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阳伞及其中式元素简析

2018-09-20 04:58陈娜
文物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伞面象牙丝绸

陈娜

伞是一类不大为人所关注的寻常事物,国内鲜有人对这一日常用品深入探究。除了实用性以外,伞还具有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丰富含义,其形制多样,外观丰富,尤其是阳伞,深受女性喜爱。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促进下,历史上西方阳伞采用了许多源自于东方的元素,值得品味。

西方阳伞的起源及类型

(一)西方伞及阳伞的出现

伞的起源是一个目前尚不能清晰说明的问题,阳伞的定位在早期也不是很明确。西方伞的出现可能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早期的伞可能与宗教、王权、礼仪等有关,并非是为了抵御阳光或者雨水。埃及有可能是西方伞的起源地之一,用于表达天赋的王权。大约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伞逐渐被用于抵御阳光。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伞传人罗马,看戏剧表演时撑伞的习惯在罗马流行了许多世纪直至今日。大约公元6世纪的时候,抵挡雨水的伞和抵御阳光的伞被人们所接受。在16世纪早期,伞在南欧的许多国家主要是作为宗教性事物流行,但同时也是一种时尚的新奇事物。伞在葡萄牙非常受欢迎,随后西班牙、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妇女们也开始使用伞。l8世纪,抵御阳光的伞即阳伞逐渐成为妇女专用的物品,并成为一种时尚,是受欢迎的替代各种面纱或者遮挡物(包括精致的扇子)的物品,用来防止晒黑和产生雀斑。与阳伞相对应的是抵御雨水的伞,这两种伞其实直到l8世纪中期也还很难区分,不过抵御雨水的伞更加注重实用性。英国的天气很适宜雨伞的使用,但是英国的男士对伞并不是一开始就接受的,英国人认为男人撑伞是女性化的表现,直到18世纪中叶,琼纳斯·汉威不顾世人嘲笑撑起伞走在英国的大街上,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伞在英国才真正普及起来。在同时期的美洲,伞的普及率迅速提升,不过更多的倾向于阳伞的使用。19世纪,伞的功能化区分日趋明显,雨伞本身的变化不多但更加注重实用性,阳伞则向更加时尚轻奢的方向发展,风格、材质、色彩不断变换,既可作为妇女服饰的配饰,亦可作为遮挡别人目光或者卖弄风情的物品。20世纪,作为服饰配饰的阳伞逐渐消失。

(二)西方阳伞的类型

西方阳伞在18世纪中期以后,女性专用伞的特征逐渐突出,其功能繁多,风格多样,异彩纷呈。本文拟就18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阳伞作一简单分类,以伞杆的形态将它们分为直杆伞、折叠杆伞、伸缩杆伞等,介绍其主要类型。

1.直杆伞:伞杆竖直且不折叠的阳伞(图一至图八)。

直杆伞出现历史久,延续时间长,种类众多,样式丰富。伞面有单层、双层乃至三层,材质主要以丝绸为主,有素面、刺绣、蕾丝、流苏等装饰工艺;伞杆常用象牙、珍贵硬木,象牙上常雕刻纹样,硬木上采用原色或髹漆;伞柄造型多样,有直柄、弯钩柄、圆柄、动物造型柄等,材质有银、珐琅、陶瓷、珊瑚等。

2.折叠稿二伞:伞杆通过連接套管可折叠或撑直的阳伞(图九至图十三)。

折叠杆阳伞的流行大约始于l9世纪40年代,在维多利亚时代非常盛行。伞面材质和工艺与直杆阳伞无明显差异,相比之下,折叠杆阳伞伞面用材更多的是丝绸、蕾丝的组合,伞面边沿多采用流苏或者蕾丝荷叶边下垂等,伞杆多用象牙,柄部多“L”造型。用于连接上下两部分伞杆的铜套通常是铜质,也有部分采用象牙,与象牙杆更协调。有的象牙伞杆有繁复细密的镂空雕刻,这种雕刻常常源自于中国广东。

在19世纪,西方马车技术改进以后,人们可以便利地通过乘坐马车出行,阳伞形制也随之变化,出现了这种能折叠的伞杆,便于乘坐马车不用撑伞时能收起来。这类折叠杆阳伞在欧美也被称为“carriage parasol”,表示在车行的时候使用。这种阳伞通常还有另外的功能,在伞的顶端有一个调节开关,能使伞面的朝向随撑伞人的意愿而调整,因为是法国的侯爵夫人发明的,因此此类阳伞还有另外一个称呼是“marquise”(意为侯爵夫人,女侯爵),这种阳伞的调节开关因此被命名为“marquise hinge”。此类型的阳伞多用于社交场合中女性遮挡那些不受她们喜欢的人的目光。19世纪中晚期用材高档、装饰精美的阳伞多是这种carriage parasol类型的阳伞,当时的妇女拥有一件精美的carriage parasol阳伞,象征着身份地位与常人的不同。

3.伸缩杆伞:伞杆能伸缩的阳伞。

18世纪以前西方的伞大都比较笨重且不易携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伞的使用及推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西方人不断思考改进方法,着眼于缩小伞的膨大体积。在l8世纪晚期,法国的戈斯林发明了一种能让伞杆的四节铁管相互叠套的弹簧装置[1],这能让伞杆伸缩。伞杆的伸缩往往和伞骨的折叠相配套,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有一件l9世纪初的伸缩杆折叠伞(图十四),伞杆分为三段,能伸缩,伞面也能折叠,阳伞的体积大大缩小了。一般来说,这样的伸缩杆伞和折叠骨伞在19世纪是专为妇女们使用而设计的。

二、西方阳伞的中式元素分析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早在公元前就存在经济文化的交流。地理大发现后,更多的西方人来到心中向往的神秘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物品传人西方国家。中国的伞最迟应该是在葡萄牙殖民者入侵我国海防时就被西方认识了,随后被传教士带入西方国家。1664年,约翰·伊夫林在日记中写道,他在巴黎看见了来自于中国的纸伞,这是中国的耶稣会士送给一位天主教神父汤普逊的礼物,它有点像欧洲妇女们使用的扇,但要大得多,有一杆长柄,上面雕满了奇怪的中国人物图像[2]。中国的物品对西方人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为了便于中西之间贸易的来往,清中期时清政府在广东成立了“十三行”,许多中国的工艺品、原材料、半成品等通过“十三行”源源不断运往西方国家,这里面当然包括与伞有关的物品。

首先是与伞面有关的。18、19世纪西方阳伞伞面主要采用的是丝绸,作为丝绸的发明国家和大宗生产国,中国产的丝绸占据了世界相当大的份额。西方阳伞的内衬和伞面常使用中国产的丝绸,尤其是一些品质高的carriageparasol阳伞常在蕾丝面下的第二层和内衬面采用中国素色丝绸。比如图十五的黑色蕾丝层下面的黑色丝绸即是中国产的,图二白色丝绸伞面也是来源于中国。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有两件非常典型的中国清代中晚期外销绸制作的阳伞(图十六),其中一件的伞面是黑色丝绸上丝线绣制中式庭院赏憩图,人物面部采用象牙片彩绘,伞面空白的地方绣满中式风格花鸟图案;另一件在白色丝绸上绣制英式风格的花卉图案,据说此伞属于维多利亚女王,图案是根据女王的命令在中国绣制而成的。可见西方阳伞不但采用中国丝绸作为原料,还使用中国的绣工制作伞面装饰图案,而这些图案风格有的就属于当时中国外销工艺品的典型样式。

其次是与伞杆有关的。19世纪的广州“十三行”,制作出口了大量的雕刻工艺品,有家具、象牙球、名片盒、收纳盒、扇子等,质地有象牙、檀香、漆木、螺钿等。这些工艺品上面的纹饰大多繁复细密,既具有典型中式图像,又有西方风格特点,整体的谋篇布局是迎合西方人审美的外销风格。中国的雕刻技艺高超,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戰争以前的象牙雕刻,闻名于西方世界。很多外销工艺品都采用了来自于中国广州的象牙雕刻半成品,阳伞也不例外。在许多西方的阳伞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具有中式繁复图案的象牙雕刻伞柄(图十七、图十八),这些伞杆上雕刻的图案以及采用的工艺与中国同时期的其他外销工艺品上的一致。有的伞杆则采用中式髹漆艺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采用中式造型线条(图十九)。这些阳伞的伞杆尤其是雕刻的伞杆极有可能是在中国广州采购,被运往西方后再与阳伞的其他部件装配而成为一件高档的精美阳伞。

再次是与伞柄等有关的。丝绸与陶瓷是中国在世界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丝绸用于伞面了,陶瓷有时也会被用于伞柄的装饰。一件“dupuy”公司在20世纪初生产的阳伞,其柄部就是陶瓷质地,整件阳伞看起来非常具有品味(图四)。西方人很喜欢银制品,广州“十三行”的银制工艺品也大量出口西方。在一些阳伞的柄部可见包银工艺,银套外部往往浅浮雕中式图案(图二十),有的还外加一个中国字体。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阳伞的柄部采用了珐琅工艺,珐琅上的图案是模仿中国的“龙”,非常典型的中国风(图二十一)。西方阳伞也会用竹质的伞杆伞柄(图八、图二十),这与中国或者日本文化对竹的喜好也有关系。

这些阳伞各部位的中式元素,并非是中国原汁原味的图案造型风格,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迎合西方人审美需求的样式,也被称为“中国风”艺术。这种“中国风”艺术源自于西方人对神秘中国的向往以及对中式艺术的追求。它被融入于西方装饰艺术的方方面面,起到点缀、修饰甚至是炫耀的作用。从它们身上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三、小结

伞的起源的确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但是一般来说,中国作为生活用具的伞与东西方各国是有交流的。在唐代,中国的伞便传到了朝鲜与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从16世纪中叶后开始有零星的中国伞进入欧洲,在一些瓷器上能看到中国伞的形象。后来西方的伞逐步发展,尤其是阳伞的一些部位直接采用来自于中国的原材料、半成品,有些设计则融合了中式的元素,使18、19世纪的西方阳伞呈现出一股异域风情,为我们献上了一份不同以往的视觉享受。这一切都归结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猜你喜欢
伞面象牙丝绸
三种遮阳伞不防晒
一根象牙筷
象牙长啊长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一键自动反向收起雨伞
象牙战争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