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新老读者回应报道内容、交流热点话题、分享现实感悟,来稿请发nfzmreaders@163.com。
首先要尊重乡村
回应“以乡村的名义”
2018年9月20日《南方周末》公益版
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乡村似乎注定要被“符号化”:或是清净自在的世外桃源,或是亟待搭救的落后之地。人们抱着各式各样的想法去乡村寻找归属感或成就感,却常常发现到头来只是陷入了一场对乡村的消费。本质上,这还是对乡村缺少认知和了解。所以我认为,任何人或组织要想在乡村有所作为,首先要尊重乡村,尊重那里的人和风俗,尊重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切莫再发这种“好心来帮你们,你们还不领情”的抱怨了。
北京❘王尚武❘事业单位职员
一个电话,外卖小哥哭了
前些天,由于有事吃不成晚饭,我便点了一份外卖。窗外突然下起冰雹,很快地面上就已经“冰雹成河”。我立刻给外卖店铺打电话,让送外卖的小哥就近躲避注意安全,等冰雹停了再送。电话那头,店员连说了几声谢谢。后来冰雹停了,小哥很快送来外卖,又说了几声谢谢。当我将外卖拿回去后,意外地发现袋子里多了一瓶饮料,顿感温暖。在给店铺的评价中,我表达了理解和感谢。后来我收到了店铺的回复:“你可能不知道,你是今年第一个在这种恶劣天气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一定注意安全的,我当时特别感动,就觉得一个陌生人还能这样对待我们。尤其是挂了你的电话马上接到问我怎么还没送到的电话,有了那么明显的对比。我毫不夸张地说,我哭了。谢谢你,真的。”多给予对方一些宽容和理解,或者关心和提醒,就能换来双方一天的好心情。如果每个人都理解彼此,生活也就变得很和谐,很温暖。
甘肃兰州❘吴小杰❘兰州大学学生
补习班培训班迷踪
“地下”补习班一直都有,今年尤甚。在咱老百姓口中,“培训班”与“补习班”是有区别的。“培训班”多为已备案、登记的培训机构所办;“补习班”一般是在职任课教师发起。“培训班”有“公开、合法”的外衣,生源却不是唾手可得;“补习班”羞于自己处在灰色地带,但有可以支配的生源。于是乎,“培训班”与“补习班”构成了温馨互动关系。老百姓也不傻,培训班也好补习班也罢,孩子去哪儿补习,总得老师“明示”“点拨”一二。
我所在的小县城,自从教育行政机构主导规范、治理培训机构、严禁在职教师有偿家教以来,那些本就“弱不禁风”的培训机构大多关张歇业了。然而,周末你会看见踏着三轮、骑着电驴的大爷大妈们娴熟地穿行在县城的街角巷里,放下背着沉甸甸书包的孩子、目送孩子的身影进入到巷弄深处,自己才折身返回。原来,补习班都转“地下”了。
湖北监利❘书美❘自由职业者
重拾自我思考能力
乡村支教活动持续升温,但是,我不认为城市的孩子比乡村的孩子具有更加丰盈的精神世界。当我们将目光投入贫穷落后山村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身处繁华都市却内心空虚的城市孩子。
城市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集体,却没有让我们发展个性。时代的大背景下,很多城市孩子在接受了中规中矩的教育之后就缺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犹如机器一般,被推往由父母、社会设定好的轨道。不得不承认,城市的孩子比乡村的孩子具有更多也更丰富的物质基础。也正因如此,当他们的心灵受到启迪之后,可以比乡村的孩子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反之,当那些领略了繁华的乡村孩子被迫残忍地退回自己贫瘠的天地,又叫他们如何自处?不是说乡村的精神教育没有意义,只是觉得城市的孩子或许更加需要这些精神的给予。不同于应试教育的思维拓展,让城市的孩子重拾自我思考、自我选择的能力,是教育改革真正的目的。
浙江❘裘雨桐❘杭州高级中学高二
(栏目主持: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