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仙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到过荷兰,但他一生当中最珍贵的文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存放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档案馆,其中就包括《共产党宣言》手稿和《资本论》手稿。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他遗留下大量的手稿,由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保管。马克思的手稿有个特点:大部分字迹潦草,多用个性化缩略词,或使用德文、英文、法文和其他多种文字,后人开展整理和编辑工作,困难很大。自从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的整个余生,都在收集、保存、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手稿,但在他去世之前,这项工作仍没完成。1895年,恩格斯逝世。他留下了遗嘱:马克思的手稿和书信归爱琳娜保管;1898年,也就是恩格斯逝世3年后,爱琳娜早逝,由马克思的二女儿劳拉保管这批手稿和书信,后来又转交给了德国社会民主党。这样,马克思的大部分文稿、信件,又回到了他的故乡德国。
斗转星移,时间到了1932年,德国纳粹上台。这年1月底,希特勒在杜塞尔多夫工业俱乐部发表演讲,称“要在德国把马克思主义连根拔掉”。马恩著作被烧,历史文献被焚。
有个档案馆馆长,负责管理这批文稿,名叫约翰·欣里希森,见情况紧急,决心把马恩的遗著藏起来。他有一个可靠的老朋友,大家都叫他“老约尼”,是名油漆工,沿街开了一间店。开始时手稿就藏在油漆店里,但店里很潮湿,不大适合保存文稿,偏偏纳粹的冲锋队和党卫军又在附近晃来晃去。
“老约尼”再找地方,几番周折后,这批文稿被转移到一个名叫达维德·扎洛蒙的人家里。但他是个犹太人,随时有被抄家的可能,形势又越来越严峻,所以还要转移。
人们决定把大部分手稿运到丹麦去,但这时边境封锁很严。他们选了弗伦兹堡、德国和丹麦边境的一个小镇,那儿有条秘密的“边界小径”。手稿运至弗伦兹堡后,还有个问题:手稿太多,很难一次运出。人们又开始了“蚂蚁搬家”式的运输。
当地有个渔民叫汉斯·约翰逊,用他的小帆船运了一部分手稿;一些丹麦人乘渡轮时,带出一部分手稿;最有创意的运送方式,是运动员们创造的,当时在德国和丹麦举行了一场划船比赛,运动员们趁机运了一部分手稿出去。尽管这样,大部分手稿的运送过程,还是充满了风险:乘着夜黑,背着手稿,偷越边境。做这事的,主要是一个人,他名叫威廉·施梅尔,是名翻砂工人,白天他照常干活,晚上背着装了文稿的背包,躲过巡逻队,越过德国和丹麦边境的一片沼泽地,将文稿运到丹麦。
就这么断断续续,花了差不多四个月,到1937年11月时,运到弗伦兹堡的所有手稿都运出了德国,存放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从1933年起,就处于地下状态,党员们纷纷被迫流亡海外,资金严重不足。
1938年,为解燃眉之急,德国社会民主党以7.2万荷兰盾的价格,将这批文稿卖给了阿姆斯特丹國际社会历史研究所。所以,这批文稿又被转到了阿姆斯特丹。
没过多长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法西斯入侵了荷兰。这次,他们已经知道这批文稿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了,一占领荷兰,就动用军队,到处查找手稿,结果却一无所获。
这批手稿去哪儿了呢?过了很长时间,人们才弄清楚。原来,在德国法西斯占领荷兰之前,人们就把它转运到了英国,并指定牛津大学教授科勒保管,开始放在一个名字叫哈罗格特的浴场里,后来又放在牛津。二战之后,这批文稿又回到了荷兰,至今还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大约占目前所知全部手稿的三分之二。
那么另外三分之一的手稿去哪里了呢?当时苏联已经建立,也在到处收集马恩的手稿,这批手稿大约在1935年至1936年间,转移到了莫斯科,现在由俄罗斯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
其他一些藏书和少量手迹,分散到了世界各地,目前已知的部分由伦敦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研究所、波兰国家图书馆和东京图书馆等收藏。
中国的中央编译局图书馆,也珍藏着两份珍贵的马克思手稿:一份是1876年10月16日马克思写给友人托马斯·奥尔索普的信,另一份是1878年6月25日马克思写给英国周刊《自由新闻》主编与发行人科特勒·多布森·科特勒的信,成为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