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准扶贫机制 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2018-09-19 10:15孙迎联
群众 2018年16期
关键词:贫困者贫困户精准

孙迎联

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脱贫攻坚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创新精准扶贫机制,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脱贫攻坚举措。

创新精准识别机制,着力解决识别不够精准问题

精准识别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省基层扶贫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诸如“五看法”“六优先”“五不准”等行之有效的识别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识别错位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群众刻意隐瞒家庭收入或有意夸大家庭教育和医疗负担,争当贫困户,导致一些处于贫困线上但确实又需要帮扶的群众被排除在扶贫对象之外;再加上人口流动等动态因素,多头统计导致统计数据不够准确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识别的精准度。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创新精准识别机制。一是创新精准识别方法,实现对贫困户的无缝隙式识别。进一步细化和创新“五看法”“六优先”“五不准”的识别方法,同时借鉴各地先进的识别技术和手段,采取与农户家中多个成员面对面交谈、电话核实、询问邻里、询问村两委等多样化的手段搜集信息,同时加强识别政策的宣传,争取农户的配合。二是改变以分配扶贫指标为基础的做法。要以贫困实际发生率为基准,以当前贫困线为参照,适当扩大扶贫对象的覆盖范围,将那些处于贫困线边缘的家庭也纳入扶贫系统,并考虑将贫困对象人均纯收入指标调整为可支配收入指标。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贫困标准应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层次性划分。三是整合人口统计数据。以村为单位,建立人口动态管理系统,搭建人口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借助大数据对不同口径的人口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校对。

创新精准帮扶机制,着力解决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问题

调研发现,一些地区实施了多轮的扶贫项目建设,包括种养殖业、农业观光体验、民俗旅游、传统手工业等在内的一大批项目建成运营,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但这种以贫困区域为基本瞄准单位的项目设计,忽视了贫困户的个体差异,脱离了贫困户的真实意愿和发展能力,导致从项目中获益的往往是中高收入农户,而贫困户却获益很少。有些项目建设只注重产业化,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为导向,弱化了扶贫目标;有些项目在缺乏对市场的有效预测分析的情况下盲目上马,致使项目不可持续;有些项目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扶持,忽视了对农户扩大产品市场销售的引导,导致了生产越多越亏损的现象。这些问题存在的结果是,虽然扶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项目粗放“漫灌”,缺乏针对性,不受贫困户欢迎,贫困户的获得感不强。

创新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一是在帮扶瞄准层次上实现区域开发与个体扶助的有机嵌合。一方面继续发挥区域扶贫开发政策的效应,以乡村振兴作为脱贫解困、发展提升的重要载体,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同时,利用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以针对贫困户不同致贫原因的扶助措施对接与承续区域瞄准政策。比如,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者,要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对于因病致贫的贫困者,要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贫困家庭的报销比例;对于因残致贫的贫困者,既要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还要帮助他们寻找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对于因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资源贫乏致贫的贫困者,采取搬迁并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的措施。二是要坚持项目精准建设。克服一哄而上、为了建设项目而建设项目的形式主义项目扶贫倾向。任何扶贫项目的上马都要对市场需求和风险进行充分地研判,把贫困户增收、改善贫困户的生活质量放在首位。三是要充分评估贫困户经营项目的意愿和能力。再好的扶贫项目,都需要贫困户去经营。扶贫项目的论证和建设必须让贫困户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能搞大包大揽。同时要认真评估贫困户的经营能力,使项目与贫困户的愿望和能力高度匹配。

创新精准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机制,着力解决扶贫资金使用不集约问题

精准扶贫必须从“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出发,加强对扶贫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省在扶贫领域投入了很多资金,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扶贫资金投入方向和结构不能满足贫困户需要和愿望的现象仍然存在。有贫困户反映,村里开了很多工厂,道路拓宽了,环境整洁了,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医疗、就业、养老、教育等问题却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解决。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部门按照各自的扶贫计划分配扶贫资金,有的部门只关注自己业务范围内的计划,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造成不同部门对同一贫困村的同一类项目、同一批贫困户进行重复补贴,既导致专项资金使用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又挤占了对其他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的投入资金。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机制,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用制度保证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重点满足他们对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需要,避免出现资金“张冠李戴”用于其他形象工程的现象。二是避免扶贫资金重复补贴。可以将各部门负责的扶贫资金补贴计划交由扶贫办进行统一归集,将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最需要的地方,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保上的差距。三是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资金使用情况要接受群众监督,资金管理部门要会同审计部门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预算和决算审计。

创新精准扶贫长效支撑机制,着力解决部分困难群众返贫问题

贫困具有顽固性。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必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返贫问题。

解决困难群众返贫难题,要从“脱贫主体”“脱贫供体”“脱贫载体”三个方面入手,创新可持续脱贫的支撑机制。一是促进脱贫主体素质的持续提高。首先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改善医疗服务,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其次要探索“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再次要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改变贫困者“等、靠、要”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竞争和参与意识。二是保证脱贫供体的可持续供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实现可持续扶贫的重要供体,遏制返贫必须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可持续化。一方面可通过财政划拨、专项扶贫贷款、社会及个人自愿投资和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本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地区造血机能,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引导和动员,统筹资源,建立健全落后地區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确保脱贫载体的可持续维护。生态环境是承载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自然载体,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性维护是可持续脱贫的必要前提。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资源使用标准,确保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严格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以保证下一代人能持续利用。另一方面要把扶贫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相结合,发展节约型产业、循环产业和生态产业。

(作者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贫困者贫困户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古巴经济衰退
美国贫困救助精细化管理的检视与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