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真问题”,转化“微课题”,做实“真研究”

2018-09-25 06:11陈尧彦
赢未来 2018年7期

陈尧彦

摘要: 本文结合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校本教研活动的点滴作法,从学校校本教研中研讨“真问题”的背景,校本教研中“真问题”的形成和转化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真问题”;“微课题”;“真研究”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之要求越来越迫切,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也随之不断深化。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自2014年8月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托管以来,学校借力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优势资源,以“聚焦问题式”研讨活动为主要形式,结合老师们在一线教学中出现的“真问题”进行全员研讨,形成策略,并逐步深化,转化形成个人微课题,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校本教研中研讨“真问题”的背景

当前学校校本教研的方式有很多,如:论坛交流、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会诊、微型课题研究等。而很多学校都提倡以“问题引领”的方式促使老师们思考和研究。而集体备课活动则是进行研讨的一种主要形式。

2015年四月份,在调查我校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备课组活动研讨的都不是“真问题”,基本为以下几项内容:一是传达各级教研教学会议精神;二是讨论课程教学进度,讨论教学内容重难点;三是安排布置相关工作,讨论确定试题内容及编制;四是编制周末或长假作业;五是说课和评课等。我们的问题研讨变成了安排布置工作,完全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意义。

2015年秋季开学初,我们提出了“聚焦问题式”集体备课的总体思路,要求各备课组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形成解决策略。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备课组活动的目的性较以前更明确了,但是又出现了新问题。备课组确定的问题“大而空”,难以落到实处。这样的“问题研讨”脱离了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的过程和结果不能够解决教师的真实问题和困惑。针对此情况,2016年春季,我们又提出了以“教材文本解读、重要知识点教法、难点突破策略”等具体问题为研讨主题,进行备课组研讨。学期结束,各备课组形成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策略,对老师们特别是新进年青老师的学科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我们认为以聚焦“真问题”为导向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值得继续坚持和推广。

二、校本教研中“真问题”的形成及转化策略

进行“聚焦问题式”集体备课之初,我们在备课组内进行了指导性培训,明确了问题的提出方式。如学科方面的问题:“如何将化学用语的记忆渗透到各个时间段更有效?”“如何设计新颖的课堂导入”“学生早读精力不集中怎么办?”;课堂管理方面的问题:“上课学生讲闲话怎么办?”“学生发言不积极怎么办?”“开课前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学生作业方面的问题:“学生作业质量差怎么办?如何对学生作业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对学生作业进行有效评价”等等。

明确“提交问题,确定问题,研讨问题,形成策略”的操作流程。有价值的“真问题”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必须经过教师深思熟虑得来,我们在梳理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次聚焦。每次进行问题研讨前一周,各备课组先确定大致方向,各组员将其发现的问题以统一格式交备课组长汇总,由组长组织进行二次聚焦,审核问题的研讨价值,最终提炼出要研讨的“真问题”。

如九年级化学组在对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节教材文本进行解读时,前期老师们提出了如下问题:1. 学生没有任何化学知识基础,如何引导学生做好知识迁移?2. 怎样设计新颖的课堂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 怎样利用好教材上的四个实验,增强实验的直观性?

老师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有不足之处。第一,忽视了对教材文本的详细分析,教材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本质最为重要的资源,对于其知识结构的罗列和呈现,教材是如何处理的? 这应该是教师们重点探讨的问题。第二,老师们更多关注的还是“怎么教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不了解“学”,如何谈“教”? 第三,受“经验思维”之影响,带有主观臆断的色彩,如学生没有任何化学知识基础,学生已有的化学生活经验以足够让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

经过组长提议,组员合议,我们又形成了下列三个新问题:

1. 教材实验三中为什么要用研碎前、后两份胆矾分别加入水配成硫酸铜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其设计的意图是什么? 2. 学生对“新物质”的理解其主要困难及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学生理解“什么是新物质?”3. 怎样利用好教材P9页中的讨论,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组概念及物质的用途进行有机融合?

經过这样的调整,所列问题既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刻剖析,又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要将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归因分析,这样的“真问题”能将老师们带入到真正的科研氛围中。组长提前通知组员作好发言准备,在备课组活动时就“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汇集大家共同的解决策略,再形成文字。在研究问题越来越具体,研究主题也越来越明确,“设计意图”、“归因分析”、“概念教学”这样几个关键词浮现了出来。我们将其作进一步的深化,一个名为《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编排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知识迁移》的个人研究课题就随之而产生了。

通过这种“真问题”的多次聚焦和深化,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发现个人“微课题”研究原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难。正所谓“研究不神秘,问题即课题,思考即研究,结果即成果”,讲的确实不无道理。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区域“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之子课题《基于‘三小式校本研训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JA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