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建山东省委专职副主委、民建中央理论委副主任、本刊特约评论员 李旭茂
编者按:
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民建山东省委确定“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发现和再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2017年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了由各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历时数月,实地调研省内90余家企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于日前形成正式报告。本文刊发的是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
2018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的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强调:“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党中央交给我省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山东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事关山东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热词。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逻辑起点和必由之路。
那么,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应该如何发现和再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呢?
一般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与多种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能够确保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能力,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能提供具有特异性或成本优势的关键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拓展性、独特性、动态性和根本性特征。
“新动能”的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标准就是“四新”,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既是培育新动力和新动能的过程,也是各种风险和矛盾加快释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摆脱对原来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的依赖,更容易遭受经济波动的冲击,需要企业审视前进动力的转换,围绕竞争环境、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企业价值生态等深刻变化,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管理能力。所以,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也是政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方向。
政府和企业都应重点聚焦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政府应关注制度完善与政策改进的持续必要性、产业发展引导的持续调整、公共服务职能的持续优化以及人力资源的持续培育。企业应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在持续发展中聚焦技术创新,注重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培育;聚焦重整市场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经营方式;聚焦企业产权模式改变,建立企业价值管理和风险防范相结合的战略模式;聚焦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实现人力资本化管理。
调研中发现,企业对原有产业发展路径过度依赖,虽然创新意识有所增强,但对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拓展核心竞争力等关键要素在实践中比较模糊,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如有的强调企业文化、企业战略,有的则强调技术、人才等。由于对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缺少研究和思考,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从而影响自身长远发展。
即便一些企业家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意义,但因短期经营压力大,资金投入不足与长远发展战略的矛盾始终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种矛盾在研发投资大、人力成本高的科技企业表现尤为明显。
一是政府支持及保障机制需要持续完善。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例,我省存在政府支持和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衔接不够到位的问题。山东作为制造业及能源产业大省,在如何引导企业利用自身竞争优势走出去、实现新动能的提升方面,缺乏政府牵头的联动引导机制。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面临着投资运营风险、金融利率风险、宗教风险及复杂政治环境等因素,需要政府的产业一体化规划、指导以及有关政策保障措施。
二是中介服务有待规范提升。调研发现,很多在国外开拓市场的企业,在国内和国外都同时签约了中介服务机构。但比较而言,国内的中介服务机构在服务时间、品质及人员等方面较弱,存在业务服务慢、费用高、周期长及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
三是缺乏企业综合信用评价体系。目前,企业信用主要依赖于银行的信用报告,缺乏从专利及知识产权、税收、就业、捐赠、环保、节约能源、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且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招投标等方面受到区别对待,有时还面临一些临时性“一刀切”政策,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企业面临的制度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据调查发现,企业在用能成本中,用电成本所占比例最高,用气成本其次,用水成本较低。而制度性交易成本包含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执行合同、跨境贸易等成本,时间成本虽然改善较多,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市场环境优化需要不同支撑点。近年来,我国市场环境正形成南北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资源配置层面,南方是“强市场、弱政府”,北方则是“强政府,弱市场”,由此导致市场环境的巨大差别。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与竞争对手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决策自由度和市场适应速度有较大差异,南方企业变化适应能力强,北方企业受硬性约束更多。
一是高新技术类企业缺乏人才,大部分高端人才流向北上广等大城市。同时,制造业中的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严重,在青岛、烟台等地的许多企业,都出现了招工难、留人难等问题,既使企业给出较高的工资待遇,就业人员也不愿到工厂工作,给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政府招商引资及人才扶持政策需要调整。目前,地方政府大都出台了关于结合投资项目引进高端人才的政策,但对于民营企业需要的中低端就业劳动力,政府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从长远看会导致用工荒而影响产业发展。因此,如不提前建立人才支撑发展体系,实体经济将会遭遇发展瓶颈。
一是对创新与专利知识产权相结合、品牌与定价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针对创新型企业,特别是专利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缺乏有效支撑。许多企业自主研发意识较强,投入研发资金大,研制出自主创新型产品,有的产品型号打破了国外垄断,促使国外产品的供应价格大幅下降,但同时也面临着品牌影响力小、定价低及投资大、周期长、回本慢等问题。
二是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资本化体系建设还需完善。技术创新型企业具有研发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大多是轻资产公司,因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其知识产权融资一直是难点,致使无形资产资本化难以突破。
一是企业自身运营决策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有待加强。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业转型升级意识明确,但对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决策及风险控制不足,特别是民营企业决策程序单一,公司治理架构和企业知识库建设有待完善。政府引导基金有助于企业建立规范发展架构,且对大企业集团的作用明显,但对中小企业通过政府基金引导或所有制改革推动建立科学决策和风险控制体系的效果不显著。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风险亟须关注。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期望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实践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举证难度大、审理周期长、赔偿金额低、保护效果差的现象,面临着“赢了官司,输了市场”或“赢了官司,赔了金钱”等尴尬局面。当前,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互联网的出现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商业秘密的保护等问题,在互联网大数据形势下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期望。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面对传统产业占比较大、趋向稳定保守的山东省情,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政府对制定的政策要大力宣传发动,将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渴求凝聚成全社会共识,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研究、引领性成果重大突破,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给予强大的政策落实。
二是在网络、数字、智慧研究应用上提供有力支撑,举办有影响力的论坛、会展、年会,搭建新经济展示平台,促进企业及时借力融合新科技新应用,定期评选奖励新旧动能转换领先者、卓越者,形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外部动力。
三是打造政府爱护宽容开放的时代形象,对于“四新”探索,主动提供最重要的市场培育土壤,在土地供给、人才引进、设施配套、舆论导向等方面全力支持,不争议、不反对,法无禁止即可行,让更多像韩都衣舍一样的新业态茁壮成长。
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和《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等政策措施,极大激发了各级各类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是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应全面梳理服务办事流程,把所有能网上办理的政府解答、审批环节全部实现“互联网+服务”,特别是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流转程序应缩短流程和时间,真正将政府服务营造成全社会认可的优质服务品牌,把高效简便的政策服务优势转化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优势。
二是持续减税降费,能降的下决心降下来,能减的狠下心真减掉。通过行业及类目实际数据科学化的分类比较,制定切实可行的税费降低标准,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山东省投资环境的竞争优势。
三是建立中介服务标准评级及监督管理评价机制。在现有管理办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规范、收费标准、服务期限,提高中介服务效率。建立中介机构服务信用标准评级制度,按照行业分类授权服务范围,特别是特种服务行业的资质,促进中介服务市场规范发展。
四是建立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在银行征信体系数据基础上,扩大政府各部门数据平台的应用,重点通过云数据平台的开放链接,制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社会信用评估机制,以此作为企业申请政府资金支持、信用担保监督、政策行业扶持、人才鼓励政策、环保鼓励等的参考标准,让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得到扶持和发展。
一是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意见,及时甄别纠正企业反映强烈的侵害产权案件,认真研究做好合法权益补偿救济工作,逐步建立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长效机制。依法保护企业经营自主权,及时纠正非法干预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坚决制止不合理的乱收费、乱摊派以及其他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是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真诚与企业家接触交往,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畅通沟通交流渠道,认真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鼓励企业家通过正常渠道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帮扶企业家工作联动机制,重大经济政策主动征求企业家意见建议,确保涉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积极鼓励企业家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积极培育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像建立“千人计划”一样建设“新兴企业家”人才库,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加强企业家教育培训,鼓励支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企业家脱颖而出。加强新一代包括企业二代接班人教育培养工作,努力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努力扶持有信念、有梦想、有本领、有贡献的年轻一代企业家队伍。
一是建立高端与中低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切实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人才队伍建设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应根据行业特点及企业规模,分类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对大中小型企业制定不同的人才引进战略,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实现人才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流动。将人才激励机制拓展到职业院校,扩大补贴范围,按企业服务团队规模制定相应的就业补贴标准,引导企业与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建立校企合作及就业补贴机制。
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中长期人才激励体系。在互联网+时代,合伙制、有限或股份形式及期权的管理制度,为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提供了多种模式。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发展中形成适合自己的中长期人才发展激励体系,建立健全人才贡献与回报机制,形成持久有效的人才发展战略。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帮助企业建立凝聚、激励、约束等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形成与员工共同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
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注重知识产权培养和品牌建设,勇于在国内国际上申请专利权、商标权、商誉权,积极参与制定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善于用各国各地区的有关法律保护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探索知识产权质押间接融资模式,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难、质押难、处置难”的问题,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评估标准与风险共担机制,采取政府提供风险代偿资金,立足政府基金政策性定位,引进保险公司保证金制度,建立银行科技资金信用体系,完善无形资产资本化体系建设,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支持自主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
三是建立建全知识产权发展基金的直接融资体系。政府产业发展基金应更多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应用,促进国内企业品牌建设,扩大国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建立针对性的产业基金,完善立足创新与应用的产业基金投资标准,扶持国产品牌,提高国内产品定价权和国际竞争能力。
一是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企业完善法人治理架构。近几年,各地政府纷纷设立产业引导基金,让国有资本放大经济调节功能,通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共同参与,实现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政府要根据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分类管理,提高产业规划,在提高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促使企业建立完善合规的治理架构及风险管理制度,杜绝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是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在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准备修改之际,要认真研究知识产权侵权中的理论问题,注意并研究互联网带来的特殊问题。针对知识产权案件中当事人举证难等问题,探索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公平合理的知识产权诉讼举证规则以及合理有效的证据保全制度,以解决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存在的循环诉讼、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是防止盲目崇拜新动能。鼓励高水平咨询机构和评估机构发展,帮助企业科学决策,尽量绕开那些技术上缺乏可持续性、投入大、回报低的创新概念。权威性的研究单位应及时发布跟踪数据,提示警惕一些包装过度的“新技术”“新业态”,防止一哄而上,产生新的经济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