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吉林省脱贫攻坚系统推进、重点突破、集中攻坚的关键之年与发力之年。白山市江源区进一步提高对脱贫攻坚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认识,持续加大力度,年内将在现行脱贫标准下减少贫困人口147人以上,贫困村退出6个,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 层层落实责任
全区各镇街、各部门集中一切资源和力量,区、镇、村三级联动,合力攻坚。制定清单,将要退出的贫困村15项指标哪个达标、哪个不达标研究清楚,用什么方法解决制定科学合理措施,层层落实责任。
精准识别上下功夫、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精准推进上见实效,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将精准退出作为底线任务,科学制定退出计划,设定时间表、路线图,留出缓冲期,围绕考核退出指标,狠下功夫,确保精准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经得起检验。
各镇(街)树立正确导向,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深入挖掘典型、选树典型,注重文化扶贫,在思想上拔除穷根,引导其摆脱“精神贫困”。注重技能培训,强化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培训,加大创业就业扶持,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聚焦重点和关键环节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聚焦产业扶贫,以扶贫产业为脱贫主渠道,在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促进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上下更大功夫。立足特色资源,发挥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因人、因户、因村实施产业帮扶,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发电、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积极推动农民返乡创业,打造一批带动就业、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和特色品牌。
聚焦健康扶贫,强化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障,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相关部门紧密结合实际多想办法、细化措施,深入研究降低贫困户医疗费用、提高报销标准等政策,强化签约服务,加强对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方便。持续开展“健康快车光明行”“医联体”等活动,加大域外专家远程会诊力度,让贫困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聚焦教育扶贫,持续落实各项减免政策,免除贫困地区农村建档立卡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持续开展“春蕾计划”等助学活动,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学有所教。全力实施“师资扶持”“助学扶持”等具体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教师队伍待遇,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聚焦社会兜底保障,全面落实“两线合一”社会兜底保障政策,确保低保年均增长6%以上。扶贫和最低生活保障数据库信息共享,做好动态调整,及時进行信息比对,形成兜准救助对象、兜实保障待遇、兜牢民生底线的兜底保障机制。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孤寡老人、长期患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深度贫困群体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保证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聚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推进危房改造,确保贫困群众住有所居,继续抓好安全饮水工程,集中解决好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推进农村公路特别是通村通屯硬化路建设,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问题。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确保搬迁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抓好农村信息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脱贫攻坚组织领导 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区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脱贫攻坚工作上,既要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强化督导,更要深入一线、干在一线、抓在一线,带动和引领各级干部抓好工作落实。各镇(街)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全面抓好镇(街)的脱贫攻坚工作。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上心上手、亲力亲为,切实提高工作实效。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真正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成为推动精准扶贫、引领群众致富的中坚力量。各部门加强与省、市对口部门的衔接联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帮助督促镇(街)和贫困村落实帮扶项目及措施,提高扶贫实效,确保每一个扶贫项目都发挥关键作用,解决群众实际需求。
加强督查问责。实行脱贫攻坚单项考核,包保镇(街)的领导与镇(街)同步考核,对于镇街工作任务未完成的或质量不高的,要追究区级包保镇(街)领导的责任。同时,对未按期完成脱贫任务的镇(街)实行“一票否决”;对日常工作不力的镇和部门,由纪检监察部门会同扶贫部门向区委、区政府提出问责建议。将脱贫攻坚成效作为领导班子评价、领导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机关集中整治和查处脱贫攻坚工作领域的职务犯罪,确保脱贫资金绝对安全。江源区脱贫攻坚深入开展,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2017年突出产业造血功能,规划打造了以黑木耳产业化种植为主,多元化发展种植、养殖、电商、乡村休闲旅游为辅的“一主多辅”产业扶贫体系。落实“企业(公司)+基地+贫困户”项目扶贫模式,流转土地2100亩,建成富硒黑木耳种植基地2个,建成标准化大棚22栋,种植富硒黑木耳25万袋,首批股权量化贫困群众68人,人均可增收1102元。
在大石人镇、大阳岔镇、湾沟镇打造实施了高山雪菊赏花节、葡萄采摘节、蓝莓采摘节等形式多样、个性突出的旅游产品,辐射带动6个贫困村,12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销售增收,让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大力发展“互联网+扶贫”,引导线下农产品到线上销售,在60个行政村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上线黑木耳、杏鲍菇、精装鸡等农特产品40余种,带动农村群众1185人致富。
(本刊通讯员 朱传娟 于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