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 杨进平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问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还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了战略部署。
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陕四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如何把握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2018年5月18日,陕煤集团召开科技表彰大会。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尚建选在报告中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无论是矛盾的有效化解、发展阶段的顺利转变,还是三大变革的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和现代化能源体系的建设,都要靠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
技融双驱促陕煤蜕变转型
表彰激励,是为了感谢和牢记曾经对创新的努力进取,更是为了鼓舞和激励未来对创新的矢志不移。
近年来,陕煤集团按照“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的发展战略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发挥创新平台作用,扩大产学研合作,瞄准重大需求,推进科技研发,培养科研团队,实施全员创新,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经营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相继开发了众多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煤炭产业方面,各矿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屡获省部级大奖,智能化尢人开采技术、“110-N00”工法无煤柱自成巷技术、智慧矿井建设、保水开采新工艺、瓦斯零排放矿区建设、无人值守技术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煤化工产业方面,通过创新与集成创新,改进和创造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烯烃DMTO-Ⅱ、“煤气热载体分段多层热解成套工业化技术(SM-GF)”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节能减排,提升了盈利能力;
钢铁方面,陕钢集团公司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细晶粒轧制技术”和“高碳稳碳降合金技术”应用,为企业全面扭亏为盈、产量效益双突破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了技术支撑;
装备制造方面,“高端采煤机实现国产化替代”项目在神东大柳塔矿进行工业性试验,已累计过煤103多万吨,结束了我国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设备不能整机生产的历史;
电力方面,通过一系列创新,为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煤热解半焦及气化残炭的利用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解决了燃煤锅炉在低负荷烟温低脱硝不能投运问题,是燃煤锅炉脱硝减排的重大技术突破;
建材方面,生态水泥公司在不断创新配合比试验,改进生产工艺,成功生产出中热硅酸盐水泥,同时,积极研究探索钢渣、冶炼弃渣及气化渣等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配料中使用,实施的“高炉矿渣微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日创造经济效益1300余万元;
建筑施工方面,“深厚富水基岩立井井筒冻结及快速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的成功实施,提高了施工速度、大幅节约支护材料费用,为我国四部千米以上深厚富水基岩立井井筒冻结法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工艺技术借鉴……
三年来,全集团共实施重点科研项曰599项,完成科技投入162亿元,共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4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项4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8项,新获权专利1129件。
截至目前,陕煤已累计荻得省部级奖项144项,获授权专利2118件。
科技创新支撑着陕煤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量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一大批新型产业蓬勃兴起,延伸r产业链和价值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和生态效益,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陕煤将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寻求产业突破,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培育,激发全员创新活力。
新时代履行能源企业新使命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等科技創新战略规划的相继山台,使陕煤在新时代的企业使命吏为明晰。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质量升级;
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的能源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而《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2014—2020)》《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创新“十三五”规划》、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国家能源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战略规划的山台,给能源企业的创新发展,赋予了新任务、新要求:
实施煤炭尢害化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面向2030年,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
加快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煤炭分质利用、煤炭污染控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燃煤发电及超低排放技术实现整体领先,现代煤化工和多联产技术力争实现重大突破。
尚建选说,科技创新工作既要抓住重大的发展机遇,也要应对复杂而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总结前一阶段科技创新工作经验和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我们当前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陕煤的不足在哪里?
尚建选认为:一是对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的运用还不充分、不及时、不到位;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展缓慢;三是大型工程化示范项目的管理体制机制、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不能满足需要,缺乏大型示范工程项目的管理经验和专业要求,各类专业人才不能有效汇聚,对示范项目建设运营可能遇到的问题、风险和困难认识不足;四是科技创新考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和真正发挥作用;五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壮大。尤其缺乏工程化转化、项目管理、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方面的顶尖专业人才。
总结经验,正视不足,才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未来,陕煤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把创新摆在公司发展突出位置,认真学习十九大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的精神要求,及时贯彻国家关于科技创新和能源革命的战略部署,抢抓重大历史机遇,构建和优化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创新企业。
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体制机制,明确企业主要领导是本单位科技创新和重大科研项曰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完善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实施、评价、转化等管理流程,确保科技创新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公司主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实现绿色安令高效开采和分质清洁高效利用为目标,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研究。积极布局和开拓以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全力为公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動能。
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拓宽科技融资渠道。建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加强对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研项目资金保障。严格执行企业科技投入不低于其营业收入的3%,研发费用不低于其营业收入1.6%的基本要求,保障科研投入强度。高度重视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工作,充分利用风投基金、股权投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科技保险补贴等多种金融工具,从机制创新和资金保障方面支持科技创新工作。
全面加强平台建设,发挥载体聚合作用。持续加强集团内部现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专业研发平台的建设管理、资源共享和相互支持工作,逐步建立一批“联合、开放、共享、互赢”的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创客空间、科技信息数据库等科技创新配套支持平台的聚合作用,积极营造“大众创业成就事业、万众创新创造价值”的生动局面。
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攻方向,围绕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发展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及示范应用,大力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成熟技术等科技成果的推广及示范应用,促进煤炭、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创新型企业。同时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转移,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尽快建立高端人才引进、特殊人才激励、外部人才联合创业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等灵活高效的新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梯次结构,着力汇聚和培育一批战略型、领军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健全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业绩考核评价、技能等级评定、薪酬激励分配等新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创新人才职级和薪酬序列,从考评分配体制上打开人才成长通道,从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要素资源上夯实科技创新核心基础。
发挥职工聪明才智,营造全员创新生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鼓励支持职工立足岗位小改小革,使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以培育陕煤工匠,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鉴定、导师带徒、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建设等途径造就一批解决重大企业技术难题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队伍,培养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在全集团掀起“全面创新、全员创新”和“人人是创新主体、岗岗是创新平台”的新高潮。
尚建选表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要有新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陕煤将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创新型企业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