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韩珺
〔摘 要〕本文主要对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音乐图谱进行研究分析,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为例,首先对教材中音乐图谱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归类统计,以了解音乐图谱在教材中分布的总体情况;其次对每种类型的音乐图谱进行分析,探究其各自特点;最后,基于统计情况以及研究分析,对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音乐图谱进行总结。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材;音乐图谱;旋律图谱
音乐图谱是指用视觉图像或符号,表现出音乐要素特征的记谱方式,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如何创作音乐图谱来表现音乐以及将音乐图谱应用于音乐教育的领域中。例如,Walker(1981;1987)、Sadek(1987)认为视觉的形式可以用于表现音乐的形式,研究结果发现不管大人或小孩通常会用线条的安排表示音高、波浪式区块表示音色、形狀的大小表示强弱、使用长短符号表示节奏时值。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应用了各类的音乐图谱,用这种视听觉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辅助学生对音乐要素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一、音乐图谱在教材中应用的总体情况
本文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一至六年级音乐教材中的音乐图谱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文中音乐图谱的分类是以音乐要素作为参考依据并结合教材中出现的音乐图谱进行归类,主要有旋律图谱、节奏图谱、节拍图谱及其他各类图谱(音色、音高、力度、乐理图谱)。具体数据统计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可见,音乐图谱在教材中的使用总体数量随着年级的提升呈下降趋势,到六年级教材中已不使用音乐图谱作为辅助学生欣赏音乐或表现音乐的手段。其中,旋律图谱与节奏图谱呈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笔者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小学低年级的旋律图谱是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综合,而随着年级的提升,旋律图谱趋于简单化,多数为用单一的线条表示旋律音高走向或用多条单一旋律线条表示多声部音乐中不同声部旋律音高的走向。小学低年级的节奏图谱表现为用方块的长短加形象的简笔画人物的跑与走来表示节奏中的快慢,之后随着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加深,只用方块的长短表示节奏。
节拍图谱、其他各类音乐图谱以及编创图谱在教材中的分布是随着年级的提升呈抛物线形的分布趋势,其中节拍图谱在教材中的分布是呈下行抛物线,大致呈U形,一、二年级教材中的节拍图谱,以圆圈颜色的深浅表示最常见的二、三、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并配上节拍敲击手势;四、五年级的节拍图谱在原有的三种节拍图谱的基础上写明了节拍号以及配上指挥图示。教材中还出现了一些表现其他音乐要素的音乐图谱,但是数量较少,其中有:音色图谱,集中分布在一、二年级,呈现各类打击乐的音色;乐理图谱,在二年级教材中,用来表示小节、小节线以及终止线;音高图谱,主要分布在三年级,用阶梯表示七个基本音级;力度音乐图谱,在四年级的教材中,用密集的波浪式的线条表现渐强与渐弱。
二、教材中音乐图谱分析
1.旋律图谱
图1是一年级上册歌曲《新年好》的图谱搭配谱例,此图谱中包含了旋律、音高、节奏等多个因素,这种以图配谱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音乐要素。
图谱中用蜡烛底部不同的高度来表示旋律与音高的变化,用大蜡烛表示四分音符,小蜡烛表示八分音符,这些都较为直观。但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1:2 的比例关系并未准确呈现,并且第三小节第一拍中的两个八分音符在图谱上的呈现是相隔较远的两支小蜡烛,与前面几小节的节奏比例关系不相同,此图谱在节奏比例关系上有所欠缺。该图谱中对于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也并无体现,并且每小节的第二拍和第三拍中的四分音符用大蜡烛表示,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后两拍是强拍的错觉,笔者认为可以用加深第一拍蜡烛颜色的方式来强调节拍重音。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旋律图谱多数是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随着学生音乐知识的积累与感受音乐的能力的增加,四五年级的教材中的旋律图谱不再是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而是以单一的旋律线或多条单一旋律线上下分布呈现多声部音乐旋律特点,图2是四年级上册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单线条旋律图谱,此图谱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旋律上行、下行以及波浪形进行的特征,为进入歌曲后半段的二声部合唱做预备,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二声部合唱中的不同旋律走向。
2.节奏与节拍图谱
图3是一年级上册中的节奏图谱,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放入空间及其长度成比例的方块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音的长短以及音符之间的比例关系;此节奏图谱中八分音符对应的是在奔跑的人,四分音符对应的是在行走的人,二分音符用实心和空心相结合的行走的人物图像表示,生动体现了节奏中的快慢。人音版教材中二年级的十六分音符以及休止符的运用同样是使用人物加方块的音乐图谱表示,四年级出现四分音符附点节奏型音乐图谱,其中没有搭配上人物,只通过方块的比例对比表示节奏型。
图4是一年级上册的表现2/4拍强弱规律的节拍图谱,通过圆圈内的颜色深浅来表示强弱规律并配上节拍打击的手势,教材中提出随着音乐边唱边做,学生亲身体验节拍的强和弱,培养内心的节奏感,为以后学习3/4拍、4/4拍 、6/8拍打下基础。四、五年级的各类节拍知识,同样是使用圆圈内颜色的深浅变化来体现强弱规律。
3.其他各类图谱
三、对音乐图谱在教材中应用的思考
1.基于“螺旋式上升”的图谱设计及教材编排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图谱的设计与使用随着年级的提升呈“螺旋式上升”,表现同一音乐要素的音乐图谱在不用年级的教材中重复出现,但音乐图谱所表现音乐要素的内容一次比一次加深,例如,以节拍的学习来说,教材中最初节拍图谱的呈现,只画出体现2拍子强弱规律的图谱,其后扩展到3/4、4/4 、6/8拍的节拍图谱并附上节奏型,到了中高年级,将用于表现强弱规律的节拍图谱与指挥图示相结合,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图谱设计和教材编排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储备情况紧密结合,如此由浅入深,让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以及音乐知识的掌握逐渐提升。
2.关注图谱设计细节,突出音乐要素特点
教材中音乐图谱都较为直观地呈现出各类音乐要素特点,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如教材中关于节奏学习的图谱,是运用节奏图谱空间中的比例关系可视化来体现节奏特点,单独的节奏图谱能呈现出其中的比例关系,但是在各类音乐要素综合的旋律图谱中,不同节奏的比例关系并未精准地呈现出来,如图1。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音高图谱中。教材中的音乐图谱准确地呈现出节奏和音高的比例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才能更好地利用音乐图谱的可视化帮助学生内化音乐要素特征。
3.丰富音乐图谱种类,提升图谱利用价值
教材中已涵盖了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图谱,但音乐要素中的织体、曲式等音乐图谱未在教材中得以应用,笔者通过对教材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小学中高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对音乐整体结构判断的思考题以及提出让学生画出用于表现乐曲段落的图形谱,但在此之前,人音版教材中并未出现表现段落特征的音乐图谱,直接让学生们用图谱表现乐曲段落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教材中可以使用音乐的曲式结构图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乐段或乐句的划分,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结构之后再让学生用学习到的各类音乐图谱去表现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由此,音乐图谱不仅可以用于音乐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更可以从学生画出的音乐图谱中把握学生对音乐全面感知的程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调整音乐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Tan, S. L, & Kelly, M. E. (2004). Graphic Representations of Short Musical Compositions. Psychology of Music, 32(2).
[2]Walker, A. R. (1981).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ized Images of Musical Sounds.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67.
[3]Walker, A. R. (1987). Musical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Music Education. Psychology of music, 15.
[4]Sadek, A. A. (1987). Visualization of musical concepts.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91.
[5]陳蓉. 巧谈柏德曼的生产性音乐学习理论以图谱为例[D].上海音乐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