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我国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研究

2018-09-21 10:54赵坤剑谢冬凌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4期

赵坤剑 谢冬凌

摘 要: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检视五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概念的界定,梳理并归纳其建设的逻辑向度,凝练出趋于包容性治理模式与路径,为新时代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社区共同体;包容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4.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科学研判了我国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强调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社区,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笔者以“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为主题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2014-2018年文献进行检索,结果显示,目前共有60余篇学术论文,且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说明该领域日益成为城市民族研究的热点。鉴此,本文试图综述近五年的主要文献观点,以探究城市多民族社区的概念内涵与治理路向。

1 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概念

1.1 城市多民族社区

有些学者借鉴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了构建城市民族事务多元治理主体和全民参与的网络化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认为城市多民族社区的实质是激发社区系统的自治功能。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民族社区体系中社会组织的现代化是多民族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亦是传统民族社区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力。例如,方堃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出发,认为应构建新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型,在跨地域、跨功能和跨部门的协同治理中定义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有的学者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多民族社区治理问题,提出采用以自治为主导、行政和自治协作以及行政力量为主导开展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张鹏、张为波基于国内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案例分析,比较各类治理模式的优劣,探究当前治理的困境,提出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划分为民生内嵌型治理模式、社区—高校互嵌合作模式、少数民族居民互助帮扶模式。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多民族社区向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转型问题,还有学者提出以政府到位、社区归位为导向,健全社区治理制度和发挥民族宗教组织的积极作用。上述研究为把握城市多民族社区的概念和治理机制奠定了基础,后续相关研究强化治理目标和方式的分类,结合地方特色与不同类型社区实际,丰富和完善其理論内涵。

1.2 互嵌式社区治理

陈纪、于亚杰认为,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基于一种“互嵌式”民族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利益共同体,建设这种新的社区不仅需要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沟通桥梁和关系媒介,更重要的是要为少数民族及其成员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帮助。有的学者针对社区民族工作存在的诸如少数民族群体融入困难、权益保障不到位、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互嵌式治理的政策核心是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大多数学者们以强烈的文化关切和社会关系调整为重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多维度剖析,阐明了这种新型互嵌式社区治理中民族团结和睦的价值。显然,这种研究很有必要,我们要把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关系作为社会治理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切入,对互嵌式社区治理的内在规律和理论基础予以探讨。

2 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的逻辑向度

2.1 地域维度

宏观上看,我国学者从城市的行政区划研究入手,不断扩大研究半径,研究内容也不断更新和拓展。如有学者从互嵌性的视角对襄阳市回族社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等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新策略。此外,也有学者以社区民族工作事件为例,对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营造进行了探讨,对交互作用下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各民族相互嵌入的任务、方式,以及推进各民族在社区情境下实现互动共生进行了探索性的阐述。王丽红在分析宁夏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族际互动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胡洁则对藏区当前社区治理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相互嵌入面临的难题,提出应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增强管理和治理能力、改进民生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队伍建设,实施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民族团结新格局的建议。

2.2 内容维度

从现有文献梳理来看,目前学界关于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研究内容和领域在不断扩宽,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理论支撑日益成熟。不同的学者在辨析社区、民族社区和多民族社区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的基本条件、基本形式以及基本路径。例如,马晓玲从学理层面对“多民族互嵌式”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指出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嵌入主体是多民族,这不仅指少数民族嵌入汉族中,也包括汉族嵌入到少数民族中,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嵌入;二是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形成,它是一个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政府的引导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社会的融入和民族关系的调整是主流;三是治理模式在不断拓新,从传统的政府单方管理和管制,到政府、社会、市场三维框架下的参与式治理;四是培养各民族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多民族社区的特点在于多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式和铸牢。

2.3 学科维度

基于不用的学科视角,有利于拓展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研究深度。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分析了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内在机理。如有的学者从哲学视角进行了探讨,认为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路线。郝亚明从社会结构视角思考,提出了多民族互嵌的社会结构建设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并提出应当从消除社会结构分隔、消除社会资源排斥、消除社会心理疏离这三个方面着力。当然,也有不少学者从法治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就当前构建嵌入式多民族的居住空间和格局面临的阻力以及解决办法提出了对策。

2.4 方法维度

实证研究最基本的优势就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广阔的范围内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从而得到真是可靠的资料和数据,进而对其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国学者深入到城市多民族社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尝试运用规范化、标准化的实证研究途径,为我国建设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提出了科学设想。如有的学者以建设和谐新村为出发点,通过以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推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关系重塑新途径。高永久、张杰从经济变迁的更深层面及社区发展的多个视角综合分析,充分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探求西北城乡民族社区的新思路,创新民族社区发展的新机制。另外,还有学者对康定地区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成因,提出了构建藏区城镇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路径。

3 研究趋势及启示

总体上看,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的近五年,是我国学者对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及其治理问题研究的重要历史阶段。尽管我国学者就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具体路径以及相关理论存有了较多分歧,但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向是一致的,并初步形成了要从民族关系调整入手、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一共识。展望该研究的未来路向,笔者认为重点是要密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在机理进行透视,将城市民族关系调整置于少数民族跨地域大流动的背景下,从流出地和流入地两头对接的社区载体切入进行整体性研究,以实现互嵌式治理的体系型塑、机制创新和模式构建。

笔者综合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认为要在深度分析嵌入性理论的基础上,从如下几个角度发力,探究城市多民族社区互嵌式治理的包容性体制机制。其一,空间包容互嵌。地域與人口映射出城市社区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结构性差异,通过居住格局可以较为直观地考查其分布态势。我们要构建一种包容性社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在居住格局上,使多民族居民在社区中居而有序、动而不乱,建立共建社区共同体的合作治理关系,确保嵌入式社区环境及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其二,经济包容互嵌。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流出地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使城市多民族社区以互利的形式,促进要素之间的交换和共享,实现东部地区包容西部地区、城市包容农村。其三,社会文化包容互嵌。社区的每个人都是本民族文化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在不同民族接触和传播的过程中,要形成费孝通先生指出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推动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认同。其四,制度包容互嵌。就政府而言,在制度上实现包容性治理不仅可以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多民族社区中的合法权利,也可以妥善化解社区互嵌过程中的分歧、矛盾和冲突,运用制度包容的方式来协调民族关系,实现社区共治。综上所述,只有围绕互嵌式治理的体制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城市多民族社区工作格局,必定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到破解各种互嵌难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方堃,杨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协作机制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32-37.

[2]张鹏,张为波.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J].广西民族研究,2018,(1):10-17.

[3]陈纪,于亚杰.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基于社会支持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28-33.

[4]王丽宏.宁夏民族互嵌型社区族际互动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8,(01):187-191.

[5]胡洁.嵌入式民族社区建设研究[J].当代经济,2016,(8):60-61.

[6]马晓玲.关于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5-19.

[7]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现实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2-28.

[8]高永久,张杰.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社区及社区民族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