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荣: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

2018-09-21 01:05
共产党员(辽宁)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党史马克思主义

郑德荣用一生精力研究马克思主义

他六十七载如一日,始终冲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第一线;他,退休之后仍旧致力于教学研究,培养了49名博士,发表论文200 余篇;他,在鲐背之年,适应时代需求,研究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就是已故的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他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以“一颗赤子之心”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忠诚于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1926 年,郑德荣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龙井村。在耳听目染日伪政权的一系列丑行之后,1948年,作为一名大学生的他毅然投奔解放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教育,1952 年10 月留东北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任教。从此,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他对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起草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当时作为学校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的他多次被当作“走资派”批斗,但他对党的感情,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没有动摇。

改革开放伊始,党和国家迫切的任务是拨乱反正。这种拨乱反正,也体现在高校马列主义四门理论课(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教学中。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郑德荣深知,要把教学工作做好,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好,必须要有一本好的教材。而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必须立足文献,辅以调查考证,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教材。郑德荣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编写党史教材。他和朱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被审定为“全国文科通用教材”,先后出版发行5 版,共计百余万册。教学大纲,他与其他6人断断续续地经过两年才完成。1985 年,党中央决定对四门理论课进行改革,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课。文件下达后,许多教师不甚理解。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郑德荣在党史教材改革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共党史与中国革命史的区别和联系”的发言,被印发给解放军高等院校党史教材编写组参用。

除了编写教材之外,郑德荣还受邀四处讲学,宣传党的理论知识。20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郑德荣曾在15 个省市及10所高校、军校讲学,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时,他已年逾七旬,但作为省委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他奔波6县市宣讲12场,其实这时他已经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在郑德荣看来,宣讲正是党史专业知识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机,作为一名马克思理论者要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党的理论,回应社会关切。

郑德荣不仅在宣传党的理论时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在教学改革中同样跟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001年,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增设公共管理专业,在对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多次论证后,有些老师不耐烦,想直接从国外翻译一个了事。郑德荣坚持,“中国的高校是共产党领导的,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增的公共管理专业,是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培养管理人才的,政治性同样鲜明,一定要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

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郑德荣始终没忘记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本分,他把德育为先、教书育人贯穿于培养博士生的全过程。

马克思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郑德荣特别重视博士研究生的道德教育,每届学生的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他都不讲专业知识,而是进行寓意深刻、阐述精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他看来,社会科学工作者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把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贡献给祖国和人民,在知识的海洋里劈波斩浪,使人生的征帆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理想的彼岸。

他重视指导博士生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平均每周要指导低年级博士生12学时以上。根据在职学生和脱产学生在学习时间投入上的差异,他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匠心独具,照顾到每个博士生的情况,把专业方向课分解成不同的专题,精心备课,生动讲解,平均每月就能精练深刻地讲授一个专题,这样一个学年下来,各个专题能够汇集成一个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在有限授课时间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郑德荣根据所设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逾半世纪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底蕴,运用自己60余年的教研经验,精心备课、精巧设计教学各环节,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精而深的讲授,常采用生动深透的开放式教学,促使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他采用讨论式授课和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充分地沟通交流。郑德荣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之时特别民主谦和,这样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在互动讨论中启迪思想的火花,在思想碰撞中收获更多智慧的火种。郑德荣的课程如此精彩,即使远在外地的学生都会不远万里回来聆听他的课,有些毕业的学生特意来要郑德荣老师的课堂教学录音,以便于深化更新知识结构和学习教学方法。

开拓进取,开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局面

郑德荣一生致力于中共党史、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与观点,撰写出多部填补学术空白的著作。他与黄景芳、陈一华合著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一部专著——《毛泽东思想史稿》;他在《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他撰写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最早一部创立概论体系的著作……

郑德荣60岁从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并没有闲下来过含饴弄孙的日子,而是开始积极规划他学术生命的“第二春”。这一干就是30年。

30年间,他出版了40本著作和教材,培养了40多名博士生。2011 年,建党90 周年,郑德荣85 岁,这一年他发表学术论文多达13 篇;2017 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2 岁的郑德荣主动请缨为全校师生作宣讲报告,还抱病组织团队,申报了“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近93 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的纪念文章,并入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理论研讨会”。可以说,郑德荣一直没有停止过学术创新的脚步。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郑德荣的研究视野一直与时代同步。在郑德荣看来,“离开现实语境搞党史研究,那是孤芳自赏。党史研究要解决问题,为党的事业服务”。

2018 年5 月3 日,近93岁的郑德荣离开了这个世界。

去世前,郑德荣对学生留下的最后一句完整的话是:“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郑德荣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党史马克思主义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社长/总编荐书录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