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芯片到中美贸易冲突

2018-09-27 09:31吴星仪夏培林
大经贸 2018年8期
关键词:美国芯片贸易

吴星仪 夏培林

【摘 要】 近期闹的沸沸扬扬的“中兴被美国制裁”一案大家或许已经悉知,被限制美国企业对中国中兴出口的产品为“芯片”。本文将从认识芯片到了解芯片,并逐渐介绍到由芯片引发的中美贸易大战。

【关键词】 芯片 美国 贸易

1.芯片的概念

首先,业内人士普遍认可集成电路与芯片同属一个概念,而芯片其实是集成电路的技术升级与微观应用。

其次,芯片使用范围极广,小到信号指示灯,中到手机及计算机,大到航天军工仪器,都会使用不同技术水平的芯片。

第三,芯片的分类有很多种方式,也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存储芯片顾名思义,例如DRAM等电脑内存,手机闪存。逻辑芯片与储存芯片的工艺和设计完全不同,结构也较为复杂,代表性的产品如CPU和电脑主板。

第四,芯片产业的最上游是半导体产业,往往顶尖的芯片企业都有其半导体代工厂及子公司。芯片的最下游就是日常接触使用的各类电子产品。

第五,全球主要供货商围绕在美欧日韩台,各国企业在半导体与芯片的不同应用方面各有优势。例如手机芯片,存储器芯片,计算机芯片等。

2.跌宕起伏的芯片世界

美欧自上世纪初,从IBM公司到Fairchild公司再到Intel公司,其對于半导体及芯片技术的投资、研发、博弈始终未曾停止,只是规模和先进程度随经济形势增减。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美欧陷入经济停滞,相应电子产品需求减少,抑制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日本抓住机会,凭借政府财税支持,财团资本投入以及科研机构攻关,凭借其质好、价低、量足的存储芯片,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迅速抢占市场。一方面,日本的成功激发了韩国的资本热情;另一方面,美国欲通过制造业外包降低人力成本。韩国、台湾、马拉西亚等国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机遇,但仍然不是美国和日本的对手,随后的日美贸易冲突改变了这一局面。

芯片也是贸易冲突中的重点对象之一。日本凭借其研发动能和成本等优势,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存储芯片和计算机芯片的技术方面追平,并在规模及自动化方面大幅领先。1990年后,时任美国贸易代表的希尔斯迫使日本政府签订《日美半导体协议》以及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后续的一系列压制改变了这一局面。

韩国和台湾凭借美国的扶持和前期的巨额资本投入在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成为半导体和芯片领域新的领头羊。恰逢改革开放与香港回归,国人熟知的三星、海力士、台积电正是在那个时期成为世界级企业。

随后的两次金融危机对半导体及芯片行业洗牌较大,但跌宕起伏的主要还是美日韩台四地企业。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半导体及芯片企业冲击较大,美国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风险规避逐渐又成为世界主流,因特尔、苹果、英伟达等一大批企业复苏或创立并获得各方面的技术优势并在逻辑芯片及CPU\RAM方面引领时代。日本企业凭借在存储芯片方面技术和资本积累以及外部市场压力无奈自封于存储芯片即DRAM。韩国企业代表中的三星发展迅猛,通过资产剥离与技术引进完成产业布局,与美国企业你追我赶。台湾由于规模体量和资本张力较小,逐渐从研发沦为代工,但其专精也易于构建企业壁垒。

3.芯片到中美贸易

第一,我们不能否认金融投资的重要性,投资是研发的物质基础。如果认可研发作为知识与努力的结晶,这句话应该总结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产业转移符合主客双方利益。常人固有思维是如果有好的技术及产品或资源,我应该占有垄断并出售获取溢价。但是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中,却都认可和提倡资源的自由交易和自由流动。在此例中,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作为客体受益于产业转移的好处明显,简单的说,凭借规模优势可以获取大量外汇储备和资本积累;进一步的,借助技术研发和成本优势可以维持现有财富并获取超额利润。那美国的利益呢?

第三,谈到这里就会对“美国霸权主义”有更深的认识。前文看似美国政府不情不愿,不冷不热的应对芯片世界的跌宕起伏,其实其态度一直是“胡萝卜加大棒”的鼓励。首先要看到美国的自由主义精神,包括市场的公平竞争。但是也要明确其资本主义属性,美国通过其霸权主义和美国第一的逻辑鞭挞着其他国家为其“自由”宗旨买单。芯片的研发和生产线投入极高,凭借上代产品在落后经济体的销售收入不仅可以支持现有研发投入还可以维持原有资产收益。

第四,日美贸易冲突中以日本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日本不如美国,而主要是政治关联。中美博弈,必然要以日本为借鉴。时间上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于集成电路等其他行业的技术突破与进步,电子及计算机产业快速成为朝阳产业发展迅猛。因为日本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扩张与技术领先引发美方不安,唯恐其主导的新兴产业被日本扼住咽喉并占据主体,事实也确实如此。八十年代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面经济衰退。十年后,美国政府展开了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干涉和制裁。其目的是限制吞噬对方上游,为己方下游企业抢占先机补偿时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中国2025”“网络强国”等政策或产业引导,在移动网络及智能产业耕耘已久。同样的十年后,美国又来了,只不过这次的目标是中国。产业上看,从单晶硅到半导体到集成电路最后应用于电子及计算机的全产业链已经完成一次升级,即,基础原材料到内含集成电路的芯片到电子通讯设备最后服务移动网络及智能产业。而美国基于其对芯片的制裁限制中国电子通讯企业发展以达到其美国本土企业补偿产业时机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姜峥睿. 合作与摩擦: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 鞠建东,马弘,魏自儒,钱颖一,刘庆. 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J]. 经济学(季刊),2012,11(03):805-832.

第一作者:吴星仪(1993.4—),女,汉,河北省唐山市,硕士研究生,华北理工大学,金融。

猜你喜欢
美国芯片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芯片测试
多通道采样芯片ADS8556在光伏并网中的应用
贸易统计
74HC164芯片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