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凤初 曽艳玲 何新
新生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薄、血管众多易于散热,导致体温调节能力和保温能力较差,易损伤其他器官组织,影响生长发育。多数新生儿在接受开腹手术时因体温波动大,影响医疗操作及术后恢复,为帮助患儿保持恒定体温,规避并发症,医者推出术中保温措施[1-2]。常规保温措施效果不甚理想,综合保温重视术中保暖维护,应用多种手段营造适宜温度,减少热量蒸发和功能受累,提高手术效果,规避不良反应[3-4]。本文旨在分析综合保温措施在新生儿开腹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资料如下。
从2016年6月—2017年12月行开腹手术的新生儿中选取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男12例,女6例;平均出生至手术时间(14.2±0.3)d。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平均出生至手术时间(14.1±0.4)d。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3 h;术前体温正常。排除标准:排除免疫功能缺陷、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两组新生儿均接受开腹手术,由同一医疗团队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术后由护士监护。对照组新生儿选常规保温措施,用保温毯保暖,减少裸露皮肤,调节手术室温度和湿度,术后穿戴衣物并覆盖被褥。
研究组新生儿则采用综合保温措施,即为术前加热手术床、手术被褥;在新生儿病房与手术室运送途中应注意覆盖棉被,可用暖宝宝或热水袋(由棉布包裹)取暖,注意挡风;进入手术间后,医护人员触碰新生儿前可先搓热双手,将其放置于预热好的保温毯上并覆盖预加温的医用棉被,可为新生儿佩戴帽子,在距离新生儿足底20~30 cm处及身体周围分别放置由棉布包裹的温水袋,消毒铺布后贴上手术贴膜,围成一个相对的恒温环境;麻醉时也尽可能盖好被子,并暖好听诊器;术中所需输入液体、清洗液及血液均保持于38℃的恒温条件;术中尽可能降低医护人员出入频率,减少手术门开关次数,以保持室内恒温;由专人监护其生命体征,及时为其擦汗,术中谨防床褥湿潮,手术结束前事先预热更换衣物及床褥,保证其温度在30~34℃。
比较两组新生儿术中不同时间段(20、45、90 min)体温变化情况及术中不良反应(低氧血症、低体温、躁动)发生率。
低氧血症判定: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值下限,皮肤黏膜颜色改变。低体温:将36℃设为新生儿低温预警,若患儿术中体温低于36℃即为低体温。躁动:哭闹不止、定向障碍、手脚乱动、呻吟。
手术进行20、45、90、120 min时,研究组患儿体温波动较小,数据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术中体温变化较大,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情况[(±s)、℃]
表1 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情况[(±s)、℃]
注:不同时段研究组患儿体温波动较小,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波动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 18 37.4±0.3 37.4±0.2 37.3±0.5 37.4±0.4对照组 18 37.5±0.3 37.1±0.2 36.5±0.5 37.2±0.3
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1/18),躁动1例;对照组发生率为33.3%(6/18),低氧血症2例、低体温1例、躁动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众所周知新生儿身体机能未完善,机体协调能力较差,常因环境温度的改变出现低温或发热症状,影响成长发育[5-7]。部分新生儿因先天缺陷需接受开腹手术来改善身体状况,患儿接受麻醉后因意识丧失、全身肌肉松弛会增加身体裸露面积,加之术中液体药物、血液及清洗液的运用,易出现体温波动问题,有学者在研究指出行保温组新生儿在接受开腹手术时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各项指标手术前后变化幅度较小,非保温组患儿各指标波动幅度较大,说明患儿体温变化会影响凝血功能,影响术后恢复[8-11]。我院医者为减少患儿术中体温波动,结合医生和家属建议推出综合保暖措施,全面统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重视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管控、医疗设备及医用品保温处理,以清除影响患儿体温波动的外在因素,营造恒温医疗环境,以提高手术安全性[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术中体温波动幅度较小(P>0.05),对照组术中体温波动较大(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即在新生儿实施开腹手术时搭配综合保温措施,可保证患儿恒定体温,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手术难度和术中风险,也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实施综合保暖可降低术后感染率,具有极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综合保温措施应用于新生儿开腹手术中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