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政策优势:国家空前重视,各种“利好”政策不断推出,特色小镇的观念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了各种扶持当地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在土地、财政、税收、人才上都予以较大力度的倾斜,这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确定,全域旅游的广泛实施,必将极大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
产业优势:经过改革开放40年,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的诸多产业集群,这为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奠定了产业基础。
基础设施和交通优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相当一部分闭塞的农村地区不仅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公路、通有线电视和网线),而且许多地方实现了垃圾集中清运和污水集中处理。随着高速公路、高铁(动车)和航空建设,过去偏远的农村现在基本上被覆盖在离中心大城市一小时甚至半小时生活圈中。
资源和环境优势: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使得特色小镇建设有内涵,有特色,可持续。
后发优势:以欧洲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国家特色小镇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却有大量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少走弯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发展。
A:经济制约:我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提升,但和欧洲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全球排第二,但人均GDP却在全球排第70位,不及第一位卢森堡的10%。特色小镇建设毕竟还是要靠经济实力说话的,很多人喜欢拿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欧美的特色小镇和我们发展了两三年的特色小镇比,拿GDP人均十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和人均不到一万美元的我们比,差距自然是明显的,也给我们的特色小镇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事实上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出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当下我们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公共资金和民间自发产业资本两类构成,缺乏其他社会有效资本的参与,尤其是一些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特色小镇,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资金,资金的短缺限制了建设层次和水平。在此情况下,我们的特色小镇建设资金渠道急需向多样化拓展。
由于经济因素影响,我国特色小镇布局也分布不均,出现了“东热西冷”、“东高西低”等特点。
土地制约:我国东部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直接影响到特色小镇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如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是长城古镇,著名的杨令公祠坐落于此,2016年被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建成面积只有0.24平方公里,可谓是袖珍小镇。因为土地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特色小镇的建设出现了房地产化的倾向。
人才制约:由于我国特色小镇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快,策划、规划、经营管理乃至服务人才极缺乏,短时间内难以满足特色小镇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
产业发展制约:从目前已经公布的特色小镇看,一些地区的特色小镇由于产业自身特色不突出,缺乏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产业模式作支撑,缺乏特色与创新性,内在增长动力不足,有拼凑、捏合之嫌,如去年8月份浙江省特色小镇考核中就有5个被降级、一个被淘汰。
基础配套设施制约:虽然我国近年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来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城强乡弱”的特点突出。特色小镇基本上位于广大的农村地区,需要有便捷的交通体系、合理的区域规划、前沿的技术体系、快捷的信息体系、先进的医疗体系等。而我们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成了极大的制约。如近几年方兴未艾的“医养小镇”建设,这一制约就比较明显:医养需要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医护队伍,而我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再如养老需要良好的设施保障,而我国农村的设施较城里有非常大的差距,等等。
A:山東第一批17个小镇,从结构看主要包含了旅游、医养、商贸流通和文化创意等四大版块。通过对已确立的项目及新公布的培育项目的深入研究,结合省政府去年公布的我省60个特色小镇的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响应速度快,项目数量多,但普遍质量不高,涵盖面不广,特色不够鲜明。
A:总体来讲一共存在十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特色小镇内涵不突出,特色不鲜明。2.缺乏大的产业依托和支撑。3.缺乏富有创新性、创意性的策划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4.一些项目地产化倾向严重。5.基础设施不完善。6.“三生”融合理念不深入。7.与休闲旅游融合度不高。8.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不配套不健全,缺失产品意识和营销理念。9.缺乏人才支撑。10.政策、政府助力不够。
A:突出项目内涵,打造鲜明特色。真正理解特色小镇对产业的引领、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和对企业发展的推动这一重要作用,下功夫苦练内功,深入挖掘项目的文化内涵,下大力气研究休闲养生的规律,增加投入,美化环境、增加设施设备,强化管理和服务。只有做出特色,小镇才有活力和竞争力。
要有大的产业依托和支撑。通过规划发展形成以主业为核心、融合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商业服务等模式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综合体和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医疗养生等服务业自身为核心,独具特色的综合体。我省有不少在国内乃至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产业和企业,完全具备主导建设特色小镇的资源和能力。如海尔、张裕、重汽等。
富有创新性、创意性的策划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关键。多点创新,少点套路,这才是特色小镇策划规划应该始终遵循的原则。
解决小镇地产化倾向严重的问题。毋庸讳言,特色小镇项目离不开房地产,但开发房地产项目的目的应当是改善小镇的硬件配套设施,优化小镇的生态与人文环境,提升和改善小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增加小镇的财政与税收收入,拉动小镇的经济,应当是房地产服务于特色小镇,而不是特色小镇建设服务于房地产。
完善小镇基础设施。对一些医养项目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多表现在基本的医疗设施保障体系不完备,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备,等等。对一些商贸流通项目而言,不少项目是从过去传统的批发市场发展而来的,信息系统不完备,接待服务设施不先进,配套生活、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美化等。
“三生”理念深入融合。综观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无以不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理念。生产是核心,生活是保障,生态是可持续的源源动力。所谓的特色小镇建设,其实是又一次的社会分工模式,即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某一或某几种特定的人群进行特定的生产和生活,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行政区划,是一些小的充满活动的新型社会组织,它既满足了当下高速发达的信息化的形势下社会对人们分工协作的要求,又满足了人们对较高的生产生活质量的要求,所以在特色小镇的打造中,生产、生活、生态的要素不可或缺。在一些以旅游休闲和医疗养生的小镇建设中,对生态、生活的要求甚至超过对生产的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三生”融合的观念牢牢地树立在特色小镇的策划、规划、建设和经营中。
提高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度。从当下来看特色小镇建设与旅游休闲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小镇功能设置上重生产轻生活,许多此类小镇是从传统的批发市场转变而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区域功能定位已经形成,短时间难以改变;外来商户也习惯于来去匆匆,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乃至风光美食缺乏深入的了解。此类小镇要尤其注意和旅游休闲要素的融合与对接。当地政府要发挥宏观规划和产业引导的作用,把当地文化、旅游的元素有机地融入特色小镇的打造中。
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要配套要健全,加强产品意识和营销理念。近年来,随着好客山东品牌的打造、大项目建设推动和捆绑营销、联合推介体系的建立,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开始注重以“二日游”、“三日游”为主要内容的产品体系的构建和营销,注重旅游休闲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打造。
加强人才支撑。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的管理运营、服务、产品体系建设等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几十年各类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在方方面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在我们国家,由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刚刚开始,尽管有大量的西方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不同,环境与文化不同,所以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这种情况下,與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的策划、规划、管理运营、服务、产品体系建设与营销、投融资管理、政府管理等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这一方面需要各高校、研究机构加快特色小镇关联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各特色小镇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同时政府层面要多多举办研讨班、培训会,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自身相关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解决了人才问题,我们的特色小镇建设才能充满活力、健康持续发展。
政策、政府助力。我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指南》明确指出:“强化政府规划引导、制度环境营造、文化内涵挖掘、设施服务配套等作用,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过度干预。当地政府要为服务业特色小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在‘放、管、服方面出台创新举措。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为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搞好服务。”企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生力军,政府既不能跳上前台,自掏腰包进行特色小镇建设,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加强对项目的策划引导,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有管理和服务职能。在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中,企业与政府不是主配角的关系,而是不同职责的两个主角的关系,应互相依托,互相推动,共同唱好特色小镇建设这台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