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昕
〔摘 要〕《万笏朝天图》画在磁青色画绢上,用色浓重,由于运用大量金粉,具有金碧辉煌的效果。此画描述乾隆南巡苏州太平山的情景,乾隆本人在画作里并无露脸,只是以一把金色的皇罗伞来表示。
〔关键词〕万笏朝天图;苏州;乾隆南巡
为纪念天津博物馆华诞,“天博”精心推出了纪念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系列展览。进入展厅,长17米多的磁青绢地,金碧人物山水长卷格外引人注目,金粉勾勒描绘的山川、房屋,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幅画是本期精品展所有书画中尺寸最大的一件,来观看展览的人被它的长度所惊叹,被它奇特大胆的绘画方式所吸引,被画面中密密麻麻的人物所着迷。除了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最吸引人的一点还在于,从头至尾来观赏画作的人都在找皇帝在哪里。还有学者拿著放大镜再研究画家用的材质。
一、作品简介
《万笏朝天图》,卷高56.3厘米,卷长1706.7厘米。卷首钤有“宣统御览之宝”印玺,最早藏于清朝宫内。
中国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地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他一生六次下江南,足迹遍及江南的各个著名景点,这幅《万笏朝天图》表现的就是乾隆下江南的盛世美景。
“万笏朝天”本是形容苏州天平山笔架峰群石林立。自唐代以来,天平山就是旅游胜地。这里,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万笏朝天图》画面由苏州城郊开始,以城西25里的天平山为中心展开,连接支硎山、灵岩山一带的名胜古刹。观音院、放鹤亭、听雪阁、高义园、白云泉等著名景观历历在目,描绘得准确而细致,再仔细观察,高义园正殿前的旗杆上画家画了一面杏黄旗上面写着“万笏朝天”四个字,但有趣和奇怪的是,整幅画面却偏偏没有描绘“万笏朝天”这一主题的盛况,那么这幅山水人物长卷,为什么叫《万笏朝天图》呢,有人说在天平山西面有一座笔架山,山峰突兀群石林立,宛如群臣上朝时手拿的笏板,这处景观就叫万笏朝天,画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二、文化追溯
《万笏朝天图》虽是清朝的巨作但却和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乾隆是清朝的皇帝,两人相隔600多年,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说到范仲淹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的著名诗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人生的座右铭。北宋时期,范仲淹把他的先祖安葬在苏州的天平山,后来朝廷把天平山赏赐给了范仲淹的后人,范氏后裔在这里修建范仲淹祠堂,纪念这位爱国英雄。范氏家族便在此生活,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成为苏州一带的名门望族。明万历年间,范仲淹的第十七代孙范允临把枫树引种到天平山,每到秋天,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天平红枫成为天平山的一大奇观美景,转眼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效仿祖父康熙皇帝,六下江南,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每到一处,他都要封赏官员,接见地方名流,笼络文人士子。范家是名门之后又居住在著名的苏州天平山景区,接待圣驾的任务就落在了范家的头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范家尽心尽力,不仅做好接驾工作,范仲淹的后裔范瑶还邀请知名画家把苏州城万人空巷,夹道迎接圣驾的热烈场面绘制成《万笏朝天图》,送进京城,奉献给皇上御览。本图的作者已无从考证,在卷尾的署款我们可见“恩给知府职衔臣范瑶恭进。”范瑶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裔,世居苏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组织画士将乾隆南巡苏州的场面描绘出来的。
万笏朝天是双关语,既是苏州吴县天平山的自然景观,又是记载乾隆南巡苏州迎接圣驾的场面。自然景观是万笏朝天,大家手举高香跪迎皇帝也是万笏朝天。万笏朝天就是寓示万民迎接朝拜皇帝乾隆的盛况。
《万笏朝天图》描绘了乾隆南巡时,苏州近2000官民迎接圣驾的热烈场面,三十里内彩灯高挂,旌旗招展。河道里安放龙舟灯舫,沿途的店铺门楼前摆设香案,地方文武百官身穿官服列队迎接,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队列中七八十岁的老者身穿皇帝御赐的黄布衫,格外醒目。让人不解的是,画面上并没有出现天子乾隆皇帝的形象,也没有表现出浩浩荡荡的随行队伍,只有一顶黄罗伞来代表皇上和他的随行人马。从前呼后拥的密集人群以及跪拜方向就可以看得出来皇帝是在树木隐蔽之处的黄罗伞下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根据清《南巡盛典》记载,在乾隆皇帝南巡的前一年,各地官员就开始进行周密的准备,组织百姓进行接驾仪式的演练来迎接圣驾。沿途的行宫,名胜,中途歇息的地点,都要绘制成图册呈报宫廷。有人说《万笏朝天图》描绘的可能就是苏州民众为迎接圣驾进行演练的实况,但也无不可能,可见当时人们对此次皇帝出行的重视。
画中乾隆皇帝仅以茂密林木掩映中的一幅黄罗伞盖表现,在黄罗伞的附近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呈跪拜姿势,也从侧面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构图清晰流畅,色彩鲜丽,金碧辉煌,是极难得的绘画珍品。曾入藏乾隆内府,《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说到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来到苏州,那么这幅画画的是皇帝第几次来到苏州呢?相关资料记载,这是皇帝第三次来到苏州,奥秘就藏在画中的一处景观里。《万笏朝天图》里有一处非常重要的景观,它的名字叫高义园,高义园依山而建,原来是范仲淹的后代为纪念范仲淹而修建的公祠,乾隆一下江南时就慕名来这里游览,乾隆十分仰慕范仲淹,挥毫为高义园题写了匾额。以后,乾隆每次下江南几乎都要来这里。为了感谢皇恩,范家在高义园增建了石坊,接驾亭等纪念性建筑。并且把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高义园”匾额悬挂在正殿之上。乾隆三下江南,再次来到高义园时,看到自己题写的匾额非常高兴,又即兴挥毫题诗一首:“万笏天平翠,名园有范家。但看题两字,早觉胜其他。”在画面中可以看到,乾隆题写的匾额,已经悬挂在高义园的正殿之上了。由此推断,《万笏朝天图》大概绘画与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之前。《万笏朝天图》绘好后,范瑶把它送到皇宫,请乾隆皇帝御览,乾隆非常喜爱这幅画,在上面签上了印章,并把它收藏在宫中,成为与《乾隆南巡图》等表现乾隆南巡题材国宝名画齐名的历史画卷。
《万笏朝天图》先藏于清宫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然而,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却依然留在紫禁城里,靠当时政府每年拨发的400万两白银生活,对于挥霍无度的皇室成员们来说,这些钱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花销,于是溥仪就利用弟弟溥杰每天进宫陪他读书的机会以“赏赐”为名,让溥杰把珍稀的书画等文物一件件带出宫。《万笏朝天图》就在其中。1925年溥仪被赶出故宫后来到了天津,住进了张园,为了维持“小朝廷”的开销,溥仪开始出售从宫中带出来的书画等国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书中说,他在天津时曾经出售了40幅名画,还把一些国宝典押给了盐业银行。就这样《万笏朝天图》流散到了天津民间,后来被陈大有、徐国端夫妻收藏。1958年,因工业部门缺少资金,国家动员收藏家们把文物交售给国家,银行贷款给工业生产部门。因此天津许多爱国收藏家纷纷响应,其中就有陈大有、徐国端夫妇,于是我们就在天津博物馆见到了这幅珍贵的《万笏朝天图》。
三、笔法
此幅作品的绘画手法和技巧与当时的清朝的名画家都无相似之处,再加之没有署名和印章,至今无法考证是当时哪位画家所作。
《万笏朝天》虽是一幅记事画作,但在笔法上画家却甚是讲究,从开篇零星的几个人物,顺着山路一路绵延,靠近皇帝在的地方人越来越多,从衣着上也能看得出身份越来越尊贵。画面极其丰富和细致,人物虽多,但每个人的表情又不同,房屋也表现的不尽相同却又公正细腻。
《万笏朝天》这幅画不仅再现了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盛况,同时也描绘了中国清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和苏州园林的美景,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天津博物馆《万笏朝天图》馆藏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