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余万暴动与赣东北苏区的扩大

2018-09-27 01:52彭月才
党史文苑 2018年9期
关键词:方志敏苏区东北

□彭月才

贵(溪)、余(江)、万(年)三县毗邻,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倚弋横磨盘山,西扼鄱阳湖,南通金资光,北达景德镇,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1929年初至1930年夏,贵余万边区广大贫苦农民在共产党人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下,发动了继弋横暴动后又一次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影响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此后,根据地不再局限于磨盘山区一隅,真正向外伸展出去了,为闽浙皖赣根据地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与以往赣东北农民革命运动比较,贵余万暴动具有更鲜明的特征,在赣东北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贵余万农民暴动的点燃

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革命的烈火又重新燃烧起来。继弋横联合暴动后,赣东北革命形势迅速向前发展,地区武装斗争逐渐转入高潮。

1.政治生态环境的成熟。政治生态环境的成熟是促使贵余万农民暴动的必然。第一,农民的压迫深重和农民革命团的不断扩大。20世纪20年代末,赣东北地区连年遭遇水旱灾害,贵溪、余江、万年等地的粮食大量减产,农民生活困苦。可是,农民刚刚把粮食收割完毕,还没完全晒干时,地主豪绅就上门催租逼债,百姓哀鸿遍野。同时,国民党地方政府也派出工作人员下乡征粮、派捐,以“剿匪”为名抓壮丁,广大农民怨声载道,抗租、抗债、抗捐的愿望十分强烈。1928年底,方志敏在贵溪、余江、万年等地培养和团结了一批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秘密建立党支部。为加强对这一地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1929年5月中共贵溪县委成立。他们在三县各乡村指导工作,向群众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半年多来以“上名字”“结团体”的方式发动群众参加农民革命团。参加农民革命团的人越来越多,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贵余万边区农民暴动的条件基本成熟。

第二,方胜峰会议的决策和中共信江特委的建立。1928年5月,面对国民党军罗英团纠合弋横等县靖卫团对弋横根据地的“围剿”,工农革命军和部分群众退到方圆不足50里的游击中心磨盘山上,区域很狭小,“革命势力孤【单】”[1]p79。在弋横根据地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了统一党内思想、明确斗争方向,同年6月25日,方志敏主持召开弋阳、横峰两县县委联席会议(即方胜峰会议)。会上批评了庞云飞等人“埋枪逃跑”的意见,决定依靠群众坚持根据地斗争。为冲破敌人包围、向外发展,会议还决定派遣大批同志秘密在反动军队开展兵运工作[2]p326,黄道、方远辉、邹秀峰、黄开湘等分赴尚未开展革命工作的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为进一步加强共产党对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1929年2月底中共信江特委成立,根据地逐渐由“弋横”时期向“信江”时期发展。

第三,国民党军阀内乱致敌驻防兵力空虚。这为贵、余、万三县农民暴动的点燃提供了契机。1929年7月,国民党新军阀发生内讧(蒋介石的国民党军与冯玉祥的西北军之间),国民党军罗英团仓皇退出信江革命区域,当地土豪劣绅顿时失去依靠。周坊暴动成功后,很快传播到周边80多个村庄,鼓舞了临县余江、万年的农民暴动。1930年春,蒋、冯、阎三大军阀混战,国民党军纷纷撤出驻地,信江地区的反革命势力一时非常薄弱。中共余江县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迅速派出一批干部深入乡村,领导农民革命团开展以禁止地主豪绅把粮食运出村、分粮钱度荒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斗争,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武装暴动。

2.贵余万暴动的概况。经过近一年的组织和宣传,1929年6月6日贵溪县周坊暴动爆发,并先后取得桃源胡家战斗胜利、关王殿大捷。至10月,贵溪县北部乡村一片红。7月25日,在方志敏的亲自部署下,万年县坞头一带村庄的农民革命团举行暴动。12月,万年县东南部农民再次掀起年关暴动高潮。至此,万年苏区的面积达到全县的1/5,与贵溪苏区连成了一片。1929年8月,余江县鸿鹤咀、象湾农民革命团举行武装暴动;12月,余江县北部乡村开展年关斗争;1930年4月,余江县北部乡村再次开展青黄不接斗争。这些斗争均取得了胜利,余江县北部山区开创出了一块新的苏区。于是,贵溪县境内信江以北、余江县北部、万年县东南部方圆六七十里范围都成了暴动区域。暴动的胜利,成功开辟了贵、余、万三县新的苏区。

二、贵余万农民暴动的特征

赣东北领导人在酝酿、发动贵余万农民暴动时,注重总结弋横暴动的经验教训。以革命领导人为中心,从发动下层群众做起,以“上名字”“结团体”发动群众参加农民革命团为主要方式,待时机成熟立即组织农民暴动,这一成功经验被沿袭下来。在制定农民暴动方针策略时,汲取了没有建立起红军、土地问题没有迅速解决、党的领导工作不够、斗争经验缺乏等[2]p48方面的教训,进行了发展与创造。通过与弋横暴动的比较研究,发现贵余万农民暴动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开展党的工作立足方式的转变。弋横暴动时期,党的工作者大都是本地人,极容易扎根下来开展工作。与此不同的是,方胜峰会议决定派出一批革命干部到外地甚至是到白区开展工作。到了白区,立足问题非常关键,他们时常以教书先生、江湖郎中、卖艺人、生意人、手工艺者等各种职业为掩护。并且,他们大多数在当地有亲戚朋友,如果没有也要“认干娘”“拜姐妹”。例如,黄道乔装成郎中,化名老彭,携带家眷,与邹秀峰一起来到周坊一带开展工作。白天,他背着药箱走村串乡,给群众治病,并熟悉地情。晚上,他到农民家访贫问苦,了解民情,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灌输革命思想;或者举办党员骨干训练班,帮助党员和革命活动分子认清当前形势,明确革命任务,交代工作方法。他们经常利用晚上到左邻右舍串门,宣传穷人起来闹革命的道理。待立足稳定后,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便有效地开展起来。

2.经济斗争和武装斗争的结合。为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我们党在开展工作时注意根据革命形势和时节的变化,把领导经济斗争与开展武装斗争结合起来。在青黄不接时,中共领导农民革命团与地主豪绅开展有组织的经济斗争。由于地主豪绅私下将粮食偷偷运进县城,农民革命团在各村的路口要道设置岗哨,日夜派人看守。农民若拦阻到地主豪绅运出去的粮食,一半归农民革命团,一半归农民自己。地主豪绅见粮食运不出去,实物也变不了现钱,于是他们组织梭镖队对抗农民革命团。危急时刻,信江工农红军开来支援,农民的斗争情绪高涨,他们抡起板斧砸开地主的粮仓,没收的稻谷分给农民度荒。不久,临时县委又组织了“禁止鸡鸭下田”的斗争。过去在农作物种植期间,地主豪绅的大量鸡鸭禽畜在田里放养,任由损坏农民的庄稼,且不准老百姓驱赶,农民苦不堪言,奈何不得。现在农民组织团结起来了,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于是,他们以村为单位制定了禁约,鸣锣宣传,违者罚款[3]p78。随着经济斗争的不断开展,农民革命团的活动也越来越多,革命工作逐渐由秘密转入半公开。不久,周坊暴动拉开了贵余万暴动的序幕,逐渐由经济斗争走向公开的武装斗争。贵余万暴动大致经历了秋收、年关、青黄不接三个斗争时期,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开辟了贵余万苏区。

3.正规红军与民团和游击队的有效配合。闽浙赣根据地尽管是由农民暴动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从贵余万暴动开始,我们党就非常重视正规红军与民团、游击队的配合斗争。而且,随着赣东北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的配合更加有力、有效,这是其后农民暴动接连成功的重要保证。1929年4月,贵溪县农民开展青黄不接的斗争时,地主豪绅收买地痞流氓组成挨户团示威。在这节骨眼上,中共贵溪临时县委派人到弋阳、余干等地弄来6支枪,在周坊太峰庙秘密建立了一支游击队。同时,邵式平率领红军1个连来到周坊支援农民斗争。农民革命团在游击队和正规红军的配合下,反对地主青黄不接斗争取得了胜利。7月16日,贵溪县大地主大恶霸翁志高从县城搬来靖卫团100多人进攻周坊一带。黄道、邵忠等人亲自组织和领导农民革命团和游击队,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1个排相配合,突袭靖卫团武装,缴获敌人40支枪,活捉并处决了翁志高,革命声势大振。7月25日,万年县坞头一带村庄的农民革命团,在方志敏调来拥有19支枪的红军部队的支援下举行暴动,击垮了当地的地主武装团练,取得斗争胜利。11月,在方志敏、邵式平的亲自领导下,红七连、红八连和从磨盘山开来贵溪的红军一部,在农民革命团的配合下,在周坊一带又取得打败国民党军1个连的关王殿大捷的战果。1929年12月,为支援余江县的年关斗争,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经常出击当地靖卫团和土豪劣绅武装。1929年年关时,万年县梨树坞、东源、裴梅、黄墩等48个村的农民革命团在红七连的支援下,一村接一村地暴动成功,革命声势很大。

4.三县边区斗争的相互影响和支援。贵、余、万三县边区的农民革命运动相互影响,相互支援,由点到面,由中心向周边扩散。余江县北部山区与贵溪县周坊仅一山之隔,人员往来十分频繁。贵溪县周坊一带农民开展革命后,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余江县北部山区,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不少人通过各自的社会关系,先后参加了农民革命团,不久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大力组织农民革命团,发展党员和团员。与此同时,中共贵溪临时县委派了一批干部深入到余江县北部边区山村,宣传党的主张,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很快,余江县北部20多个村庄开展了“上名字”“结团体”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周坊暴动后,中共贵溪县委派出黄灿、罗运南来到余江县组建区委。之后,“上名字”运动在余江县北部山区全面铺开,一场新的农民革命运动正在酝酿爆发。又如,万年县的手工业工人乐思恭等原在周坊一带从事手工业,他们积极要求“上名字”,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们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动员亲戚朋友“上名字”、闹革命。其后,不少村建立了党支部。1929年2月,中共万年特支在荷树岭成立。乐思恭等人参加周坊暴动后,回到家乡积极准备武装起义。7月25日坞头暴动成功后,面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进剿”,万年农民革命团及时转移到周坊。贵余万边区暴动时,三县的农民革命团和游击队常常相互配合、相互支援。例如,1929年7月周坊桃源大捷就是贵、余、万三县农民革命团汇聚成一股力量,共同对敌斗争取胜的。

5.党的领导工作的大大加强。

弋横暴动时,“党的工作非常没有基础”,只“集中全力注意煽动民众暴动,而没有注意到党的组织和训练”[1]p78。方志敏等领导人汲取教训,在以后组织农民运动时特别注意加强党的领导工作。1928年7月底,方志敏亲自来到周坊,和黄道、邵忠、邵棠等开会研究贵溪的革命形势和任务,认为贵溪革命很快会走向高潮,必须抓住时机充分发动群众,关键是加快党、团和农民革命团的组织发展工作。在周坊暴动前夜,1929年5月,中共信江特委常委方志敏再次来到贵溪指导工作,和黄道等人研究如何发动农民革命团举行武装暴动的相关事宜,并在周坊村后的太山峰庙中召开了一次党员骨干会议,精心部署农民暴动。在黄道等的精心指导下,周坊及周边村庄开展了“上名字”“结团体”的组织活动。“上名字”,即进行亲串亲、友连友的革命串连,同意平债分田的就签上一个名字以示革命。“结团体”,即将农村中的雇农、贫农、自耕农组成农民革命团,借打猎名义,各人自备武器,创建农民起义的基本队伍。他们利用亲友关系秘密发展新团员,严守组织纪律。同时,贵溪、余江、万年地区党的组织也发展迅速,在5个月内就建立了几十个党支部。1929年3月,中共贵溪临时县委在周坊江家坪成立,辖中共贵溪区委、万年特支和余江支部。随着革命形势进一步向前发展,同年5月,中共贵溪县委成立,撤销临时县委。在方志敏的亲自指导和中共余江县委的具体领导下,12月下旬,余江县鸿鹤咀、狮马源、象湾、三屋俚、画桥、桃源、上溪、王坊等村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抗租、抗债、抗捐为内容的年关斗争。1928年10月上旬,方志敏化名汪祖海,在郑心德的陪同下,从弋阳县来到万年县葛茅坞村,召集党员开会,要求他们在贫苦农民中广泛开展“上名字”的串连活动。10月下旬,方志敏又一次来到乐家村,秘密召开了第二次葛茅坞党员会议,布置任务并组建中共葛茅坞党支部。至12月底,万年县有20多个村庄开始了建党支部准备工作。1929年7月23日,方志敏、黄道赴万年县荷树岭部署坞头暴动。12月24日,方志敏在龙回港下村参加了48村党员代表会议,要求进一步发动群众,扩大苏维埃区域。不久,万年县东部、东南部掀起了抗租、抗粮、抗债、抗税的年关斗争高潮。

三、贵余万农民暴动的地位及历史影响

贵余万暴动,是继弋横暴动后在赣东北持续时间最长、起义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农民暴动。它承前启后,开创了赣东北苏区大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壮大了赣东北红军的力量,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增强了广大军民对革命的信心。

1.迅猛推进赣东北苏区波浪式向前扩大。在苏区扩大方面,方志敏等确立了苏区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模式。1928年1月弋、横两县联合大暴动后,以磨盘山为中心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但是,“割据区域”依然狭小,当时只有弋阳县九区40余村与横峰县10余村,纵横不过六七十里,农民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有限。该局面在贵余万暴动后被彻底打破,贵溪县境内信江以北、余江县北部、万年县东南部方圆六七十里范围都成了暴动区域。贵、余、万三县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赣东北根据地在原有弋、横、德三县的基础上扩大了一倍。贵余万暴动振奋了周边地区,红色区域很快呈波浪式一圈又一圈向前推进。1929年秋收季节,弋阳县四、六、八区农民革命团举行暴动,把弋横德与贵余万两块红色区域连接了起来。10月26日,红军独立团在群众武装的配合下,首次攻占横峰县城,横峰全县基本上收归苏维埃版图,成为赣东北最早的全红县。11月29日,上饶县湖村等数十个村庄举行农民暴动,根据地又向外推出数十里。同年底,余干县五雷乡里源、红培坞等20余村近4000人举行年关大暴动,区域进一步扩大。周坊暴动后,周坊成为贵、余、万三县革命的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余江县首先在锦(江镇)北一带举行农民暴动,锦北形成割据局面之后,又成为余江全县发展的中心。同样,万年县首先在富林、裴家一带举行农民暴动,待割据局面形成后,富林又成为万年全县发展的中心[4]。赣东北各县的农民革命运动就这样层层推进下去,呈波浪式向前发展的势头。因而,敌人对赣东北苏区的包围圈不但被打破了,而且赣东北苏区还大大地向外伸展出去,扩大到数百里地之外。

2.进一步壮大正规红军和地方武装。没有积极建立坚强能干的正规红军,是弋横暴动不能长久持续下去的主要原因。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后,方志敏等领导人立即花大力气创建工农革命武装。1928年4月,方志敏等从当地农民革命团中严格挑选出20多名积极勇敢的分子,集中了20多支枪,建立了赣东北第一支正规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第一营第一连,邹琦任营长兼连长。7月初,工农革命军更名为红军,番号为“红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团长陈春荣,并由1个连扩编为2个连。1928年11月,国民党军第三十六旅周志群部第三营第十一连在排长匡龙海的带领下,在德兴县的磨角桥宣告起义,部队被改编为红军第三连。至此,红十四团扩编为3个连。12月,国民党军第三十六旅辖下的第九连部分官兵在颜文清的带领下,在弋阳程家桥宣布起义,并投奔了赣东北苏区。此时,红十四团虽仍编为3个连,但由于国民党军两个连部分官兵的起义投诚,带来近百支枪,红军的战斗力已大大增强。1929年4月29日,红军第十四团在弋阳县九区余家仓村奉命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团第一团,郑孝胥任团长,兵力发展至近千人。1929年8月11日,方志敏利用桃源胡家战斗缴获的40余支枪,在贵溪县周坊组建了红军第七连,匡龙海任连长。11月17日,又在贵溪县标溪村汪家祠堂成立红军第八连,黄立贵任连长。1930年1月1日,主要活动在弋(阳)横(峰)德(兴)区域的红一、红二、红三连和活动在贵(溪)余(江)万(年)区域的红七连、红八连,集中在弋阳县九区进行红军独立团的扩编,下辖6个连和1个机关枪队,匡龙海任团长。另在弋阳、横峰、德兴、贵溪等县组建了红军预备连。随着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为改变部队团指挥连的不灵便,1930年6月6日方志敏在弋阳县芳家墩主持对红军独立团再次整编。此次共编3个营,1个特务连,1个机关枪连,1支驳壳枪队,1支担架队,共有步枪600到700支,1000余人,周建屏任团长。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立。

在壮大正规红军武装的同时,赣东北党组织十分重视各个县地方红军的组建与发展。地方红军由各县军事部直接指挥,最初编为红军预备连,后改为赤色警卫连。其主要任务是,一方面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另一方面在保卫当地苏区时也能独立机动作战,它成为巩固和扩大苏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组织群众的武装队伍配合红军作战,以保卫和发展暴动区域。”[2]p458他们把群众武装建设作为革命的最中心任务之一。赣东北苏区县、乡、村都先后建立了贫农团、赤卫队、少先队,以及全民皆兵性质的作战组织。至此,赣东北苏区逐步建立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

3.重点培养一大批革命干部。在开展革命工作时,赣东北党组织十分注重党员干部的政治、军事素养的训练,并培养了一批积极可靠的农民作为暴动的骨干。1929年4月,农民骨干训练班在贵溪县江家坪开办,方志敏亲自到训练班讲课,大部分学员在训练班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训练班结束后,学员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开展活动,发动群众参加农民革命团,他们真正成为“滚雪球”的中心。例如,1929年12月中旬,中共贵溪县委书记方志敏等从余江县逃难人员中挑选了李咸清、王允先、李林春、胡天贵、汤仁传、汤继生等人,放在贵溪县委机关训练。训练班结束后,他们被派回余江县组织武装暴动,大大加强了革命领导力量。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我们党急需培养一批优秀的红军干部和军事指挥员。1929年10月25日,信江军事政治学校在弋阳县九区成立,邹琦任校长,信江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邵式平兼任政治部主任,信江苏维埃主席方志敏亲自出席开学典礼。军校学员从红军和苏区青年学生中经过组织推荐、文化考试等方式进行选拔,学习时间3个月。第一期共招收学员140余人,被编成1个大队,分为6个中队、18个小队。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类有文化课、政治课、音乐课,军事类有军事课、军事操练课。毕业前夕,学员要加入红军队伍上前线实习[5]p51-52。信江军政学校是中共在苏维埃区域最早创办的军校之一,为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红军干部,为推动和领导赣东北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发挥了中坚骨干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贵溪县委旧址

4.大大增强共产党影响和革命必胜信心。贵余万暴动后,各地纷纷成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1929年8月,贵溪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此前,弋阳、横峰、德兴三县已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为加强对根据地各县苏维埃政权的统一领导,同年10月初,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并颁布了《施政大纲》,这是赣东北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标志。随着赣东北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不断增加,其下辖的区域也不断扩大。1930年1月,余干县苏维埃政府成立。2月,万年县和上饶县分别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5月,余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1930年3月,信江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信江苏维埃临时组织法》。《信江苏维埃临时组织法》充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各级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5]p57。县、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广泛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领导穷人翻身求解放的政党。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农民暴动爆发后,各地农民的第一个革命行动就是打倒地主豪绅,烧毁借据契约,没收粮食,收缴罚款,实行平债分谷、分财物。在弋横革命根据地时,土地分配方式较简单,只是没收地主豪绅封建祠堂的土地,以村为单位平均分配。1929年11月,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临时土地分配法》,雇农、贫农和红军家属分好田,中农分得比原来更多的土地,富农把超标准的土地交出来,豪绅地主分坏田[5]p58-59。这是一种正确的土地政策,既巩固了贫雇农和中农的革命同盟,又稳定了地主富农的思想情绪,团结了大多数。土地革命的开展,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信任和拥护,充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维埃政权得到不断巩固。

军事斗争的接连胜利,打出了赣东北红军的气势,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1929年11月26日,红七连、红八连两个连配合从磨盘山开来贵溪的红军一部,在周坊村外关王殿全歼国民党军1个连,缴获长短枪72支,俘敌24名,尤其是首次缴获机关枪1挺。此役进一步壮大了红军力量,增强了广大军民对革命胜利的信心。12月,方志敏领导贵余万根据地军民投入到反“清乡”斗争。红七连、红八连两个连在群众武装的配合下,攻打万年县富林的喜子岗,消灭敌军40多人,活捉县保卫团团总,给反革命势力以沉重打击,使新开辟的贵余万革命根据地日益得到巩固与扩大。从1928年5月到1930年2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赣东北根据地广大军民连续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发动的五次局部“围剿”。蒋介石对此颇感力不从心,他在1930年亲自签署的《江西省民国十九年一月清乡报告》中哀叹道:“历次军队‘进剿’,不但不能肃清(红军),往往为其挫折,损失武器,增其势力。于是势益猖獗,时而上饶河口,时而弋阳贵溪,时而余江万年,时而乐平德兴……”[6]经过历次反“围剿”战火锤炼的赣东北工农红军不断壮大了起来,广大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从一个又一个战争的胜利中看到了革命的曙光,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

综上,在共产党人方志敏、邵式平和黄道等组织和领导下的贵余万大暴动,不但规模大、时间长,而且影响深远,在赣东北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弋横苏区的历次“进剿”,反而使赣东北苏区扩大了方圆百余里。贵余万暴动震惊了赣鄱大地,在它的辐射带动下,红色割据区域很快呈波浪式向前层层推进,为“方志敏式”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方志敏苏区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苏区创业致富人
大东北的春节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