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建林
改革开放之初,南通仅是江苏的一座无名小城。而经过40年发展,目前,全市GDP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8位,地级市第6位,下辖6县(市、区)都进入全国百强县。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南通坚持解放思想,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特别是在关键时期牢牢抓住了关键机遇,实现了跨越发展。
以战略思维抓住机遇
能否牢牢抓住机遇、积极用好机遇,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与路径,而是一种战略思维能力,需要研判形势和总揽大局的智慧,正确分析研判国内外形势,把握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在不断变化的全局坐标中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发现和抓住机遇,准确制定顺应发展趋势、符合地方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战略,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改革开放初期,南通有着较好的轻工与电子产业基础。为抢占先机,南通立足产业基础,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激发市场机制活力,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同时,在全国首开技术人才流动之路,引进工程技术人员,促使轻纺和电子产业大发展。那时,南通的“双猫”织品、“三元”电视机、“宝石花”收音机、“桃花”电风扇等轻纺和电子产品风靡全国。1980年,市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18600万元,人均工业产值10740元,成为继常州后我国又一个人均工业产值超万元的中等城市。
1984年,南通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抓住机遇,全力推进对外开放,兴办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办了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银行办事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效益在全国220个城市中名列前茅,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苏南模式”的重要成员。1986年,南通跨入了全国20个工业总产值超百億元的城市行列,由此成为全国“明星”城市。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抓好机遇
机遇是事物相互作用的历史累积,是人民创造伟大实践业绩的时代呈现。南通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抓好发展机遇,推进各项重大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破除“小生产会产生资本主义”教条主义观念,农村大力推进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个体经济、庭院经济和私营企业,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市场。在海门与通州两县三乡镇交界处自发兴起的叠石桥绣品市场,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家纺市场,年营业额超千亿元,占国内市场份额60%。
进入21世纪,南通紧紧抓住苏通长江大桥建设使南通区位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历史机遇,大胆解放思想,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破除行政区划的藩篱,提出实施“沪苏通”一体化发展战略,将靠江靠海的区位优势与靠上海的生产要素优势相结合。这一战略的实施,促使南通的发展环境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全市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与交通建设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大大提升了南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以此为契机,南通建成了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化工为支柱,医药、化工、建材、船舶、治金、电力等产业相互配套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电子生产基地和新兴的机械工业基地、船舶工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和新材料基地。由此,南通经济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了从崛起苏中到融入苏南,进而挺进长三角核心圈的城市振兴。
以快干实干会干抓牢机遇
机遇的最大特征是时效性极强,来之急速,稍纵即逝。发现机遇很重要,但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利用机遇。这就要求以“快干”“实干”“会干”的能力,牢牢抓住机遇,成就事业。
“快干”,就是以一种“马上就办、马上就做”的精神,把稍纵即逝的机遇抓住,取得先发优势。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有机遇,一旦发现机遇,就要尽快采取行动,说干就干。“实干”,就是面对改革开放中的各类矛盾、问题、挑战,善于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抓好落实的全过程。否则,只能是盲目蛮干,其结果不仅不能利用机遇,反而将造成更大的损失。“会干”,就是以日新精神、精进态度,谋定后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或以小带大、小中见大,不断提升把握复杂局面的能力,让机遇变成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南通正是以不断提升“快干”“实干”“会干”的能力,牢牢抓住发展机遇,让机遇落地,形成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格局新业态。2003年南通提出接轨上海、服务上海的战略后,加快了接轨上海步伐,历届市委市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作为中心发展战略,招商引资引智,挂图作战,实行项目责任制,每个项目都有专人负责,列出进度表,定期检查评点督办,确保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落地生根。自2005年上海第一家企业上海双钱轮胎公司如皋分厂落户如皋市经济开发区以来,已有上海振华港机南通基地、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通崇川数字产业园等数十个基地、园区和数千个企业和项目落户南通,推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至2017年,南通的船舶海工及装备、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电子信息、能源及装备五大板块总产值超万亿元,海工产品总量占我国的1/3。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