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伪、求真、动情

2018-09-25 04:44张广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求真文章作文

张广锋

作文教学难度很大,受制约的因素很多。对于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出有真实情感的文章,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争鸣有利于接近真理,有利于提出符合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律的见解。

作文教学的本质,是教给学生运用祖国语言表达内心情感的实际应用能力。针对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违反教学规律的现象,我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弃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教学认识的模糊性导致作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本末倒置、随意性强的无序状态中。其中存在着不重视生活和积累,脱离学生实际的课堂作文训练、以传授作文技巧为主旨的技巧作文训练、“考什么就练什么”的应试作文训练等等。我们的学生经过训练,掌握了基本的行文规范,写出了比较规范的文章,但也是千遍一律的文章、模式化的文章、八股式的文章,缺乏生气、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应由以“应试”为目标转为以“应需”为首务,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他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的一种奢侈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

叶老认为写作教学应以“立诚”为本。所谓“立诚”,即“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的、浮游无着的生活。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卑鄙的态度。概言之,就是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写出“实的,自己的话”,抒写自己的真实情感,而非生编乱造、矫情。而应试教育引导,恰恰是把学生引向了写作的误区,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不真实”。以2017年高考作文为例,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行文语气、内容千篇一律

我们从记叙文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学生作文的构思和语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很多考生都写到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比如撒了一次谎,和朋友有约而没去等;回到家以后父母就教育他:孩子,做人一定要有诚信,答应了别人就不要违约等。这就不由得让人怀疑,因为由于每个人的父母知识素养、出身经历、人生体验的不同,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肯定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善于春风化雨、循循诱导;有的可能大发雷霆。可是在学生笔下,父母好像成了“同一个人”,都是那样的温柔可亲。再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长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能说出“诚信”、“违约”这样文绉绉的词吗?换成“老老实实”、“说话一定要算数”我看还差不多。

2.抄袭套用严重

很多考生发现话题作文与自己曾读过的某篇文章相似,便随机抄袭套用,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审题、选材和创造。完全成了别人的代言人,没有一丁点自己的东西。

以上现象的出现,应归结于在应试教育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没有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当前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改革给作文教学增加了一帖兴奋剂,作文教学如不做相应改革,而依然按部就班,为考试而作文,必是贻害无穷。

二、求真:改变思想观念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些相对稳定的特点:从涉及的题材范围看,高考作文绝大部分与“社会”“人生”相关联,题材从一般性趋向现实性,充分体现文章“合时合事”而作的精神。从思维能力看,着重考查辩证思维能力、聯想和想象能力。以上高考命题要求无不向我们透示着两个字:求真。只有真人真事,方能有真情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没有生活基础的造事矫情,显得呆板、生硬、没有灵性。因此,写作离不开生活基础。广阔的生活空间,如何去体验?如何让生活与写作“合二为一”?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改变思想观念。

长期的应试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而在素质教育中,对语文教学有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说到底,是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李岚清指出:素质教育要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基础。《面向二十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是对人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强化了“做人”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迫使自己从长期以来的“为作文而作文”的死胡同里走出来,树立“为做人而作文”、“为做人促作文”的新观念,抛弃知识化、技巧化的老套子,确定生活化、生命化的新思路,多留一些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到生活中去探索、感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让生活走进语文,指导作文。司马迁“行天下,固览四海名山大川……,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也是指不能把学生拘于课堂,而要开阔其视野,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感悟。

生活即语文,这是大语文观的思想。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我们可以采取如下途径:

其一,围绕有关课文组织课外阅读或书评活动。由于课堂、教材的内容和时空限制,学生不可能从课堂和教材中获取大量生活素材。相当数量的学生除教材外,不看课外书,看了书也不摘抄积累,语言贫乏,知识面窄,严重影响了作文水平的提高。

其二,指导学生在广播电视中学习,积累素材。诸如生动活泼的广告语言,各种节目主持人精炼而风趣的开场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的论辩辞和演说辞,《焦点访谈》中简短的对话和中肯的评述,电影电视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和独白等,这一切都可以从语言、素材等多方面为作文服务。

其三,利用假期,就近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生动形象的写作素材。

其四,将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海洋。学习通俗的、大众化的应用文字。指导学生在人际交际中向群众学习生动有趣的、健康的口头语言,并且对其中的珍品,随时进行摘抄整理,写心得,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写作的源泉。作家孙犁认为:“如果知道生活是源泉,能不断深入生活,加深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文章不只可以写得好,而且可以写得短些。”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平凡也罢,激情也罢,都给学生提供了绝好的写作素材,也提供了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角度。有了丰厚的生活素材做基础,学生作文时,便多了一份轻松自信,少了一份尴尬,也便不再挖空心思地去编故事、去矫情了。

三、动情:发挥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真情

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的激情感慨之作。写出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文字,是在求真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真情实感的抒发。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孟宪承先生所说:“我们在实际说话作文,本是围着有种思想和感情,必要向人表白,才用语言文字的工具来表达的。”因此,作文应是学生内心活动的流露,而不是强迫自己去作“无情”之交;如果作文只是文字的拼凑和编造,作文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将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趣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有时并不是为着实际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一己遭遇、情思等,发生一种兴趣,然后,通过写作将其表现出来。”叶老这段话再次向我们阐述了写作的目的是向他人抒发自己的情感、理想等。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动情,“我手写我心”。因此,作文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而非矫情。否则,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便多了虚伪与做作,少了真诚和信任。

为阐述自己的心绪而写作,以此为出发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撞击学生心灵,开启学生心智,把作文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有话可说”到“有话要说”。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应及时激发学生兴趣,设置特定情景,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

真情在写作中的抒发还应注意个性的抒发。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作文教学和测试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在模式的要求下写出的作文難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作者的个性被抑制、扭曲甚至抹杀。写出的文章矫揉造作,矫装粉饰。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托马斯·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以一种特有的独立的态度面对着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本性和力量,走自己的道路”。人的情感就是“特有的独立的态度”,就是“本性和力量”。情感也是人类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工具。以2018年高考作文为例,这一年有两个考题供考生选择:“战胜脆弱”和“坚韧——追求的品格”。可是从众考生的作文中却发现有相当数量的考生超越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于是不约而同地杜撰出亲人死亡,自身伤残等事件。“为赋新词强说愁”。在丧失“真”的基础上写作,何言动情?个性被抹杀,没有了个性的文章又怎能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中,作文教学变革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成效。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作文教学涉及面广,影响大,工作有难度。但无论如何改革,都应分清事物的本质性的东西,只有“清源”方能得“甘泉”。“弃伪、求真、动情”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广大教师应勇于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

让我们扬起“弃伪、求真、动情”的拳头向“虚伪矫情”宣战,还作文教学一片蓝天。

猜你喜欢
求真文章作文
张锦绣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