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芳 吴晗
50~60岁的老年人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人群。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脑梗死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继发性癫痫,其中,在脑梗死后两周之内发生的继发性癫痫,临床上称之为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如何有效预防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一直是临床上一项重要课题。为了解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现选取我院自2017年1—12月接收诊治的脑梗死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自2017年1—12月接收诊治的脑梗死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有73例、女性有61例;年龄在50~71岁,平均年龄(60.12±4.4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确诊为脑梗死。
采用观察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观察发生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患者,然后计算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并分析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2-3]。该方法的优势是直观、简单、易行、结果可信度高。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患者中发生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共有18例,其中单纯性部分发作5例,复杂性部分发作3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0例。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约为13.43%。
比较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和非早发性癫痫发作的患者发现,两组的年龄、性别、脑梗死后出血量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比较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患者的脑梗死部位和电解质情况发现,皮质梗死率(66.67%)高于皮质下梗死率(33.33%);电解质紊乱率(61.11%)高于电解质正常率(38.89%)。详见表2。
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首先与脑梗死部位具有较大关系[4]。脑皮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当出现缺血缺氧时,缺乏有效的自我防御机制,因此皮质梗死者往往更易发生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而皮质下部位则能够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起到一定的自我保护作用,所以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几率较低[5-7]。其次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也与电解质情况具有一定的关系。电解质紊乱会加重脑水肿及脑损伤程度,从而降低癫痫发作阈值,因此更易引发癫痫[8];而电解质正常则没有这方面的影响,因此引起癫痫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9]。
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比一般的继发性癫痫治疗难度要大很多[10]。脑梗死后的首次癫痫发作时间较长,且急性期癫痫往往处于持续状态,因此治疗比较困难[11]。所以,当确诊患者为脑梗死后,要及时判断其脑梗死部位及电解质情况,若发现患者为皮质梗死或电解质紊乱,则要给予重点监测和防护,以预防癫痫的发生[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发生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共有18例,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约为13.43%。比较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和非早发性癫痫发作的患者发现,两组的年龄、性别、脑梗死后出血量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患者的脑梗死部位和电解质情况发现,皮质梗死率(66.67%)高于皮质下梗死率(33.33%);电解质紊乱率(61.11%)高于电解质正常率(38.89%)。得出结论: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生率较高,其主要与脑梗死部位和电解质情况有关,临床应重点监测皮质梗死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
表1 两组的年龄、性别、脑梗死后出血量对比表
表2 脑梗死部位和电解质情况对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