一手抓引进,大规模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壮大人才队伍。一要重点抓高层次人才。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突出高端人才这个重点,着重培养造就一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和核心作用,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二要统筹各类人才队伍,既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又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广开贤路、广纳英才。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的事业,需要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各类人才。我们既要着力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又要着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包括城市发展需要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让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都能够得到重视、得到培养、得到使用,汇聚成城市发展的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三要盘活城市人才存量。不管是新引进的外来人才,还是已有的本土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应一视同仁,给所有人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特别是城市本土人才在数量上可能更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力量。要加大力度,用好现有人才,积极为他们提供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协同推进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关系,既不固步自封,也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要让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加强合作、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形成协同创新、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

第四,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搭建舞台。吸引人才、抢夺人才不是目的,用好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才是关键,让人才为城市发展发挥作用才是抢人才的初心。人才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人才成长、发挥作用是个长期过程。让人才真正留得下,并不是仅有大幅度的吸引政策就可以解决,还要考虑能不能用好人才,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要想留住人才,政策必须要有配套性、延续性,让人才适应当地的环境,在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靠事业、靠发展、靠环境拴心留人。应该根据城市发展的各种行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引进标准。要充分考虑城市需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产业需要和特点来吸才和留才。除了要有引进人才的“前招”,更要有用才留才的“后手”。城市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相关的工作机会、生活环境、事业平台、发展前景、公共服务等均要跟上,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事业发展、情感共鸣更能打动人心。城市要有长远眼光,健全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充足发展空间和公平的发展环境。

四、相对城市“抢人”,当务之急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在做好城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同时,必须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乡村人才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不少乡村沦为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的“空心村”。在此背景下,不要说让乡村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对某些地方而言,让乡村留住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奢望。

相对于城市“抢人”而言,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强乡土人才建设更是当务之急。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首先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头”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挖掘和培养乡土人才,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年轻人到乡村任职,优化乡村干部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有知识、懂技术、善创新的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工作。其次要更好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引进和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才能和管理才能的创新型人才,为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提供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最后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加大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的建设和保障力度,进一步简化优化服务流程,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使各类人才都能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人才发展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