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编辑部
前段时间,在球迷们专注于为世界杯狂欢时,美妆达人们则从这场男性荷尔蒙爆棚的竞赛中发现了韩国门将的“小心机”:韩国输了比赛,但“化了妆的韩国门将”却赢得了社交网站的极大关注,甚至有网友跪求同款不脱妆的粉底液。
类似的情境如今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变美”已经不单单是女性的诉求,“贪玩”也不只是专属于男性的标签。
截至2018年7月,天猫数据显示,近一年购买三支以上男士眉笔的人数超150万,近一个月购买男士BB霜的人数同比增长104%,“6.18”期间平均每天可以卖出近50万片男用面膜。京东和唯品会联合发布的《中国两性消费趋势报告》也给出了相似的结论,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近两年唯品会美妆护肤品类男性用户销量增速排行榜中,BB霜、眉笔这一类美妆产品挤进了前十名。
线上男性护肤彩妆市场一片火热,线下品牌专柜也同样感受到了男性的消费力。“集中在‘90后吧,特别是‘95后男生来买的最多。”杭州银泰百货武林店汤姆福特(Tom Ford)和魅可(M·A·C)专柜的销售人员都表示,彩妆品类中,买粉底液、自然色口红和眉笔的男性比例增长最明显。
在“95后”男生打造美颜的同时,奶爸们则忙着和女性消费者抢占母婴消费市场。唯品会大数据显示,近3年来平台上母婴用品消费者中男性的比例逐渐攀升,男性用户已占据母婴产品购买用户总数的近20%,杭州的男性消费者购买母婴产品的比例超过5%,居全国前列。家住浙江彭埠的徐女士表示,家里奶粉和玩具一般都是由孩子他爸购买。
男性的消费特点在向“精致”“暖心”靠近,女性则成就了手游市场和运动装备市场的活跃。
据《2018年2月女性手游用户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2月,中国内地女性手游玩家规模达3.67亿,女性手游用户渗透率接近40%。
近三年来,京东平台上女性用户购买游戏影音娱乐设备的销量呈翻倍增长。此外,喜爱健身的女性用户人数增速比男性更快,2016年购买运动户外品类的女性用户数增长率比男性高26.6%,2017年这一数据的女性用户增长率比男性高10.4%。其中,瑜伽、跑步和游泳是最受女性欢迎的健身方式。
“因为这是个看脸的时代啊,遮一下痘痘、补一下眉毛很正常。”“怕变老,认真护肤老得慢。”“就是喜欢自己化妆后的样子,也会把自己觉得好用的产品推荐给朋友。”
采访发现,一部分男性是出于对自身形象的要求而购买护肤彩妆品,也有部分男性是“被要求”的。陪女朋友一起逛街的黄先生就表示,最初是在女朋友的要求下开始注重“面子工程”:“她希望我可以修眉毛和护肤,一开始她会给我选护肤品,现在我自己也知道哪些品牌适合我了。”
不管出于哪一种动因,谈起护肤和化妆,在这些“精致”的男性身上看不到尴尬和扭捏。无视可能被贴上的“阴柔”标签,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强调“做自己”:鹿晗同款妆容、黄子韬同款眼线、吴亦凡的断眉……只要自己喜欢,都会尽情追随。
而以往专属于“她经济”的母婴版块开始向“他经济”发生偏移的一大原因则是传统家庭中男女地位、分工的改变,带孩子不再是女性家庭成员的“专利”。“现在的女性更加独立自主,比以往都更关注自身感受与体验,这也解释了科技感与设计感兼具的数码装备、户外运动设备成为女性购物车‘常客的原因。”一位运动商场负责人坦言。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消费趋势,嗅觉敏锐的时尚圈早在几年前就逐渐刮起了“中性风”。古驰(Gucci)、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等奢侈品牌都推出了“去性别化”单品甚至系列,优衣库和阿迪达斯等品牌也力推“中性风”服装鞋帽,甚至连香水也流行“中性香”。众多偶像明星都是“中性”产品的拥趸,他们的装扮自然也引得时尚弄潮儿们争相追逐。
国内电商也嗅到了“去性别化”的商机。前段时间,唯品会与京东开展联合促销,上线了“男士版”购物页面和“唯品男士”微信小程序,一直面向女性用戶的唯品会已经开始扩张品类,向男性消费市场发力。据悉,唯品会已经吸引了一群黏性较高的优质男性客群。
“去性别化”的另一面叫做“个性化”
过去,运动、打游戏、玩摄影似乎是大家公认的男性才会做的事情,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享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她们会去健身,也喜欢设计感与科技感俱佳的电子设备。
过去,护肤、化妆、逛街、做饭好像是众人认知里女性喜欢做的事情,而现在,男妆消费崛起,男性和女性一样乐于追求“颜值”,同时更多的男性开始分担家务、照顾家庭,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
基于传统性别标签定义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改变,消费的性别边界正在逐渐模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去性别化”并非消除性别也不是无视性别,而是不被性别套牢,不把性别标签作为判断与规定的标准,“去性别化”是还人以本来面目和享受属于个体的自由。生而为人,首先应得到作为个体的尊重。千禧一代正在撕掉一张张贴在男性和女性身上的标签,取悦自己,释放个性。
男女消费“去性别化”的风潮只会越来越汹涌,如果喜欢,你就追随,如果不能欣赏,或许你也可以试着营造一种更宽容的氛围。
(摘自《消费日报》2018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