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平
(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厦门 361021)
体外预应力结构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在国内外已得到普遍的应用[1]。已有较多的文献详尽地研究了体外预应力结构的静力性能[2]。不过,对其动力性能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Miyamoto等[3]采用正比假设,即体外筋预拉力的增量正比于梁跨中的振动位移,分析了体外预应力简支梁的动力性能,得出只适用于单一体外筋线型的自振频率计算公式。熊学玉等[4]采用正比假设,推导了适用于多种体外筋线型的简支梁计算公式。焦春节等[5-6]同样采用正比假设,在振动位移中,把体外筋对梁的预压力(简称体外预压力)和体外筋变形产生的弯矩,由面积相等的原则,转化为均匀分布的弯矩,得出双折线型体外筋的两跨连续梁振动微分方程,推导出连续梁正、反对称振型的自振频率计算公式,分析了体外预压力对连续梁自振频率的影响。在简支梁的动力性能分析中,方德平等[7]指出了正比假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新的合理假设以取代正比假设。在连续梁的动力分析性能中,方德平[8]也指出面积相等的原则和正比假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新的合理假设。方德平等认为其自振频率的解析解更接近于数值解,也更精确。
众所周知,从体系外对杆件施加的外轴力N会产生压缩软化效应,这一效应体现为外轴力产生的弯矩Ny,y为挠度。杆件的压缩软化效应减小了梁的自振频率,普通简支梁的自振频率
(1)
假设1:图1体外预应力连续梁的振动方程,yi=AiXi(x)sin(ωit),反对称第i振型为Xi(x)=sin(kix),kil=iπ,i=1,2,3,…;正对称左跨第i振型为Xi(x)=sin(kix)-fisinh(kix),fi=sin(kil)/sinh(kil),kil=(i+0.25)π,i=1,2,3,…;正、反对称振型取自普通连续梁的振型;假设2:张拉体外筋后,梁为直线;假设3:忽略梁的轴向变形,不考虑体外筋和转向座的质量。
图1 体外预应力连续梁Fig.1 Externally prestressed continuous beam
(2)
(3)
(4)
式中:lt,EtAt分别为体外筋的长度、抗拉刚度。
(5)
在计算体外筋第1阶和第2阶的变形之前,先讨论图2中线段OA的变形。线段OA在x,y轴方向上的变形分别为δx,δy,考虑二阶微分,线段OA的变形为
(cosθδy)2/2lA-sinθcosθδxδy/lA
(6)
图2 线段OA的变形Fig.2 Deformation of line OA
图3 体外筋线段的变形Fig.3 Deformation of external tendon segment
第j线段在x,y轴的变形δxj、δyj
(7)
αj=djsinθj+cjcosθj,βj=bjcosθj+(cjsinθj)2/2lj+(djcosθj)2/2lj-cjdjsinθjcosθ/lj;θj,lj分别为第j线段的夹角、长度,如图1所示。体外筋的全部变形为
(8)
(9)
(10)
(11)
(12)
i=1,2,3,…
(13)
这样,当Cpi=1,体外预压力和外轴力的压缩软化效应相同;当Cpi=0,体外预压力无压缩软化效应。
本文采用文献[8]的算例:砼梁长l=5 m,宽0.4 m、高0.15 m,E=32.5 GPa,单位长度质量m=0.8 t/m;体外筋Et=200 GPa、有效预应力σpe=1 000 MPa;l1=l2=l3=l4=1.25 m。分析两种线型(A和B)、两种偏心距(大偏心L和小偏心S)和两种体外筋面积,共8根梁AS1~BL2。A和B线型中e1=0,图1中的e2~e5见表1,转向座均位于抛物线上,体外预应力的等效荷载接近于均布荷载,是工程中常见的合理线型,A和B线型相差一个线性项,即两者的等效荷载相近。L偏心距是S偏心距的2倍。梁号的数字表示体外筋的根数,1,2表示At=137 mm2、274 mm2。
表1 体外筋线型和偏心距Tab.1 The configurations and eccentricities of external tendons
表2为直线型体外筋影响系数Cpi与接触点数量n之间的关系,表3为抛物线型AL体外筋影响系数Cpi与接触点数量n之间的关系,其他抛物线型AS、BL和BS的计算结果与AL线型的结果相近,不赘述。表2的直线型体外筋位于梁轴线,接触点沿梁长度等间距分布。从表2、3可知:体外预压力的影响系数Cpi主要于接触点数量n相关,于体外筋线型的关系微弱。从表2可以看出:当只有3个接触点,即跨间无转向座时,体外筋存在最大的偏心距损失,影响系数Cpi=1,体外预压力和外轴力的压缩软化效应相同;当接触点数量n从最小值3开始增加,体外筋偏心距损失逐渐减小,体外筋逐渐接近于无黏结筋,影响系数Cpi从1逐渐降低至接近于0,体外预压力的压缩软化效应减少至接近于0。这与Hamed等的结论相一致,无黏结预压力无压缩软化效应。随着振型阶数的提高,振型中反弯点之间的间距减小,反弯点之间的接触点数量减少,相当于减少了第1振型中的接触点数量,因而增大了影响系数。
表2直线型体外筋影响系数Cpi与接触点数量n之间的关系
Tab.2RelationshipbetweeninfluencecoefficientCpiandthenumberofcontactpointsnforstraighttendon
n正对称反对称Cp1Cp2Cp3Cp1Cp2Cp3311111150.18910.910.2750.9700.92870.0880.31610.1610.3350.93990.050.1890.3850.0980.2410.372110.0330.1250.2630.0650.1690.296130.0230.0880.1890.0460.1220.225170.0130.0500.1100.0260.0720.137210.0080.0330.0720.0170.0470.091
表3AL线型体外筋影响系数Cpi与接触点数量n之间的关系
Tab.3RelationshipbetweeninfluencecoefficientCpiandthenumberofcontactpointsnforALtendon
n正对称反对称Cp1Cp2Cp3Cp1Cp2Cp350.1970.8980.9670.3040.9010.94470.0360.3350.960.150.3620.92190.0250.1270.4280.0780.2140.412110.0120.0450.2080.0370.1350.271130.0100.0200.1130.0130.0810.195170.0060.0110.0180.010.0190.093210.0030.0060.0100.0050.0100.037
表4为8根AS1~BL2梁第1~4自振频率的计算值,ω1,ω3为第1、2反对称振型的频率,ω2,ω4为第1、2正对称振型的频率。方法①是本文提出的方法;方法②是文献[8]的方法,方法③是数值法。理论值的正确性一般应由实验值来验证,不过这并不适用于预应力砼结构。预应力的施加闭合了砼的微裂缝,增强了梁的刚度,反而增大了梁实测的自振频率,无法验证压缩软化效应。因此本文采用数值解来验证理论值的正确性。体外筋的拉力沿长度不变,体外筋与转向座之间可以无摩擦滑动,对此,数值模拟的简明办法:在转向座两侧体外筋的角平分线上增设接触单元,接触单元和体外筋单元均为桁架单元,只承受轴力,如图4所示。角平分线上增设的接触单元即可模拟无摩擦滑动,又可保证两侧体外筋拉力相等。接触单元长度为1 cm,EA与体外筋的EtAt相同;转向座单元刚度取10倍梁的刚度,模拟其刚性。用集中质量法求解频率和振型,其方程为
图4 接触单元Fig.4 Contact element
(14)
式中:[δ]为梁集中质量处的竖向柔度矩阵;[M]为集中质量对角矩阵,{yi}为第i振型,ωi为第i自振频率。用广义雅克比法求出自振频率和振型。柔度矩阵[δ]包含了砼梁的EI和长度,体外筋的EtAt和长度,转向座位置、高度,体外筋与转向座之间的无摩擦滑移等因素。在梁单元的刚度矩阵[K]中,考虑了体外预压力的影响系数Cpi
(15)
表4 体外预应力梁第1~4自振频率的计算结果Tab.4 The 1st—4th natural frequency Calculation results of externally prestressed beam
表5 无预压力梁的ω2、ω4Tab.5 ω2, ω4 of beams without prestress force
外轴力压缩软化的影响系数为最大值1,有最大的压缩软化效应。无黏结预压力的影响系数为最小值0,没有压缩软化效应。体外预应力筋存在偏心距损失,体外预应力梁的刚度小于相同形状的无黏结预应力梁的刚度,因而体外预应力梁的自振频率低于无黏结预应力梁的频率。这说明体外预压力存在压缩软化效应,并且已经研究了体外预应力简支梁预压力的压缩软化效应。本文用能量法对体外预应力连续梁的自振频率进行了二阶分析,阐明了连续梁体外预压力的压缩软化效应。研究结论如下:
(1) 体外预压力的影响系数介于0~1,梁的转向座数量决定了体外预压力的影响系数的大小。跨间无转向座时,体外筋存在最大的偏心距损失,影响系数等于1,体外预压力与外轴力具有相同的压缩软化效应;增加转向座数量,减小了偏心距损失,体外筋逐渐接近于无黏结筋,影响系数从1逐渐降低至接近于0。
(2) 体外预压力和梁第1阶稳定临界荷载比值一般比较小,当跨间至少有1个转向座时,影响系数Cp1明显小于1,体外预压力的第1阶压缩软化效应很小;部分的Cp2、Cp3值虽接近1,但体外预压力对第2、3阶自振频率的影响也很小。总之,可以忽略体外预压力对各阶自振频率的影响。
(3) 由于反对称振型不产生体外筋的第一阶变形,体外筋只产生可忽略的压缩软化效应,所以可忽略体外筋对其自振频率的影响。体外筋只明显地影响梁的ω2(第1阶正对称频率),增加体外筋的偏心距和面积,梁的刚度随之增加,增大了ω2。不过,其他阶的正对称振型产生体外筋的变形很小,可忽略体外筋对其自振频率的影响。即只考虑体外筋对第1阶正对称频率的影响,忽略对其他频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