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荣
帘卷八窗,面面云峰送碧;竹植数竿,翦翦清风鸣琅。
——马龙骥自题画斋“碧琅轩”
“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陈继儒苦于当代无友,故常与古之高士神交。相比他,我们幸运多了。
机缘巧合,蓦然发现,亲爱的家乡——古緍金乡,钟灵毓秀,早已为我们培育出一位墨竹大师!于是,我走进那一片苍翠的世界。
马龙骥,1956年生,山东金乡人。自号“碧琅轩主人”,当代著名画家、书画艺术活动家。曾研修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当代书画大师董寿平,主攻花鸟,尤擅墨竹。曾任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东方书画院安徽分院常务副院长,亚太书画家友好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湖南颜真卿书画院特聘画家。现为扬州市现代书画院秘书长。
与龙骥先生相识缘于牡丹画家杨晓新。当一幅墨竹图从微信上传来,我的视线凝固了:隽秀劲挺,逸气横生、用笔简净、水墨酣畅,颇得竹子的神韵。很少见的墨竹画。马龙骥,印象很深的名字。
“清姿如卧云餐雪,雅致如蕴玉含珠。”初见其人,除了正合想象中的龙马精神外,更多的是儒雅风度。谈吐中,无不透着诙谐幽默、爽朗豁达、宽厚谦和。茶香氤氲中,一条曲折神奇的艺术之路铺展在眼前。
金乡,屹立微山湖畔,根植孔孟之乡,承继儒学遗风,历经千年积淀。“仁、义、礼、智、信”扎根于金乡人心中,琴、棋、书、画、赋又增添着金乡大地的文化内蕴。“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已然成为百姓生活的信条。这一切都是文化艺术孕育成长的肥沃土壤。
马龙骥,幼承家学,沉迷丹青,从初中算起,至今已有四十载。主攻花鸟,以梅、竹见长,尤钟情于墨竹。数十年钻研墨竹技法,领悟绘画精髓,获得了独特的体验和中外书画爱好者的认可与喜爱。
说起对墨竹的喜爱,马龙骥先生说,他最早接触墨竹作品,是从郑板桥开始的。“我那时候只有十几岁,生活的时期也比较艰苦,但每每研究板桥的竹画,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坚韧、挺拔的气节,这也是后来我为什么对墨竹情有独钟的原因。”
凭着对绘画的热爱,上个世纪80年代,马龙骥离开山东老家,开始南下求学。他先后在浙江美院、徽州等地学习绘画,师从中国当代书画大师董寿平。几十年来,从大学到单位,从单位到社会,潜心学画,以书入画,笔精墨妙,脱俗清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从马龙骥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的墨竹既有北方画派的粗犷,亦有南方画派的秀美。难得的是他将这两种特色和谐融会,呈现出闪耀着个性色彩的独特风貌:浑厚华滋、隽秀劲挺、气韵朗爽,清逸出塵。其构图空灵,削繁就简;其用笔老辣,奇崛多变;其用墨酣畅,浓淡融通——笔情墨趣浑淳朴茂、生动活泼,显示出一种生命宇宙的“元真气象”。
“我的创作是传统基础、个性创意和跟时代结合的一个结果,因此我不拘泥一种表现方式。”马先生总结自己的墨竹说。其笔下墨竹,风、雨、晴、雪,千姿百态,传达出竹所特有的风骨神韵。读其墨竹,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活泼泼世界:谦和醇厚、舒泰安然的尊者之德,阳刚劲健、生机勃勃的自信豪迈,清新灵秀、稚气活泼的赤子童心,典雅洒脱、气韵非凡的儒士风范,坚韧挺拔、迎风斗霜的君子气节。一枝一叶,一草一石,无不折射出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审美情趣、学养哲思,散发着时代的磅礴大气与生活热力。
在马先生众多竹画中,那幅名为“竞向东风发新枝”的斗方给我的印象最深。以淡墨自左下向右上立竿,侧锋粗笔,圆健老道;细枝数条,嫩叶初萌,一派天真;右下方落款,劲爽洒脱,灵动多姿;其余留白,以无胜有,方寸之域显天地之宽。整幅画面,气韵流畅,简洁生动。细审之,意味无穷:老干苍劲但不沧桑,散发着浑穆的光辉;节间留白,似老者苍眉,含笑静观;嫩叶用笔几乎全不相同,形态活泼,各得神韵。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圣洁与宽厚,传承与胸怀,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勃勃生机,精神世界的生生不息。其中落款文字为:“老干苍苍已露筋,新枝跃跃欲成林。乾坤万物皆如此,往往来来总是春。”
我觉得马龙骥先生正如这苍劲不老之竹,一路洒下清凉绿阴。多年的艺术实践,使他在浩瀚墨海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绘画之路。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书画展览及交流活动,屡屡获奖。特别是几次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如:2013年,在郑板桥的家乡扬州举办竹画展,赢得好评如潮。先后有十数家媒体给予专题报道,许多国内政要、展馆及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对其作品多有收藏。不仅如此,他还多次组织书画艺术交流活动,使书画同仁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绘画技能和理论水平,为我国书画事业的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真可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贞姿曾冒雪,高洁欲凌云”,愿我们中华水墨天地,涌现出更多的“龙骥竹”,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雨来有清韵,穿透历史,苍碧琅然。
责任编辑/彭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