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符合学校文化特质的课程文化

2018-09-25 04:44梅务岚阮翠莲宋永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价值观育人

梅务岚 阮翠莲 宋永健

张东娇老师在《论学校文化的双重属性》中写道:“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又称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者合称学校辦学实践体系)。学校的精神文化包括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校徽校训、校歌等要素;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校园环境文化,从头到尾始终逻辑一致、体系完整、框架明确、便于操作。”为构建符合首师大第二附属中学文化特质的课程文化,我校做了一些尝试。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行政干部组织和带领全校师生,深入发掘、多方论证、反复研讨梳理出了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弘美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

这一体系,经过了前期自查、斟酌、修改,也参与了北京市第三批示范校的申报。在申报过程中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肯定:注重了与国家属性、社会属性的一致。同时,其凝练的表达合乎学校身份,是为学校量身打造的,具有组织专有个性及合理性。“立仁弘美”的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学校成员所珍爱的,也是生动的、高级的,既尊重和延续了学校历史和传统,不断裂、不隔断、不偏离;又符合学校现实,即符合学校发展的事实和文化实践。在表述方面则凝练、概括,暗合了教育理论基础。

在梳理过程中,也依据张东娇老师在《论学校文化的双重属性》中所表述:注意逻辑位置的错落有致,注重操作变量之间的合理分解及概念表述多元和谐。除此之外,参照《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具有向善性、操作性、关怀性、系统性等主要特征。在梳理学校文化过程中,对照学校文化框架进行自我建设和梳理,做到文化自知、自主和自明。利用这一体系,经过自我评估以及专家指导评估后,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还有证明学校文化建设质量、成就,以供宣传之用。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立仁弘美。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弘美教育”阐释:“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美的教育”已有美的含义,再把德和智的含义也纳入,特别契合教育的本质与目的。首师大二附中倡导和追求的美,不是表面理解的仅仅限于美,而是“大美”,即包含了德、智、体、美,包含了教育的本质特征。

同时,“弘美”正是将包含了“德、智、体、美”等本质特征的教育恢弘扩大。因此,享受“美的教育”的学生,同样也是弘扬“美的教育”的主体。首师大二附中“弘美教育”是以“立仁弘美”为核心价值观,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教育。

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体系的载体,学校办学实践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将三个方面划分为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六大领域。为确保学校文化从概念到实践体系再到行为的落地,将学校的教育科研融入到理念和实践体系中,利用课题式校本研修的方式,将实践体系进行任务分解,然后基于核心价值观,完善学校文化方案,为学校发展提供信息、智力支持,从而更好地研究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以弘美课堂文化之弘美课程体系搭建为例,浅谈如何构建符合学校文化特质的课堂文化。

一、学校文化及课程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之间的关联

1.弘美课程是弘美文化的一部分

学校文化自洽的逻辑属性是指学校文化定义操作变量之间逻辑关系具有自洽性,即逻辑自洽性,指概念、观点的前后一贯性和相容性。课程文化从属于学校办学理念实践体系(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合称)。

2.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人所制定和生成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课程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实施的过程也应看作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都是生成新的课程内容与目标的材料。

构建的“弘美”课程体系既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符合学校历史、发展现状、地域环境和师生需求。同时还能表达清晰、准确,体现学校文化个性。此外,课程体系同育人目标与办学目标相辅相成,体现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段特点。

二、弘美课程体系如何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1.坚持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及实现育人目标是学校弘美课程的特色目标

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基于国家及地方课程方案并根据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校发展的特点所规划和实施的全部课程,是促进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存在和真实发生的教育活动。突出了一致性、共同性和强制性;尊重了区域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了发展性。

在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的规定下,在对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分析基础上,以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现实条件为基点,我校从多个纬度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愿景是实现基础目标与特色目标。

弘美课程是依据“立仁弘美”这一价值观,对学校课程进行了逻辑一致的文化分类。分为“立仁”课程(思想品德类)、“志学”课程(学科知识类)、“游艺”课程(广义的“艺”,包含艺体、劳动、科技的多种技能,社会实践类也可纳入)。是将文化的分类与三级课程管理的分类(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高度结合。课程名称与育人目标中三个定语的称谓及内涵具有一致性。

具体阐释:

立仁课程:培育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家国情怀,投入社会实践,勇于责任担当,包括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实践教育等,简而言之学生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自主管理与自我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与成熟。

志学课程:蕴涵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包括学科基础文化学习,简而言之学生学会学习,涉及语言与文字、数学与科学、人文与社会领域。

游艺课程:在“玩”中学会一门或几门体育、科技和艺术项目,培养健康生存、生活和发展方式、科技素养和审美情趣,包括体育、艺术和科技等,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生学会生活。内容涉及体育与健康、科学与技术、艺术与美术领域。

2.结构分类、内容分层

在做内容分层和结构分类时注意考虑课程目标、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一以贯之。

结构分类:育人目标——课程目标,坚持功能导向、能力导向、目标导向、学习领域导向 。

内容分层:“课程模块”组成一门科目→由内容相关、难度递进的同一科目的一组课程构成的“课程链”→由具有相关性的若干科目构成“课程群”。

弘美课程:由“立仁”“志学”和“游艺”三类既独立又相互融合的课程群构成,每一个课程群又分为基础通修课程、拓展选修课程和进阶融合课程三级,涉及语言与文字、数学与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美术、体育与健康、自我与自主、成长与成熟等八个领域。

综上,在消费观引导下,国家提出了“广义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服务”这一概念:课程设置自主权的适度下放和对校长办学的进一步赋权;考试评价的系统性调整,建立可选择、开放性的考评体系以及穿越多种边界的资源共享和教育治理体系,凡此,无一不令我们深入思考未来课程建设的依据、课程建设的思路、课程建设的手段,以及既有课程体系的调整、充实与完善。以期通过课程建设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我校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育人目标。上述,便是我校在学校文化引领下所做的课程体系搭建的有益尝试。

(注:本论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论文,课题编号为CDDB1617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