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两者在研究逻辑、资料收集方法、研究的适用性以及理论是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对存在着明显的对立。这些对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相对的,要求我们以一种方法论的多元主义来对待两者的关系,按照问题来选择方法,而不是相反。本文以《私人生活的变革》和《自杀论》两本书为例,探讨两本书中关于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 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 自杀论 私人生活的变革
在自然科学领域,主张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相互结合,自然科学家认为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例,他是在非量化的自然条件下观察物种间的差别,搜集到了丰富的生物材料,继而在实验室进行高度数量化的物种基因研究,著成巨作《物种起源》。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關系可不是那么的和谐,它们相互争论,甚至相互攻击。两者的对立涉及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情境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以《自杀论》和《私人生活的变革》两本书为例来探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对立。
一、何为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所谓质性研究,是采用自然探究的方式,从自然观察的行为中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并由观察与深入分析的过程来探究现象的发生,及特定现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质性研究可以是针对人的心理、行为、人际互动、组织运作及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社会科学中涉及到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质性的程序进行分析,不强调对各种复杂关系的清晰描述或因果联系的确认。质性研究的特点主要是:强调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材料;重视过程与结果;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以整合的观点进行研究;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
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关于量化研究方法有三点特征:第一,研究对象的可统计性,量化研究的结论喜欢用数据表达;第二,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体操作程序;第三,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析,通过变量分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靠事实证实研究结果。
二、《私人生活的变革》和《自杀论》中两种研究范式的对比
《私人生活的变革》较多地使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而《自杀论》则更多地在使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本文将从研究目标、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来分析两种范式的不同。
(一)研究目标
质性研究的目标是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研究结果的表述方式是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并结合研究对象来描述一个事件或者现象;量化研究的目标是证实普遍性,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寻求共识。除了出发目标不同,两者在研究目标上还呈现出特殊与一般的对立。质性研究把人看做特殊的个体,其研究目的主要集中在理解行为,并描述个体的特殊性;量化研究则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其目标是探求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着重于通过分析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来探讨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正是体现了质性研究中先解释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生活经验等,接着再由这些经验推出相关的研究结论,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结论并不是作者预先假设的。在此项研究中,作者是观察者的同时还是参与者,正如作者所说,当他和村民聊天的时候,每一次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答案,而随着关系的越来越熟络,作者也就和村民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投入都决定了作者不可能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
《自杀论》一书的出现除了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外,作者主要是通过具体分析自杀现象,来贯彻和验证他的方法论原则,为社会学具体考察社会事实提供一个标准的实证研究范例。为了更好验证他的假设,迪尔凯姆用自杀率这一现象来证实普遍性,认为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尽管引起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作者用了大量数据来论证了自杀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自杀论》这本书文章用语晦涩难懂,而且书中很多地方是由数据来论证的,所以《自杀论》这本书读起来要下很大功夫。在这本书中,研究者的目标是要证实自杀是否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自杀是一种客观事实,独立于研究者,而且研究结果需要有可验证性,所以作者在写这本书中的过程中所坚持的原则是“价值中立”,因为任何所掺杂的个人情感都有可能造成结果的偏离。
(二)研究对象
质性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它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上体现出现象学、释义学和建构论的思想意识。质性研究的对象是具体而变化的故事、事件及其过程和意义等方面,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地被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的视野看世界,两者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彼此影响。而量化研究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客观事物与我们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实体。
《私人生活的变革》的研究对象是下岬村村民的生活和村民情感意识等,本书作者曾在下岬村当了7年农民,并在1989年后以人类学家的身份再次回到下岬村进行长达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此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参与村庄共同体的生活,在参与的同时不断发现、研究和感悟该村庄在集体化后,公域力量的逐渐褪去,私域力量的崛起,同时亦发现国家等权力退出后,给村庄社区公共生活留下了很大的权力和制度真空,使得村民个体在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后,相对应的义务却逐渐被忘却。作者还通过走访村民的住处,逐渐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装修房屋浪潮后,屋内的住房格局逐渐呈现出功能化的区分,开始出现了夫妻二人的私人空间和未婚子女、老年人等的私人房间。此外,作者还通过在街头巷尾与村民进行随意聊天的方式,获悉村庄的婚嫁习等。总而言之,作者通过长时期居住于此,不断融人被研究环境和当地社会关系网络,获得了下呷村和村民发展的一手资料。
《自杀论》的作者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是社会学研究史上第一个通过收集、整理、分类、计算、比较社会调查资料和数据并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学研究者,本书正是迪尔凯姆的代表作。本书第一次把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现象——自杀放在社会学领域进行实证研究。迪尔凯姆自杀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开始他就把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行为来研究,并提出了自杀率这一重要概念。自杀率这个分析单位也决定了作者后来的研究和分析手段势必要从社会层面出发来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自杀差异性。而且在资料分析阶段,由于研究对象的社会性,虽然作者收集了很多大量单个自杀者的资料,但是迪尔凯姆并没有对单个案例进行定性描述,他所采取的方法是对这些案例从整体角度用定量方法的进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当时尚不成熟的统计计算技术作了自己的补充,这也是《自杀论》被称为社会学实证研究典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研究方法
两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解释建构取向与经验证实取向。质性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热情、已有知识、主观價值判断来选择研究问题,无需得到该领域研究者的共识,研究的意义存在于关系之中;量化研究的前提是,研究对象已经被抽象提取出来、且该领域研究者对此已达成共识,先提出研究假设,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私人生活的变革》要采用人类学民族志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或称质性研究方法,其重要是指“研究者能够在自然状况下观察社会生活,即到行动发生的地点去看看”,此外,“实地研究者很少带着需要加以检验的、已明确定义的假设,通常试图先从无法预测的进程中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即从初始的观察,尝试性地推展出一般结论,这些结论能够启发进一步的观察,进行这种观察,然后再修正结论等”。可见,实地研究需要研究者亲临调研地点,且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更好地融人被调查环境,才能获得更真实的调研资料。
《自杀论》想找出人们自杀的原因,然而,要对自杀现象进行实验研究,显然是不可能的。进行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也都是行不通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关自杀的统计资料却唾手可得,于是他选择文献法对这些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即研究第二手文献材料。作者收集的大量资料大多是数字形式的定量材料,这些具体详实的材料为作者在其后的研究中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论证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在本书中,作者采用“破”和“立”的方式,破即否证的方式,作者先对影响自杀的因素:精神变态、种族、遗传、天象因素、模仿等一系列大众以为的自杀原因进行了否证。把以上因素做了否证之后,作者又用实证的方法证实自杀是和宗教、家庭、政治团体等社会因素是有关系的。经过以上两个方面的“破”和“立”,得出结论:认为自杀从其基本因素上讲是一种社会现象,因而社会自杀率职能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
三、评价与启示
《私人生活的变革》和《自杀论》这两本书确实是很鲜明体现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特点,通过对这两本书的阅读学习,真的能体会到两者的不同。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两本书彼此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的方法。《私人生活的变革》这本书中虽然一直都是使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但是作者在描述下岬村计划生育的情况时,就用到了计划生育部门的正式记录,譬如书中的“计划生育实际状况表”就是作者根据官方部门提供的文献数据编写的,这也说明,本书作者除了运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外,文献研究法也是一个辅助,增加数据的分析使得的研究结论更加可信。《自杀论》中除了明显地使用量化研究之外,也在某些地方使用了质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如作者在解释利他型自杀的时候就运用例子:“随从必须与酋长同死,仆人必须与王子同死”来说明利他型自杀是社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强加在自杀者身上的。质性研究的参与给这本晦涩难懂的书增加了可读性。
实际上,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换句话就是指两者都同属于经验心理学,都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不同之处在于,质性研究强调自然情境条件下的观察,量化研究则强调控制条件下的观察,两者虽然都以经验观察为基础,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怎样进行观察和对观察的结果作何解释。
【参考文献】
1、著作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Denzin ,N.K.&Lincoln;, Y.S. Introduction: The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Ins. Thousand Oaks, 2000.
[3]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徐宗国:《质性研究概论》台湾:巨流书局,1997.
[5]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期刊
[1] 冯天荃:《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领域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2] 呼艳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融合》,经济研究,2011第27期.
[3] 李文华:《从迪尔凯姆的〈自杀论〉看“实证”和“否证”方法的统一》,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4] 谢艳:《教育研究的两大研究取向初探》,云南电大学报,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马晓莉(199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研究生在读,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6级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