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朋 高鹏 张浩
摘要:人们对于古建筑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发展中拆除老建筑、发展中保护老建筑、发展中合理使用老建筑。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文化的需求不断改变人们对老建筑的认知。这次田野调查是在保护老建筑的基础上分析由传统商业建筑走向现代的老城区建筑的商业发展理念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知老建筑保护的学术价值,对于济南老城区建筑文化演变搜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济南老城区建筑文化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老建筑保护;文化需求;商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142-01
一、背景资料
元、明时期王府修建依照惯例,北门称作厚载门。“厚载”一词见《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时期叫做厚载门街,至今转变成为后宰门街。后宰门街众多泉水且相互交错,泉水有的驻足民居家中,有的穿墙汇聚成溪流。早年间此宝地不仅汇聚清泉还集聚政治、商业、文化等产业相继崛起,例如:关帝庙、庆育堂中药店、华夏斋等等。
二、调查点选取的原因及方法
此次田野调查之所以选择后宰门街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首先历下区后宰门街从古至今都是济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老建筑的留存多且具有研究价值;其次,后宰门街内生活的人多为济南本地人且老人居多,这就为我的调查走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后宰门街中芙蓉街、曲水亭、大明湖等处均已被商业开发,院后街及周边区域均没被开发保留较完整。为院后街今后发展提供很好的帮助。此次调查我是以后宰门街院后街为个案,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实测与深度访谈相结合。
三、田野点介绍
后宰门街院后街北邻大明湖,南邻泉城广场,东靠生活区,西靠芙蓉街,地理位置非常優越。院后街局域片区内有现政府办公地、珍池等一些为被开发的古建筑等……院后街建筑内容复杂,不仅有百年建筑,也有红砖建筑。在实地测量时发现古建墙体很厚(0.4米左右,不同建筑墙厚不同),且采用四梁八柱结构建造。材质上以石头和青砖墙为主,辅以木头材质。
四、经济生活
经走访调查,院后街一处宅院解放前为典当行,根据院子结构分析为四合院,但更像是宅院。解放后这里周边是纺织厂,实地应为家属院。现今院内有八户人家,其中一户人家无人居住,一户为一对老人家,其他居住者多为租户……院内人员从事职业复杂,有快递小哥、有卖煎饼果子的小商贩、无业游民等。他们的职业多变且生活质量低。据悉周围老建筑的济南人大都搬往别处,将房屋出租与外来打工者居多。经他们部分人同意进行室内测量时,昏暗的屋子内充斥的腐朽的气味。室内除了生活必须品(床、桌子、椅子、脸盆等生活用品外),很难见到电子产品等消费品。
五、人物访谈
2017年3月8号,老者的口述为民国年间的院后街。热闹的街道,来往穿梭的行人,走的累了就在茶馆里听着曲儿喝着大碗茶歇脚。嬉闹的孩子们在珍池街的王庙池边玩耍,池边的大树遮住了刺眼的阳光,孩子们欢乐嬉戏的场景依旧浮现在老人的脑海中。珍珠泉水流淌穿梭在住户家中,走过影门墙,院后街当铺内传出来回讨价的声音。战争年间老人住的房子为军队的粮食储备地,解放后院后街为纺织厂的职工宿舍地。在谈到现今的建筑状况时老人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过去的建筑周期很长,注重质量,四梁八柱结构是建筑的支柱,选材上不会偷工减料。老者告诉我一个最重要的道理:建筑是供人居住的产物而不是利益驱使下的产物。老者带我参观了他的家,老人住的房子内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装饰,但依旧能够找到老建筑的结构,比如:宽厚的窗户,厚厚的墙体,屋内适中的室温等都体现了老建筑的特质,另一处建筑内是一个废弃的小屋,屋内随意放置很多东西,裸露的木架结构,煤油灯,破旧的窗户等等。
能够在“佐泉·佑泉”采访大爷有点不太容易,老大爷一边招呼生意一边还要和我聊天。老大爷坐下后就说:“我们都是大老粗讲不出来什么”。之后大爷的话匣子打开,说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泉城路为什么是砖石路、曲水亭的河流的河底差点儿就是砖石打底、有个叫路大荒的学者是研究聊斋的等……言语中感觉老人最怀念的是傍晚时分几个老朋友在河流边垂柳下一起下棋喝茶的时光。在聊到古建保护时大爷也有自己的看法:现今普通大众对于古建的保护意识弱,大都是政府出资修缮供所有者使用也供研究者和游人等参观。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修缮完成后古建的院落大都被“禁止入内”或“私人住宅”等理由回绝参观。大爷的房子租给了新闻社,之前为“佐泉·佑泉”拍过宣传片,多以来这参观的人很多。不过只在固定时间段开放,大部分时间都是闭门谢客状态……政府修缮和新闻媒体宣传等的基础上合理管理和保护,这样既有效地保护古建也能够让大众参观了解老建筑。
六、结语
流行的东西都是和商业相关的,不得不说在这种模式下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和保护老建筑,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们不能盲目追求商业价值而却忽略其文化价值。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运用更多方法去修缮和保护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