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村土地流转议题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2018-09-20 10:35王平宋思邈
戏剧之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人民日报新闻报道

王平 宋思邈

【摘 要】土地流转既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主流媒体中农村土地流转报道的现状特点和效能作用问题。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新闻报道;人民日报;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211-03

一、引言

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加快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传统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现象日益普遍,农业经营方式、组织方式和农民择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情况,尤其是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破解之策等,逐渐成为传媒报道、解析“三农”问题的热点新闻题材。本文以《人民日报》有关议题报道为例,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主流媒体中农村土地流转报道的现状特点和效能发挥问题。

二、研究方法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不仅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国内主流媒体中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报道较为集中的报纸。选择《人民日报》相关议题报道为研究样本,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笔者通过人民网-搜索引擎,以“人民日报”和“农村土地流转”为关键词,对《人民日报》2013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近五年间的农村土地流转报道进行检索,除去内容关联度低、转载或重复的新闻报道,最终获得有效样本为431篇。笔者通过对这些报道样本的阅读统计和内容分析,主要探究主流媒体中农村土地流转报道的现状特点和报道效果等问题。

三、现状描述

(一)数量多,频率高,整体呈持续关注态势

在2013-2017年的时间段内,《人民日报》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报道有431 篇,每年的报道量分别是116、92、78、56、89篇。在这5年的每个月里,皆有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稿件刊发,未出现过中断的情况,平均每月发7篇多。可见,《人民日报》在农村土地流转议题方面,不仅报道数量较多,而且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持续关注的态势。从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角度看,《人民日报》对农村土地流转议题还是相当重视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传媒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持续、大量的报道,与近几年來国家“三农”政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推进有很大关系。

(二)报道形式多样,以消息、评论和通讯居多

内容分析的数据显示,《人民日报》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报道形式多样,有消息、评论、通讯、深度报道、读者来信和理论文章等体裁。排在第一位的是消息类报道,共有164篇,占总量的38.1 %,议题多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发布、解读以及相关典型经验报道等。其次是评论\述评,共有82篇,占总量的19.0%。此类观点性报道注重全局视角的政策解读、评估以及民生视角的批评监督和问题探讨。排在第三位的是通讯/特写,共61篇,占总量的14.2 %,多采用故事化表述形式,具体展现农村土地流转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相比之下,深度报道的数量较少,共44篇,占总量的10.2%。“读者来信”类报道共28篇,占总量的6.5%。其它形式报道,如理论文章、单纯的政策发布等,共52篇,占总量的12.1%。

(三)在消息来源的使用问题上,多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消息来源

数据统计表明,“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成为消息来源的频次最高,占总频次的18.7%;其次是村干部,占总频次的13.7%;再次是种粮大户、农场主、农村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占总频次的13.2%。不少村干部往往是种粮大户或农村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职业农民,所以二者的交叉性较高。

排在第四位的是专家或专业人士,占总频次的11.9%;第五位的是记者媒体,占总频次的11.6%;排在第六位的是农民工,占总频次的10.8%;排在第七位的是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占总频次的9.8%;第八位的是农业企业或工商企业负责人,占总频次的9.2%。从总体上看,《人民日报》农村土地流转报道在消息来源的使用问题上,多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消息来源,且频次相差不大,总体上较重视多元利益主体的均衡表达。

(四)报道内容较为全面,涵盖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诸多热点议题

统计表明,《人民日报》近几年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报道以政策法规发布、解读类报道为主,共117篇,占总量的27.1%;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评估和策略建议类报道,共112篇,占总量的26.0%;前两者共占样本总量的53.1%。排在第三位的是农村土地流转典型经验的推广宣传类报道,共107篇,占总量的24.8%。相比之下,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相关事件及问题调查类报道较少,共76篇,占总量的17.6%;其它的占4.4%。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议题较为宏观、多元,主要涉及“三权分置”、土地确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适度规模经营、农村产业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违规流转土地、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的规范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议题。

(五)报道基调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注意融入问题的探讨反思及批评监督

内容分析的数据显示,在431篇农村土地流转报道样本中, 正面宣传报道的数量最多,有214篇,占样本总量的49.7%;其次是中性报道,共112篇,占总量的26.0%。最后是负面报道,共105篇,占总量的24.3%。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有相当多的正面宣传报道注意融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反思,如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保体系滞后、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设不足、土地流转监管存在“盲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部分农民不愿流转土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这些融入问题的正面宣传报道,有助于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正面宣传的效果。此外,通过对负面报道的统计分析发现,《人民日报》一些批评监督报道注意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或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跟踪调查与曝光反思。如《这里的农田是如何被蚕食的——对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岳坛村土地被违规征占的调查》、《运城市接受监督严肃整改》、《曾经表态“严肃整改” 如今沦为“一纸空文” 运城盐湖区敷衍应对舆论监督(读者追踪)》等。此类坚持不懈的跟踪调查报道,无疑有助于强化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效能,提升其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主流媒体对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效能作用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多年来通过持续地、大量地关注农村土地流转议题,对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相关制度、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遏制违法违规流转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下面将作进一步深入分析。

(一)参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改环节的讨论,发挥传媒意见平台与沟通平台的功能作用

哈贝马斯、努伊克等认为法律文本的意义不再是“规范发出者——规范接受者”这样一种简单线性模式,而是一个以沟通为核心的互动关系模式。该模式强调,法律的意义是建立在双方或者多方共识的基础之上,“规范接受者”必须同时成为“规范发出者”,公民应积极广泛地参与公共政治辩论,通过沟通程序实现公民社会公共领域的意见形成和政治制度中的意志形成。[2]

从上述意义上看,主流媒体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制定、修改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意见平台与沟通平台作用。如通过融入问题的正面宣传报道以及负面批评监督报道,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困境问题,给予具体、深入的讨论或调查分析;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修改环节的讨论;通过读者论坛、新闻评论、理论文章等,引导公众、专家学者等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問题尤其是有关法律制度的改进与完善等,广泛发表意见建议;积极收集和传递农村基层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和普通群众等的观点看法,为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深入解读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并对其贯穿执行进行舆论监督,提升其普及度、认同度和实施效能

“新闻媒介的影响力首先决定于其所表现出的新闻精神,尤其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媒介思想的正确和深刻性” [3]。从这一意义上看,党报等主流媒体要提升公信力、影响力,营建强大的主流舆论场,离不开客观公正、具有深刻见解、体现媒介思想的评论、述评和理论文章等。近五年来《人民日报》通过大量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思想高度或监督力度的评论、述评、专家访谈、理论文章及深度报道等,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的背景意义、具体内容、影响作用等进行了深入解读,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等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境问题、不良倾向及解决之策等进行了探讨分析或调查监督。这些针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某些疑难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探讨或监督监测的报道,有助于提升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度、认同度和实施效能,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效流转。

(三)遵循消息来源均衡原则,重视多元利益主体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媒介表达

前述内容分析的数据表明,“政府机构及官员”成为消息来源的频次最高,其次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再次是村干部;而后分别是专家或专业人士、记者媒体、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普通务农的农民、农业企业或工商企业负责人等。从总体上看,《人民日报》农村土地流转报道在消息来源的使用问题上,遵循均衡原则,多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消息来源,较重视多元利益主体的媒介表达。

进一步的文本分析表明,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消息来源的频次相对较高。这与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非常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密切相关。如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从这一政策的意义上看,《人民日报》以新型职业农民为消息来源的大量报道,不仅有助于转变理念、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信心和素质,而且有助于反映新型职业农民在生产经营、市场风险、大灾防范以及人才、产业链、组织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隐忧等,从而促进国家加大培训力度、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激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

(四)践行群众路线,反映农民群众呼声,维护农民正当权益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党报等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变革,将自身打造成新型主流媒体,值得深思。笔者认为,践行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切实反映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充分表达群众的心声诉求,维护老百姓正当权益,是主流媒体改革发展的“第一引擎” [4]。《人民日报》在践行群众路线,深化“走转改”,提升党报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公信力等方面也是可圈可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读者来信版有关报道、评论等的效能发挥。比如该版块有关“读者聚焦.关注城镇化中的不良倾向”和“读者聚焦.关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等系列性报道或跟踪调查报道,从整体的报道方式上看也是一种厚重的批评性深度报道,其在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方面,尤其是在群众读者心目中产生的影响力方面,显然强于一般性批评报道。正如一篇题为《媒体请多向<人民日报>学习》的文章中所言:“《人民日报》‘开门办报、读者办报的理念,已落到了实处。希望全国所有媒体,都要向《人民日报》学习,把版面拿出来,给读者一席之地,让人民群众参与办报,切实提升办报的质量和水平。”[5]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EB/OL].[2015-04-1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16/c70731-26852212.html.

[2]邓正来.后形而上时代的“沟通主义法律观”——《法律的沟通之维》代译序[J].社会科学,2007(10).

[3]李思屈.新闻评论与媒介影响力[J].新闻记者,2005(9).

[4]沙新.群众路线是党报改革发展的第一引擎[J].中国记者,2014(3).

[5]中国经济网.周晓明:媒体请多向《人民日报》学习[EB/OL].[2010-06-05].http://news.163.com/10/0605/10/68DINKOT000146BD.html.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流转人民日报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探析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