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择木的东风,孕育一树繁花的人文

2018-09-27 10:34魏文琦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8期
关键词:东风国学人文

魏文琦

采访广州市海珠区东风小学是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远处雷声阵阵,走在大塘村和东风村的路上,“五类车”在身边穿行而过,扬起灰尘,留下噪音。等待接单的织花工人一群群地挤在路边,堵塞了并不宽敞的路。路两旁都是城中村典型的“握手楼”,小工廠、小作坊、小店铺和密密麻麻的电线一起,蜿蜒伸向小巷深处。在一个农贸市场旁拐弯,东风小学跃然眼前。令人惊喜的是,所见为绿草茵茵,落英缤纷,“校园十景”充满浓郁人文传统氛围。在周遭环境并不理想的城中村里,五年来,东风小学在“至暖教育”的理念下,积极开展人文传统教育,发挥国学课程、主题活动、学科教学、校园节日、仪式教育、校园文化等载体的育人功能,努力打造一个诗意校园,使之成为东风村的世外桃源,师生们的心灵家园。

基于区域特征确立“至暖教育”理念

东风小学地处广州市海珠区大塘村和东风村交界处,距离海珠区政府所在地直线距离不足一千米。北面五公里处是广州商业中心珠江新城,东有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南有海珠湖。东风小学处在这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与城区学校存在差距,属于相对薄弱的学校。面对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乡村文明交汇碰撞互融,如何在交汇中求融通、在多元中求共识?2013年,在校长吉淑娟的带领下,东风小学的教师直面学校发展现状,他们认为,生源的文化背景复杂多样,城乡多元文化的交流融通,非常适合开展人文传统教育,助推学校的特色发展。

学校首先抓住“东风”这一独特的校园文化意象寻找人文化育的思路。东风是温暖和煦之风,以其温润之性悄然无形地滋养万物。“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希望东风小学也能像春风一样,以无形和有形的校园文化氛围,温暖每一个东风人。“至暖教育”,以仁爱的情怀,包容的心态,信任的眼眸,欣赏的态度和欢笑的氛围,培养“暖言、暖行、有根、有为”的东风学子,给予孩子最温暖的一段记忆,让每一个师生都能在东风的拂煦中,如花朵般绽放芬芳五彩的生命。随后,学校计划了发展的五个主题年,变化正在悄悄发生。

依靠多种手段开展人文传统教育

早在2006年,东风小学已成为全国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在诵读的基础上发展人文传统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 微改建、东风十景及更多校园景致

由于历史原因,校园建设“欠账”较多,在硬件与软件配套建设上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在实体上落实“至暖教育”理念,精心造就“一本开放的教科书”,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了改建。校门左手边原本是杂乱的单车棚,现在被改建成古色古香、暖茶相伴、书香馥郁的“暖风斋”,成了接待家长和学校客人的场所。原来的楼梯间杂物房则被改建成爱心小厨房“暖心阁”,照顾个别教师和学生的特殊饮食需求。还有大舞台、荣誉墙、阳光小书吧、展示区、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竹子林、孔子铜像、乒乓球活动区等等,由于加入了中国元素,整个校园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更美的变化在于“东风十景”。暖园春色、校训石、思源井、芬芳舞台、春晖天井、崇礼楼、国学广场、吉祥物、灯红竹韵、感恩石碑……这些景点的命名,全都由师生和家长完成。在“东风印象”主题摄影征名活动中,参赛者用慧眼挖掘美、感受美,摄影后配上原创解说词,引发了大家对学校环境变化的强烈关注。

“从整体规划到每个具体的建筑式样,从吉祥物的制作到每块标语牌的设计,从一条路的命名到每处景点的风格,全部改造都由教师群策群力完成,我们没有请文化传播公司进行包装,因为我们比公司更了解自身情况。”吉淑娟这样说。

2. 国学课堂、国学教材及更多传承介质

学校的“至暖课程”体系,以“让生命如花绽放”为理念,分为暖言篇、暖行篇、有根篇、有为篇。由此开展的国学、节日主题活动、体育、科技、综合实践、多彩社团活动等,形成了鲜明的学校特色。其中,最有成效的当属有根篇的《国学经典课程》系列课程。

在五年级的语文课上,学习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戏剧改编,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情节。一个学生说:“这一对老人感情很好,他们相敬如宾,彼此尊重,而且有相同的兴趣——喝点小酒。从诗中‘溪上青青草可以看出,春天到了,草木长得茂盛,阳光灿烂,他们年纪大了,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于是,借着春光,在家里聊聊家常。”在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教材重组,对《端午节》一课,从“话——端午来历”“闹——东风端午”“寻——异乡习俗”“传——端午浓情”四个教学环节,带领学生感受“龙舟之乡”东风村的独特文化。用新鲜的鸡蛋花、茉莉花、白兰花和各种树叶扎成的“生花罗伞”,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挂艾草、挂香包、滚鸡蛋等图片展示,唤起了随父母在异地生活的学生的浓浓乡情……这种融合人文传统教育的学科课堂,在东风小学比比皆是。各学科教师带着慧眼和爱心,精心设计,使新课程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相融,知识传递和品格养成相谐。

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和放学铃声非常特别,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和唐诗宋词的配乐古诗文,而且每学期每隔一段时间换一个小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国学经典。国学课程采用长短课设置,短课有晨读、午诵、咏归,长课为每周二下午第一节,并开展丰富的诗文课外活动。从2009年开始,学校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郑国岱博士团队建立了学术协作关系,在专家团队与长期驻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协助下,学校国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深入理解了“经典、教师、学生”三元的互动机制,而且逐步形成了“导趣屋——乐读斋——善品堂——开悟轩——回味阁”的五场教学模式,为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的常态化开展提供了可能。有了专家的指引,几年下来,有根国学课程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全面铺开,学生由懵懂到成诵,教师由害怕到热爱,家长由反对到支持。2015年,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国学教育团队主编、中小学校参与开发的国学实验教材已正式出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计12册,在低年级突出诗教,在中年级突出礼教,在高年级突出乐教。与之配套的“东风小学国学护照”,十二册教材的每个背诵单元都包含其中。学生每背完一个单元,教师就在护照上打星,根据背诵的熟悉程度打1~3颗星,如果在背诵的基础上又能说出意思,即可打4~5颗星。每背完一册,便可获得专属这一册的国学印章,进入下一个“闯关游戏”。

3. 成长三礼、芬芳六节及更广阔的天地

成长三礼:每年9月进行的新生开笔礼,希望学子在温馨融洽的環境中,迈开学习的第一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1月进行的十岁成童礼,“告别幼童,感恩立志,走向成童”;6月进行的感恩毕业礼,是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感恩立志,这一仪式是对最美童年的告别,以奔向更美的远方。

芬芳六节:3月,童乐寻春节;4月,创想科技节;5月,快乐艺术节;10月,至暖文化节;11月,悦读书香节;12月,活力运动节。每个节日相互独立,又彼此融通,学生们月月有“节”可过,在节日中展现自我,享受成长的芬芳。

立足于丰富的区域教育资源,学校还开发了《寻根乡土》系列课程。配合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年级开展不同的活动,走进海珠湖、地铁博物馆、大塘村观荫李公祠、黄埔古港、广东科学中心、中山纪念堂等,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深入了解广州,感受乡土魅力。

深耕细作实现学校优化升级

前几年,学校生源只有20%以上为本地村民子弟,超过70%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地处城中村,思想认识相对封闭,学生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后,亲子互动加强了,家长成了孩子学习道路上的同路人和引路人。“昔日的东风小学名叫大塘小学,我曾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六年,陈旧的课室、熟悉的校园,历历在目。如今,儿子就读于本校四年级,我俩同为校友却有着不同感受。现在的东风小学处处充满浓厚的国学气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循循善诱,兴学施教,让莘莘学子重拾圣贤教育,如点明灯,和谐有望!作为家长,我甚感欣慰。”四(1)班简千皓家长的《东风颂》,表达了对学校变化的感想。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为了在家长们普遍有限的时间精力中提高家校联动的有效性,学校重点抓好家风、家训教育。2017学年开展的“树家风弘人文,承家训助成长”活动,包括“追寻名人家风,共品人文智慧”“‘童寻优秀家风,共承家庭美德”“我的家风我来晒,践行家训共成长”等环节,将家庭中的人文传统教育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亲子共读经典,挖掘治家小故事,在节日庆典上演绎家风家训小故事等,为人文传统教育开拓了新空间。

广州市海珠区特色学校、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国学实践基地、粤剧戏曲实验基地学校……随着一个又一个荣誉牌匾的增加,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学校形象得以重塑,社区美誉度、认可度高,家长们纷纷“用脚投票”,2017-2018学年,地段生相继回流,一年级新生已经由原来的20%变成超过50%。2018年6月,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名师专项课题“城乡结合部小学人文传统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海珠区东风小学为例”顺利通过结题验收。与会专家打出了“特优”等级,认为课题具有时代性,与儿童的学习心理、身心发展相匹配,抓住了育人核心,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区、市的样本学校。

将教育的目光投向人文关爱,追求教育的温度,这一路,东风徐来,花自芬芳,东风小学的“至暖教育”,是注重人文关怀的爱的教育,是注重正能量引导的赏识教育,是注重过程进步的成长教育,也是注重个性成长的特殊教育。我们希冀下一个五年,东风小学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会有更美的变化。

猜你喜欢
东风国学人文
人文
东风Honda全新XR-V
“垂”改成“掉”,好不好?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人文绍兴
关于东风四号要不要取消的一场争论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