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翠
摘要:本文探讨寄宿经历和寄宿时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将4598名大学生按寄宿经历分为无寄宿经历组、寄宿学校组、寄宿他人家中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研究不同寄宿经历大学生的得分差异;筛选2385名有寄宿经历大学生,研究不同寄宿时间的得分差异。结果表明:寄宿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寄宿经历的大学生的SCL-90各项因子分及总均分显著高于无寄宿经历大学生,寄宿他人家中组得分显著高于寄宿学校组;寄宿时间越长,SCL-90得分越高。结论:寄宿经历和寄宿时间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有寄宿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低,在他人家中寄宿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学校寄宿经历的大学生,且寄宿时间越长,影响更大。
关键词:心理健康 寄宿经历 寄宿时间 寄宿学校 寄宿他人家中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 12-014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父母为了让子女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寄住在亲戚、朋友家中或寄住学校,造成大量离开父母,在外接受义务教育的“寄宿儿童”。[1]随着时间推移,一部分寄宿儿童进入大学,成为有寄宿经历的大学生。研究表明,童年期经历会对个体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产生持续影响[2-3],有过留守、流动经历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更易产生心理困扰[4-7]。本文通过对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寄宿经历和寄宿时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探讨青少年时期寄宿学校、寄宿他人家中的寄宿经历和寄宿时间是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影响;探讨寄宿经历的时间长短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2.被试
选取某大学本科生4598人,男生1482人,女生3115人,平均年龄19.12岁。
3.研究材料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4.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据寄宿经历将被试分为三组:无寄宿经历组、寄宿学校组、寄宿他人家中组,研究寄宿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第二部分,依据寄宿时间将有寄宿经历的被试(包括寄宿学校组和寄宿他人家中)分为三组:一年及以下、一年到三年、三年及以上,研究寄宿时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二、结果分析
1.寄宿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4598名被试中,无寄宿经历组1906人,寄宿学校组2238人,寄宿他人家中组454人。对寄宿经历在各项因子及总均分上的得分差异进行方差检验。
结果发现,寄宿经历不仅在总均分上的差异非常显著F(2,4595)=24.207,P<0.001,在躯体化等十项因子上的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对因子分≧3的人数统计排名前三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寄宿他人家中组在强迫症状、抑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寄宿学校组、无寄宿经历组,寄宿学校组显著高于无寄宿经历组;无寄宿经历组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寄宿学校组和寄宿他人家中组,寄宿学校组和寄宿他人家中组无显著差异(图1)。
2.寄宿时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对寄宿经历组(包括寄宿学校组和寄宿他人家中组)数据进行筛查,删除无效数据后,共有2385名被试数据有效,其中寄宿经历为一年及以下955人,一年到三年514人,三年及以上916人。对寄宿时间在各项因子及总均分上的得分差异进行方差检验。
结果发现,寄宿时间在总均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F(2,2382)=4.716,P<0.01,F(2,2382)=5.769,P<0.01。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也差异显著,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对因子分≧3的人数统计排名前三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寄宿时间三年及以上组在强迫症状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一年到三年组,与一年及以下组无显著差异,一年到三年组与一年及以下组得分无显著差异;三年及以上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一年到三年组和一年及以下组,一年到三年组与一年及以下组得分无显著差异(图2)。
三、结论
寄宿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有寄宿经历(包括寄宿学校和寄宿他人家中)的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显著高于无寄宿经历的大学生,寄宿他人家中的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显著高于寄宿学校的大学生。说明在青少年时期有过寄宿经历的大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各项因子的得分更高,寄宿他人家中的大学生又比寄宿学校的大学生得分更高,更易产生心理健康困扰及心理危机。
寄宿时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寄宿时间在三年及以上的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显著高于一年到三年和一年及以下的大学生,一年到三年和一年及以下的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在青少年时期有过寄宿经历的大学生寄宿经历的时间越长,症状自评量表各项因子的得分更高,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更低,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对SCL-90躯体化等各项因子的结果分析也同样说明,寄宿经历和寄宿时间均对各因子得分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尚勇.木里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现状调查[J].教育前沿,2015(9).
[2]常宪鲁,王华云.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成人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39-1241.
[3]何桂宏.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卑感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6):4-7.
[4]李晓敏,罗静,高文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际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9,17(5):620-622.
[5]趙乐.流动儿童人格特征及其情绪的相关研究——以青海省民和县两所小学为例[D].青海师范大学, 201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