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一个具有独特民族形态的有机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应切实把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创新作为文化复兴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内蒙古草原文化以歌曲、影视等形式展现独特风情,享誉海内外;然而,内蒙古草原文化也遭受到全球化潮流冲击。因此,构建与创新草原文化,无疑是草原兴盛与草原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草原文化与内蒙古草原文化
1、草原文化
当前学术界对草原文化的概念有一基本认同: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游牧文化占主导地位。
2、内蒙古草原文化
学术界对草原文化包括的地理范围限定大致为东至大兴安岭东麓,西至帕米尔高原以东,南至昆仑山,北至阿尔泰山以南的广大区域,区域分布之广是其他两大区域文化不可比拟的。
本文所述的内蒙古草原文化也作一基本限定:指清代以来居住在内蒙古地区(清代才有“内蒙古”概念,且本文中的内蒙古地区是以当代内蒙古自治区为地域范围)的以蒙古族为主体所创造的草原文化。
内蒙古草原文化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近现代以来蒙古族文化的变迁不仅是草原文化变迁的缩影,甚至代表着草原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既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当代传承者,又是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主力军。
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的重要性
1、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根本要求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性源泉。学术界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出一个共识:草原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同黄河文化(中部农耕文化)与长江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须臾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源泉。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现的这种历史悠久、自成体系、浓厚鲜明的“红山诸文化”,苏秉琦先生认为:“这些考古发现……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相应时间的类似遗迹群,这一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丰富多样的动力之一。根据文字记载,战国至秦汉时期,草原文化在匈奴族的活跃下已然兴起,直至元朝蒙古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统一政权,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草原文化也随之发展到鼎盛阶段。
從秦朝统一到鸦片战争爆发的两千余年间,草原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割据王朝和统一王朝有20余个,统一时间累计一千余年。诚如陈寅恪老先生所说,“北方胡人文化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局”,北方少数民族刚劲的游牧文明以各种形式持续与中原稳健的农耕文明交流、碰撞、借鉴,参与中华文化的构建,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建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保持多样性的动力源泉,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任务,创新草原文化是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
2、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全球化浪潮不仅加快了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传播与融合的速度,而且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方便的全球信息对话平台。但与此同时,全球文化一体化、民族文化被边缘化等各种问题不容忽视,内蒙古草原文化在全球信息化感染下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互联网技术以其内容共享性、传播有效性等优势渗透到人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比如移动通信、电子商务、社交平台等得以广泛应用,文化传播途径呈多样化态势,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民在先进信息技术冲击下,各年龄段以不同形式吸收、参与外来文化,逐步丧失对本民族传统草原文化的自觉意识,再加之其传统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相比具有明显劣势,因此日益感到其原有的文化形式、内容等显然已不足以满足当代蒙古族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需要,内蒙古草原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下不断被侵蚀。
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保持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增强草原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走文化自强、自信之路。
3、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是建设内蒙古自治强区的必然要求
内蒙古草原文化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复合体,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根基;文化群落相对固定、文化传承相对稳定的当代内蒙古草原文化主体——蒙古族,大多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
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有利于提升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竞争力与影响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建成少数民族文化强区;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既是文化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贯彻“8337”(2013年3月19日,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扎实做好我区各项工作,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包括“八个建成”“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和“七个重点工作”)战略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成少数民族经济强区;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以草原文化为纽带,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对内蒙古地区的国际开放事业具有潜在的文化先导意蕴,有利于建成少数民族对外强区。
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是提升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整体认知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全面持续科学健康发展、助推国际事业蓬勃发展的文化资本后盾与主力军,是建成内蒙古自治强区的必然要求。
4、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是发展草原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内蒙古草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在继承自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内蒙古草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关键组成部分和动力源泉。到辽代时,内蒙古境内已成为 “已内建宗庙朝廷,外置郡县牧守,制度日增,经费日广,上下相师,服御浸盛”的繁荣景象,这说明在辽代时草原文化借鉴农耕文化的精良成果,客观上丰富草原文化内涵;元朝蒙古族建立少数民族统一政权时,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进入深度融合发展期。
持续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注入鲜活的时代因素,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方式,也是实现自身文化发展的直观有效途径,方可满足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现实要求。
构建内蒙古草原文化创新机制
1、构建内蒙古草原文化创新的政策機制
文化创新离不开政策制度的基本保障。内蒙古草原文化创新具有综合系统性,必须着眼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立足于“8337”的战略高度,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构筑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政策法规,保障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自21世纪以来,尽管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均制定了系列发展文化生产力政策,但仍要结合区情,健全文化创新事业的法律法规,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深入研究草原文化与旅游、科技的融合点,形成一批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的研究成果,并尽快转化为政策措施,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提供政策支持。[1]
2、构建内蒙古草原文化创新的资源机制
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经济这一承载体。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搭建文化创新载体,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内蒙古自治区不但要继续开展文博会展、节庆活动、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制作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加大草原文化传播力度,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也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支持与保护蒙牛、伊利等蒙古族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将草原文化融入娱乐业、旅游业、服务业等,提升草原文化辐射力,以草原文化为纽带和桥梁,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紧跟全球化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形成一条独具特色与民族优势的内蒙古草原文化产业链,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3、构建内蒙古草原文化创新的主体机制
文化创新体系的关键是培养全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靠素质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性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形成普遍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鼓励人才探索,内蒙古文化创新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大有希望。最后,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觉学习科学技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保护和弘扬传统草原文化,尽快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使内蒙古草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任重而道远。
注释
[1]乌兰.论草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N].内蒙古日报(汉),2013-06-27(02).
参考文献
[1]脱脱等.辽史·志[Z]食货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
[2]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3]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张亚涛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