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谢青夏 特约通讯员 莫嘉凌
有些人的理想是当科学家,有些人的理想是当老板,有些人的理想是当明星。而兴安县的唐新全,却希望自己家乡的田野一片金黄,长满稻谷,如今10多年过去,他不单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还带动了该县很多人种水稻以及开展农业产业开发工作。从事粮食规模生产,并成为了兴安县第一批“高级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了“全国种粮大户”“全区种粮大户”“桂林市劳模”“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发展钱粮双增标兵农户”“农村科学致富科学种植模范”和“全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
唐新全的农民之路非常不容易,而一路走来的磕磕碰碰,更成为他理想和信念的试金石。
1981年,唐新全出生在崔家乡高泽村委秦家村。中专毕业后,一直从事种子、肥料等农资销售,由于经营有方,连续在县城开了3家门店。
不忙的时候,他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是每次回老家,他就会发现路边原来的稻田一块块的丢荒,这种现象年复一年,越来越严重。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居多,他们根本没有什么能力去耕作,因此田地只能丢荒。这让唐新全心里感觉堵得慌,长期如此,还会有谁来种田呢?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呢?
“既然没人种,我来种。”2009年,唐新全把原来三家农资铺面,缩减回一家,让爱人管理。他把村里人丢荒的部分田地捡来种植水稻,另外通过土地流转,聚集起来50亩田,办起了家庭农场。
唐新全放弃好好的生意回家种田的事情,让家里人很不理解,老人们觉得这娃儿不是疯了就是傻了。甚至有个朋友说:“兄弟,我敢保你回家种田三年,老10岁。”家里人和朋友的不理解,未能阻挡唐新全回乡种地的步伐。
水稻种下后,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他总是早出晚归,认真了解水稻的长势情况,遇到有病虫害等问题及时向人请教。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逐步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当年的纯收入就达到了5万余元。
初尝甜头的他,种水稻的信心大增,2010年扩大规模,种植水稻260亩。然而,规模的扩大,给唐新全带来的却是考验和烦恼。
“第一年种稻谷,因为规模不是很大,所以没有体会到晒稻谷那么重要。第二年种260亩的时候,就发现根本找不到地方晾晒谷子。而且当时听别人说,烘干机在烘干的过程不好操作,会直接爆出米花来,所以并未考虑购买烘干机。”唐新全回忆道,当时全州到兴安的高速公路建好还没通车,宽宽的四车道加上应急车道,刚好成为了晒谷子的理想场地。
有一天,唐新全和工人把收割回来的稻谷全部拉到高速公路上铺开,晒了4公里长,远看过去就像一条金色的带子,非常漂亮。中午的时候太阳很猛,在翻晒了几遍后,唐新全欣喜地想,只要这么晒一整天,就干了。太阳晒得路面冒烟,人呆在路边实在难受,因此唐新全就开车10多公里路拉着几十名工人回家休息了,没想到,刚进家门,就有熟人打电话说高速路入口处天很暗,快下雨了,叫他赶快去收稻谷。他马上开车拉人去收谷子,没想到这雨就像跟唐新全开玩笑一样,车到哪里,雨就下到哪里,到了高速路上,雨就下到高速路上了。瓢泊的大雨整整下了一个多小时,看着一堆堆的谷子被雨水冲到沟里甚至随着大雨冲走,唐新全的心在滴血。
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大雨过后,他马上组织工人拿袋子和铲子捞谷。“那一次被雨水冲走了不少稻谷,加上淋湿后未能及时晾干而发芽的,一共损失了几万块。”回忆起往事,唐新全仍然难以忘怀。
“兴安这边下午5点钟的太阳还很大,因此一般6点以后才开始收谷子,一直收到10点多才能收完。村民晚上11点多才能回到家。”唐新全说,有次被雨淋过的谷子里面全是水,但是暴雨过后,风大,路面很快干了,为防谷子潮湿发芽,他又指挥工人马上拿耙头把稻谷耙开,那一次,一直搞到凌晨2点钟,才回家。
因为收、晒稻谷,唐新全经常忙到很晚,但是第二天照样6点就起床下地了。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这位从小没怎么碰过农活的他疲惫不堪,有一天开车拉稻谷到高速路上晒,刚停下,车还没熄火,他就睡着了,每每想起这事就后怕。
而因为晒谷的原因,很多女工无法回家喂猪喂鸡兼做晚饭,因此经常被家里人埋怨甚至为此吵架。这让唐新全心里很不好受,他发誓要做出点名堂给乡亲们看看,以不辜负大家的一片关爱。
看到周边田里的各种果树越种越多,水稻越种越少,单从物以稀为贵这个角度去分析,唐新全就坚信自己选对了路子。
唐新全在收割稻谷。
唐新全与一般的农民不同,他把种地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来经营。
多年的生产实践,让他深刻认识到规模化生产必须走机械化之路,这也是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以及部分银行贷款,他逐步添置了农机具40余台,价值150多万元。2014年新建占地面积5000多平米的具有工厂化育秧、粮食烘干及产品加工等多功能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实现了水稻生产耕、种、收、烘干、加工等主要环节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在水稻全程机械化中,工厂化育秧是关键一环。唐新全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时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研究出了一条“山坡土+食用菌废料+壮秧剂”的育秧土配方。很好的解决了工厂化育秧普遍取土难的问题,成为全市育秧工厂学习的典范。
“原来我们育秧,都是使用稻田里的泥土或者塘泥,可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用以上两种土育出来的秧苗,在10~15天内容易感染立枯病,一旦感染立枯病,秧苗就没救了,这样既浪费种子,又耽搁农时。”此外,唐新全的稻田基本都是流转当地村民的,村民们认为在稻田挖土育秧会影响稻田今后的肥沃程度,因此也不给挖。
正一筹莫展之际,唐新全想到了山上的山坡土,他试着从山上取土育秧。几天过后,唐新全惊喜地发现,山坡土育秧出芽率很好,但是秧苗纤细,而且淋水后土层容易板结不够松软透气。针对这一现象,唐新全请教了农业局的农技人员,他们认为山坡土酸性大,要育好秧,必须调节好土壤中的酸碱度,并且能松土。
有一天,唐新全路过一家种植食用菌的基地,看到了基地门口摆满了很多废菌包,突然想到山坡土如果混合废菌包能很好的松土。想到这,他马上找基地老板讨要了几个菌包回去做试验,几天后,发现秧苗的出芽率达95%以上,而且粗壮结实,这让他惊喜万分。原来食用菌种植户在制作菌包的时候已经添加了石灰进去调节了菌包的酸碱度,因此废菌包和山坡土搅拌后,既能使土层透气松软,又可调节酸碱度。
“山坡土+食用菌废料+壮秧剂”很好的解决了工厂化育秧普遍取土难的问题,同时打通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
唐新全在自己实现机械化的同时,时刻牢记周边老人和妇孺劳作的辛苦,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机械化设备为他们服务,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带领他们开展农业生产,增加他们的收入,2014年以崔家乡高泽村委为核心,在县内开展机械化生产服务,即开展水稻育秧、耕田、插秧、收割或烘干服务6000多亩,让许多农民从中受益,尤其是给一些水稻种植大户解决了晒谷难的问题,同时自己的服务收入也达到了200多万元。在他致富的同时,也让周边的百姓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
与此同时,唐兴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发展了三种水稻机械化生产服务模式: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自建连片服务片,提供代耕代育代插代收一体化社会化服务;二是与黄能广、王建国等农机手、种田大户合作,由合作社提供秧苗,农机手、种田大户完成代耕代插代收社会化服务;三是为种田大户和周边农户提供代耕代育代插代收代烘干中几项服务。
上述社会化服务得到农户的大力肯定,对稳定当地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证。此外,合作社利用流转的1000亩稻田,探索机械化、轻简化与绿色、高效结合的生产新模式,“全程机械化水稻+免耕甜玉米+菜花”、“全程机械化水稻+马铃薯”水旱轮作,高产高效,实现了钱粮双增和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俗话说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成就。2014年,唐新全参加了兴安县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极大的开阔了他的眼界和思路。“在这次培训中,我认识很多朋友,学员中都是广西农业的佼佼者,通过与学员们的交流,让我得以吸取到很多好的经验。2015年我又参加了广西第一期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在这次培训中,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想种好水稻,必须跳出水稻种水稻。”
“跳出水稻种水稻”这个想法,在2013年,唐新全去台湾参观学习的时候就产生了。当时他参观了同样是种水稻的“掌声鼔粒”,让唐新全感到惊讶的是,明明看对方种的是水稻,卖的是稻米,但是感觉却是在卖文化。他们的包装采用原住民纺织的特色花布作为包装材质,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搭配上紫藤做的手柄,再配上棉纸以及传统的书法文字,显得十分古朴自然,很有文化气息。
飞来牧场,明明是牛的养殖场,却变成了小朋友们的画坊、影视拍摄基地等。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近距离的观察牛的各个生长阶段特点,画出来的画作栩栩如生,牛场客人络绎不绝。
这不由让唐新全想到自己的家乡兴安县。兴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兴安县境就属楚国疆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令史禄修建灵渠。而随着灵渠的修建,兴安当地流行起来了一种用大米制作的小吃——米粉,就是如今的桂林米粉。唐新全希望今后能结合家乡的历史文化特点,搞文创农业,打造三产融合品牌。
唐新全认为,不管是文创农业,还是三产融合,作为稻米,首先是一种食品。近年来,由于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他开始由高产稻生产转向优质稻生产,比如采取鱼稻共生模式生产优质稻,目前基地正申报绿色产品认证,年底他的稻米加工厂也很快上线。
有付出就有回报,唐新全陆续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全区种粮大户”等,2018年还被村民推选为高泽村委主任。近日,央视7频道摄制组赶赴兴安,专门拍摄和报道了他的种粮故事。唐新全表示,他将一如既往的把水稻种好,让家乡的田野一片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