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说起柳宗元,你能想到什么?想来你可能会想到他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姻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他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的《永州八记》。不错。我们已经可以坐在一起,聊聊柳宗元了……
柳宗元,字子厚,773年出生在长安的一个官员家庭,他的曾伯祖父柳爽是唐高宗时的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因得罪了武后,被杀了;其父柳镇,曾为太常博士,因得罪了宰相窦参,被贬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司马。几年后回到朝中,为侍御史;其母卢氏祖上也是世代为官的。他还有两个妹妹。
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为“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为“王孟韦柳”。因其祖籍是“晋之解县”(今山西永济),解晋属河东郡,故叉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为他最后官终柳州刺史,是以又世称“柳柳州”。记得很多年以前,有人出过一个下联,“柳州柳柳州,种柳柳江边”,结果一直没人能对出上联。后来,有人把下联改了两个字,变成“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才有人对出上联,“梅县梅县令,赏梅梅岭上”。
成长经历
据《新唐书·柳宗元传》:“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意思是说: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远超同龄人,作文卓绝精巧,和他同时代的人都很推崇他。
柳宗元的少年时代是在长安度过的,九岁时,因遭遇“建中之乱”,为了躲避战乱,他来到了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镇叉被调到了江西去做官,他又跟着去了。从长安到夔州,再到江西,一路上的见闻让他对社会有了比较多的认识,并养成了他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当他长大以后,便积极参与社交,结纳不少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了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翌年,年方21岁的他一举考中了进士。考中进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须通过吏部举办的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才会授予官职。但还没有等到吏部考试,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必须回家守孝三年。
796年,柳宗元守孝期满。之后,他参加了吏部举行的考试,但第一年,他竟没能通过,只好第二年再考。第二年,他很轻松地便考过了,被授予了集贤殿正字。虽然这只是负责校正图书典籍的一个品级为“从九品上”的小官,但毕竟是进入了官场。柳宗元在这个职位上兢兢业业地千了两年。那个时期,他不管写什么文章,哪怕是私信,都会郑重其事地在落款中写上“集贤殿正字”这几个字,由此,我们不难猜想到,柳宗元对这个职位还是比较看重的。
801年,也就是贞元十七年,柳宗元被调到了蓝田县做县尉。蓝田县在长安的郊区,属于京畿,是京城的直管县。县尉则是负责一县司法刑事的小官,仅为正九品下。不过,柳宗元却一直没有到任,而是被京兆尹韦夏卿留在了身边做文书。
两年后,柳宗元叉被调回了京城,担任了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是御史台的官员,里行则是见习的意思。监察御史的官位虽也不是很高(为正八品上),但是权力很大,因为文武百官都要接受监察,所以做官做到了监察御史,就算是步入上层社会的官场了。
和柳宗元一起成为监察御史里行的还有刘禹锡,他们本就是同年进士,现在叉一起成为监察御史,且二人又都和已在御史任上的韩愈交好。当时,这三个都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柳宗元30岁,刘禹锡31岁,韩愈35岁),经常会在一起饮酒聊天,谈诗论文,好得就跟一个人似的。
这时,柳宗元在朝廷内外已经享有了很高的声望,他不但风采怡人,心气高傲,更经常呼朋唤友,议论时政,跃跃欲试,一心想千一番大事业。可是人生有时是很奇异的,不经意间,有可能巧逢机遇,也有可能会走背字、遭不测。
而这两件事,都让柳宗元赶在一起了。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了“永贞革新”运动,但他非但没能借势把自己送上天,反而因此被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运动”是现在的提法,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这个事简单地说,就是唐肃宗时,重用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推行了一系列除旧立新的政令,但这些新令只推行了不到一百五十天就被废除了,虽然它可能是历史上寿命最短的一次改革,可是它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永贞革新运动”虽只持续了不到一百五十天,却牵扯到了祖孙三代皇帝。
首先是唐德宗李适,他在位26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比较久的—位皇帝。他这个人有点像唐玄宗。执政早期,励精图治,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用杨炎为宰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严禁宦官千政,厉行节俭,还传令各州府,以后不得再向宫中岁贡奇珍异兽,甚至还规定了银器不得加金饰,颇有—番中兴气象。
但自从改用卢杞为相后,政局就开始转坏了。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还爆发了“泾原兵变”,长安一度为叛军所占,李适不得不逃到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幸亏当时神策将军李晟率领的唐军及时赶来,才很快从叛军手中夺回了长安。
由于在“泾原兵变”中,大批文武官员纷纷变节,与宦官们的忠心护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泾原兵变”后,德宗对宦官的态度就有了很大的好转,而对百官十分猜忌。他为表示自己对宦官集团的信赖,还将禁军统帅一职也交给了宦官,可谓开启了由刑余之人分典禁军的先河。史学家们常把宦官专权作为晚唐政治腐败的一大表现(德宗以后,像他的儿子顺宗、孙子宪宗,以及后来的敬宗、文宗,全都是死在了宦官手里的)。而这就是形成唐晚期宦官专政局面的肇始。而且他对于藩镇扩张之事也不再上心,致使其势力日强。同时,为弥补“泾原兵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又增加了间架(相当于房产)、茶叶等杂税,甚至经常派宦官直接到各州衙门“宣索”“月贡”,乃至“日贡”,而这一切最终叉都会落在百姓身上。为了敛财,德宗李适所用的花样,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比如设置宫市,名义上是替皇家采买物品,而实际就是直接抢夺百姓的财物。这些替皇帝采买的人,均由太监充任。他们倚仗皇家的权势,永远都是以低买高,几乎就是明抢。据《资治通鉴》记载:贞元年间,长安市里置“白望数百人”。什么是白望?其注曰:“白望者,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而不还本价也。”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说的就是这个事。还有“小儿”,即在“五坊”(专门替皇上饲养打猎用的鹰犬等物的地方)当差的官人,他们也和白望一样,凭借权势,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甚至把捕鸟的网张到人家的门前,让人无法出入,或把网张在井上,让人没法打水。直到人家拿出钱物百般相求,才会撒网离去……凡此种种,怎不弄得民怨沸腾。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唐顺宗。顺宗早在做太子时,就对宦官专政,颇有微词。但那时,他只是—个太子,根本无法左右大局。
顺宗即位后,立即重用了王叔文(棋待诏出身,曾任太子侍读)等人,欲行新政,柳宗元因与王叔文等人的政见相同,也被提为了礼部员外郎(一个正四品的,负责礼仪、祭祀和贡攀等事务的官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