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山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如何承领新使命、完成新任务,是高职教育战线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面对新时代产业变革的挑战,高职专业集群建设需要不断关注产业集群的变革,重组和升级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及其知识资源、与产业集群的交互机制,以达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目的。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w to undertake new missions and accomplish new task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new subject fac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nt.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lusters need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reorganize and upgrad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teachers and their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with industrial clusters to achieve the synergy between professional cluster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關键词:新时代;产业集群;专业集群;重组;升级
Key words: new era;industrial cluster;professional cluster;reorganization;upgrad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8-0078-03
0 引言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同时也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要求、新机遇。高职教育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我国拥有高职(专科)院校1359所,平均在校生6528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斩获50个项目中的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勇创历史记录,标志我国职业教育总体办学水平迈入世界中上游。
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结构转型中传统产业的淘汰、新兴产业的兴起,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的数量和规模,产业技术升级中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的趋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低质量、低标准和低技术含量的人才培养方式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
1 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1.1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是基于1990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解释一个国家产业或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的、在技术上和人才上相互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cluster),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①产业集群由于地理区域的高度集中形成产业资源要素的空间汇聚,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使外部分工代替内部分工从而产生外部经济性。但由于某一要素(如人力资本)汇集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集群系统的周期变化,所以产业集群具有周期性动态演化的特点。
1.2 专业集群
在相关研究中,对“专业集群”的定义和内涵特征的研究较少,且没有权威的统一界定,从字面上理解为专业的聚集,专业是专业集群的基本构成单位。学者吴仁华认为“专业集群是指适应产业链和创新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将若干个服务于特定产业链各环节或层次人才需求的且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专业,按照一定的结构或规则集合在一起,实现创新要素集聚与资源共享。②”这种以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为聚集取向的定义较为客观。
1.3 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的关联性
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本质上是产教融合的问题。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高等教育类型,只有与区域经济紧密联合,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切实有效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方显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价值。区域产业集群既是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的建设依据,又是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的最终服务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是指高职院校作为办学主体,依据所服务区域的产业集群中所需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需求,将相关专业的师资、课程、设备、实训场所等教育资源要素依据教育规律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进行动态重组调控,最终实现与产业集群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互动和有机对接。产业集群的变革会对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高职院校应该预知产业集群的变革以及它对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的影响。
2 新时代产业变革对高职专业集群的影响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发展变革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科技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社会治理发展的新理念等,预示原来追求效率速度的生产要素粗放式投入的社会生产模式要向效能质量的生产要素集约式投入的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对物质和服务的多元化和精致化需求趋势,产业集群所需生产要素也随之变化,不仅仅需要重构和升级产业价值链,还需要增加更多高质量的技术和人才的生产要素投入来增设更多的创新链满足愈来愈浓烈的产业集群内部竞争。产业集群不单单是一种经济体,则更多的是以一种社会体角色,调整内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更换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要素。
新时代背景下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的影响巨大。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今后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导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则发生着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产业逐渐聚集,产业要素尤其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17年《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数据表明2025年人才缺口数量(图1),预测仅信息技术产业2025年从业人数达2000万人,缺口为950万人。③面对如此巨大的产业集群人才缺口,对于高职教育,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发展机遇。
综上可知,新时代背景下产业集群成为必然趋势,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跃而变得越来越容易,产业聚集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融合度和技术创新要求越来越高,高附加值的新兴科技产业涌现和生产制造产业的技术升级,都导致产业集群对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转变。
2.2 新时代产业集群变革对高职专业集群构建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的产业变革中产生新兴的产业集群,同时带来大量新职业群和岗位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基本要素集聚、价值链集聚、社会网络集聚和创新体系集聚四个阶段。⑤基本要素集聚是最初级阶段,此时集群中的要素构成单一,内部主体通过技术、市场、劳动力等资源的共享形成聚集空间,这个阶段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同质化,大量同质产品形成地理性产业标志。此时的产业集群仅仅需要高职专业集群为其提供单一的廉价生产要素,产业集群对专业集群最终提供的生产要素并没有太多的质量要求。此时的产业集群和专业集群都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随着产业集群向高级阶段发展,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都纳入集群中,产业集群作为整体机构与社会之间的网络交互越来越频繁,产业集群最高发展阶段,组织方式、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此时,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建立深度合作将不仅仅体现在人力资本的供求关系,还包括技术与生产、信息与经验、生产实践与创新知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流动,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演化,共同发展。
同时,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的发展不得不面对来自高职院校自身水平不够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竞争双重挑战。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的优势不仅停留在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还要将优势延续到产业集群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创新体系的集聚阶段。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和技术应用研究水平对创新体系的集聚作用力和贡献度不是很大,其中高职教师缺乏科研实践,科研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创新精神不足。因此,高职院校专业集群能否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共同演进,高职院校需要抓住机遇,了解未来的需求和趋势走向,审视自身,强化优势,直面挑战。
3 高质量、高水平专业集群构建路径
3.1 提高质量需要求真务实的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专业设置原则上应该一个专业背后一定要有一个或数个产业、企业支撑。如果没有产业、企业的支撑,该专业设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则需要重新论证。只有产教融合的专业,才可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企业离不开学校,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彼此是唇齿相依、共享共赢的关系。
3.2 提高质量需要求真务实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當前,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短板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为教师减负。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过重,周课时甚至达到二十节,几乎没有时间研究教材教法,究其原因是师生比过大,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二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能和科研能力。要减少教师工作量,省下的时间用来培训和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研究教学内容、学生、教学方法,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3.3 提高质量需要求真务实的构建评价保障体系
为了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尝试将专业教学是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必备条件,把人才培养质量交给行业、企业评价。是否真正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否合格达标,作为用人单位的合作企业最有说话权。因此,政府的重点是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根据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输入与产出监测的结果进行投入与奖励,具体的教学质量则由教学实施主体承担。
注释:
①杨蕾,童菲,马沂,王晓峰:《产业集群对专业期刊集群的启示——对<中国激光>杂志社创新与坚守的再思考》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年第6期,第730-736页。
②吴仁华:《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探究》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第98-103页。
③数据来源于教育部.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Z].教育部网站。
④数据来源于教育部.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Z].教育部网站。
⑤姜明辉,贾晓辉,于闯:《产业集群演化的仿真研究》载《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12期,第81-91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
[2]张力.全面开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N].中国教育报,2017-11-27.
[3]花鸥,等.供给侧改革下的高职教育结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