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传林
又名庄沛,生于1928年。安徽临泉人。曾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理事,阜阳市书协名誉主席,阜阳市书画院名誉院长,阜阳市老年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庄传林先生的书法“沉稳雄劲,跌宕多姿”,被称之为“庄体”,生前所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可以称之为精品。庄传林先生的作品曾参加过国内和国际上的书展,多次荣获国内和国际大奖,国内外三十多家报纸和杂志均有作品介绍和发表。
一个书法家能走多远,这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慢慢沉淀。一个地区有它的特殊性,这是区域文化所形成的一个区域性的文化特征,所以,在这区域产生出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影响着区域的一个时代,并且在漫漫的历史沉淀过程中,依然影响着后人,这是很了不起的,阜阳书法界的前辈庄传林先生,当属于此。
庄传林先生是书法前辈。先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写得很好,在阜阳乃至周边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都很有影响。他的书法端庄大方,秀美灵动。深受百姓喜爱。很多人以有庄传林的字为荣。不少人开始学习庄传林先生的书法。庄传林先生的书法成了阜阳书法的一个品牌。庄传林书法秉承古法,以帖为宗,以碑融帖。碑帖兼得,自成一格。应当说,庄传林先生的书法在“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书法的普及,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庄传林先生为人朴实厚道,乐于为民,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区域性书法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文化全面复兴,也掀起了追求书法艺术的浪潮,而一批有传统文化底蕴、有笔墨功力的老书家成为了各地的领潮人物,影响一方,嘉惠艺林。庄传林先生就是当时阜阳书坛的代表性人物,并对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影响。庄先生的书法在广泛取法的基础上有自我的审美取向,草书尤见追求王铎书法的笔意,行楷书求李北海的沉厚与雄肆,结字求奇放,体势求纵逸,用笔求朴拙苍劲。既有对传统帖学经典书法的追汲,又体现出对金石意趣的崇尚,还反映了其以古木枯藤等自然万物为法的书学理念。而庄先生某些书法中用笔曲折夸张的特点,在今天看来未免近于习气之嫌,我们应站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审视与思考,这一书法特点是当时书坛的一种风尚,也有书家彼此互相影响的因素。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阜阳有书法三大家,即庄传林、李传周和顾祖英。后二人均以隶书见长,而庄先生则以行草取胜。我虽然未能有机会与庄先生直接交往过,但在一些活动中见过面,他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质朴无华,温文尔雅,憨态可掬。而其书法创作倒是洒脱飘逸,一派天真之趣。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皖北豫南一带产生较大影响,一批年轻书法爱好者投其门下,聆听教诲。有不少人是在他的影响下成为书法名家的。
行书中堂 138cm×68cm 1987年
先生书法取自米南宫,亦有王觉斯开张雄强之势。结构严谨,用笔娴熟,点画精到,线条缠绵环绕,一派天真烂漫之气象。是我省当时一位不可多得的地方名家。
行书《岳阳楼记》 138cm×34cm×4 1998年
先生博学,能文擅诗。文能潇洒大论,诗能随口吟诵。无论是诗是文,皆为高品卓见。他常讲“学书先博文,笔底存乾坤 ”。在先生的影响下,成就了阜阳一批优秀弟子和后学。
庄先生不仅在本省,应该说在皖、豫、鲁等周边地区,都是位知名的书法家,但他不以此自足,而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了谦逊低调的品质。对人相见以诚,对事虚怀若谷,乐行善举,有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庄先生一生对书法潜心研摹,继承了魏晋以来诸书家的笔墨神韵,尤其是在王羲之、王铎书风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家风貌,笔法雄强朴茂,古拙苍劲,方圆结合,提按灵动,行笔自然奔放,结体方正中有欹侧,生动流美,雅俗共赏,追者甚多,流传甚广,社会上有“无庄不富”之美誉。
庄老书法用笔以回锋中锋入纸,运笔跌宕起伏而无做作之痕,力求注入内在的涵养而展现出一种雄劲的张力。在用墨上,看似以浓墨为主,却能在行笔的轻重缓急间表现墨的浓淡干湿,故而墨气袭人、墨趣横生。尤为可贵的是,庄老不但善书且工诗文,作为一位书法前辈,确实值得后来者借鉴学习,追思缅怀。
作为一个区域性书法界的代表人物,庄传林先生始终将培养后学为己人,所以,他生徒众多。其实,庄传林先生的时代,他不单单代表的是他自己,他代表的是阜阳老书法家这个群体,这个群体,有它的时代性,但艺术的共性是存在的,这也是在当时大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共有特征。当然,更与区域性的文化特征所共融。
庄传林老师幼承家训,习字不辍,历八十五载春秋,名冠颍州。吾少时求学颍州,每观其书,心有所动,手必所摹。庄传林老师,四体皆能,尤擅行草。书风沉雄苍郁,跌宕多姿。笔力内含,遒劲蕴藉。结构稳中寓奇,时出新意。章法楷、行、草体相间,疏密互衬,收放自如,气韵生动。以深厚书学之功和笔墨风格,鹤立书坛,不愧为颍州书坛一大家也。
庄先生的书法出自魏碑脉络非常清晰,师法对象也是以比较规范的魏碑书体为本,比如《郑文公》《崔敬邕》等摩崖石刻、墓志是其取法的主要母体,当然在行楷书结字上还吸收了唐人李北海的元素,加上追求金石味的审美,形成了古木苍藤、曲折多变的古拙书风。庄先生书法其妙在擅用“曲折”,增强了古朴拙拗与耐人回味。
先生的书法温润淡雅,风格鲜明。每个时期都有独自的审美趋势和特点,有时代的烙印。先生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厚爱,定然和时代的审美有关系。诚然,勿论专家学者,而或平民百姓,从历史的角度看来,对于中和淡雅的作品都是以肯定的态度作为审美界定,所以先生的作品只所以被喜爱和接纳,不仅仅是对他的怀念,更重要的是对他作品的审美是有延续性的,能经得起时代潮流和历史眼光考验的。他的作品能长期受到青睐是和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关联的,而有特色的作品绝对是有天分的人完成的。
行书《桃花源记》 180cm×48cm 2003年
行书《兰亭序》 180cm×48cm 2003年
先生是见多识广的人。据我所知,先生是不甘寂寞者,对些古玩雅物颇有好爱,尤其是书法,经常去些艺术门类的书店观光寻觅,见到专业著作或碑帖之类,总要捎带回家,认真揣摩研究。他也收藏一些名家宝笈,以图吸取点滴,用来丰富自己。所以他的书法除去本身艺术特色,还有很多的优秀传统经典的影子。
庄老师为人谦和,言辞风雅,生活节俭,心胸豁达。庄老师对书法的心追手摹,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今天的阜阳,已是中国书法城,如果不是庄传林老师那一代老书法家们的努力打下的坚实基础,并给我们后来者做出了表率作用,我们阜阳的书法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庄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影响仍在,他的众多入室弟子及私淑门生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庄派书法的研究与学习,令人欣喜的是,庄派弟子中以张华东,庄允超尤为突出,在继承中有所拓展,艺术需要创新,只有传承延续突破,才能走的更远。
庄老师在豫皖一带,有很大的影响力,有“无庄不富”之誉,所以在这一带学生众多,追慕者众多。作为老一代书法家,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像当今网络高速的传播,也没有更多的媒体炒作,然而,他能有深入人心的影响,这是不多见的。
庄老师的书法将赵孟 书法的基本构架与碑相融合,这也正符合我们生活在这个区域内人们的审美文化特征。庄传林老师也是阜阳书协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这一代老书法家就组织构建了阜阳地区书协。在他们的带领下展开了工作,并以庄老师为代表开办了书法培训班,对推动阜阳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庄老师虽然已经作古,现在人们依然常常谈起,并常引起人们的无限追思。
庄先生才思敏捷,能触景写诗,一挥而就,平仄工整,对仗巧妙,另外他还喜作打油诗,观后常常忍俊不禁,所以深入人心。我想这也是先生有意不要那高冷,书写一些群众看得懂的形式的原因!就庄老师的书法艺术,他早年对碑对“二王”的用功在挥运之间,能使碑帖自然相融。例如横折的写法,有意扩大字内空间,黄宾虹也好这么写!典型的北魏笔法。
楷书对联 136cm×34cm×2 1983年
行书对联 136cm×34cm×2
庄老的书法,端庄杂流利,刚劲寓婀娜。简言之,其实就是碑体的间架,帖学的用笔。立得起、站得住、笔头活!在豫皖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影响和民间基础,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代表性书家。
庄老对阜阳书法的贡献:一是书法的普及。他敏锐抓住静电植绒工艺的产生,及时将其同庄氏书法结合在一起,迅速的在豫皖两省结合部推广开来,同时也不同程度的波及山东江苏等地,扩大了庄老书法的影响,一对书法的普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二是书法的传承。经过“文革”的摧残,阜阳书坛几近奄奄一息后继乏人,庄老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关注对书法后备人才的发据与培养,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当初的爱好者有不少已成为当下阜阳书坛的中坚力量,可以说,如今阜阳书界中年一辈,鲜有未聆听庄老教诲者!三是书法的交流。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阜阳书法在省内影响日著,与庄老等老一辈书家积极“请进来走出去”是分不开的,诸如交流展之类不胜枚举,更有阜阳书画作品走进宝岛台湾庄老书法推为“天价”的佳话!
庄老师不但在书法艺术上为我指点迷津,而且他的人格魅力也时常影响着我。他广施翰墨,故里得其惠者,无不仰目,不愧为德艺双馨,后学典范。
行书中堂 138cm×68cm 1991年
庄老师在豫皖一带影响颇大,有“无庄不富”之说。阜阳与豫东接壤,历代文人墨客素有往来。由于时代发展之快,到了老师这里,往来频频,因交通便利、印刷、媒体及静电植绒等经新华书店出版发行,多年畅销不衰,书法作品和工艺品,得以广为流传,遂日渐声隆,而得墨迹片纸只字,惜为珍宝,深受藏家和百姓青睐。豫东一带,其婚嫁室陈,请客送礼,以得庄老师书法作品为荣为富。亦有旅游景区老师诸多刻石。分布于河南的黄河碑林、开封碑林、云台山、风穴寺等,特别是在大收藏家张伯驹故里,将老师“千字文”行楷并序,刻数块置于项城市人民公园等。因此“无庄不富之说”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