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斌
中国的当代艺术都是从85新潮谈起,全球化、商品经济、消费主义以一种“自由开放”的面貌深刻地改变着当时广州的城市生活,1990-2000年十年之间,广州当代艺术在其边缘性中酝酿出独特性,这也和广州奇特的全球化眼光有关,这种独特性可被视为中国和亚洲爆炸性经济起飞、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产物。相比当时北方的当代艺术,在没有“政治束缚”下的广州当代艺术更关注当下,更关心生态,正如当代艺术批评家陈侗所说“广东的当代艺术情绪上是温和而饱满的,也是最符合美术史发展的”。
现在广州的当代艺术比起二十多年前要丰富且立体得多,国外优秀的当代艺术展也不断被引进,如“比尔·维奥拉1977-2014精选作品展”、“让我们谈谈天气:危机时代的艺术与生态”、“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德国当代艺术中形式的创造”等等。刚刚结束的第23届春季广州艺博会,首次以当代艺术为策展定位,无论是学术关注还是市场交易都取得不菲的成效,这种全新的体验和收藏选择也為南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生态构建带来一股新风。
多元组合的广州当代艺术生态
一个世纪以来,在不同阶段中,广州始终被作为艺术的热土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改革开放步伐的率先迈开,更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成为了广州当代艺术阵营的主要力量。发展至今,广州正在形成自己的当代艺术队伍。从人才培养上,广州有50多所高校,有华南地区很重要的艺术学院,包括广美、华师、广大、华工等,有着成熟的教育体系,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年龄跨度从50后到90后,足足横跨半个世纪。
在完善广州当代艺术生态构建过程中,广州的艺术机构有着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越独立越有生命力。面对着艺术市场的潮起潮落,仍有一批坚守的机构在坚持着自己认定的路,如广东美术馆、时代美术馆、红砖厂当代艺术馆、53美术馆、艺时代艺术空间等,除了这些机构之外,广州还有大量的由艺术家自发组织的小型艺术空间,这已成为广州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托及必然趋势,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整个生态面貌,也是目前广州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
广州当代艺术市场的破局发展
如果说艺术家是生产者,藏家就是消费者,只有这两者都具备才能让“艺术圈”真正成为循环的“圈”。广州能产生好的当代艺术家,但在社会上还没能给予火热的回应,故而有人用“墙内开花墙外香”来形容目前广州的当代艺术市场。针对这一现象,这两年也引起了不少本土机构的思索,试图找到广州当代艺术市场的切入点,打破现局面,向广州当代艺术市场的康庄大道迈进。
今年K11在广州也落户了,在不少人看来,这也许让广州民众又多了一条接触和了解当代艺术的途径,通过拉动消费的同时推广艺术。而K11的艺术基金会主要收藏当代艺术,一个成熟的艺术基金会运营是否也能给广州带来影响?这都是值得期待的。除此之外,还有“广东艺术行”的打造,具有市场和藏家的深圳,与具有完善的当代艺术队伍的广州进行两地艺术力量联动,两地的互相补充,将达成未来共同繁荣的结果。
有扎实的基础,整齐的当代艺术队伍,健康的艺术生态,市场又有官方机构、民营机构、艺术商业等多方势力的“和合共生”,广州当代艺术市场细水长流的发展之道,必将逐步形成自己的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