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

2018-09-27 12:09戴阿瑜
大经贸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

【摘 要】 近年来“工匠精神”一直被提起,大到国家小到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具有“工匠精神”。高职院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高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一直是他们的教育核心,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必须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不断改进培养人才的方案;高职院校要因材施教,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突出高职院校培养工匠人才的行为,为中国制造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精英,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工匠精神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

一 引言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目的在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全面实现工业现代化,增强我国创新能力,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2018年3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掀起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国家要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支撑[1]。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大本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职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实用的实践技能,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血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将工匠精神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是新时代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二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培养中

“工匠精神”原本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现如今“工匠精神”不单单是指工匠师,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它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载体,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的培养中,有利于提高其办学的目的。“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价值目标与实践内容等方面具有融合性,对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其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

(一)开设“工匠精神”课程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课程时,应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中去。可以通过观看影片《大国工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了解”和“懂得”是两个概念,学生只是知道“工匠精神”的概念,但是如何做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单单靠老师授课是不够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比如学烹饪的学生,刀工好是每个要当厨师必会的技能。老师可以先让同学尝试切黄瓜,如何做到每一片都是相同厚度,而且拿起来不会断;如果第一阶段考核通过就可以让同学们练如何在气球上切肉,而气球不会破;第二阶段如果也通过,就可以让同学尝试如何在水里给豆腐雕刻,而豆腐不会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考核,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不要满足一个阶段就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出师。真正的厨神都是从底层做起,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名气。在从学徒到大师的阶段中,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只有每次的反复练习,不断突破自己的厨艺,才能将厨艺练的炉火纯青。通过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完善课程体系时应注重技能和理论相结合,这样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深化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是能提高技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在国家已经发布“中国2025”计划,在制造业产业转型换代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更加突出和强化校企合作。第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产教深度融合,为校企资源合作共享提供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步伐远未跟上生产技术进步的步伐。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实现教学设备与生产性设备同步更新[2]。第二,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就是學徒制,企业技术技能人员要发挥师傅的作用,带领高职院校学生参观企业学习知识。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还可以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不够成熟。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2003年以来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各学校的建设时间较短,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还不够成熟[3]。人才培养方案与2025要达到的培养人才的目标还有一段差距。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欠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弱。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参与不多;同时,学校因创新创业方面的专家少、课程设置还不完善。

(三)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进。目前高职教师自身还有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高职老师多数来自普通高校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比较少,所以缺少应有的职业特性与工匠精神的因素,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其次是部分教师上课方式还是传统式的“填鸭教育”,课堂教学理论不接地气,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工匠精神;最后是高职院校学生培训方面资金投入少,学校也缺少应有的设备和对口的实训基地;

四 结语

“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颁布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求又有了新变化,高职院校应该紧跟政策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发展新趋势,顺应新一轮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趋势,健全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学习“工匠精神”为主、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为“工匠精神”的实现献计添力[4]。

【参考文献】

[1] 陶红,单丽娜.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02):18-24.

[2] 陈小娟.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教育变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2):29-33.

[3] 李冬霞.中国制造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OL].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2018(02):1-3[2018-06-23].https://doi.org/10.16062/j.cnki.cn36-1247/z.20180611.005.

[4] 唐金权.“中国制造”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8(01):54-58.

作者简介:戴阿瑜(1994-),女,汉,安徽合肥,硕士在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财经商贸。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