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困境及其对策

2018-09-19 09:53赵伟成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1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依法治国大学生

摘 要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法治观念对于其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要加强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借助新时代的网络与新媒体功能,做好其法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大学生 法治教育 依法治国

作者简介:赵伟成,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0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主题进行研究,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者,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新一代,法治观念对于其发展和服务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于我国进一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观念单薄

法律知识是对大学生进行优秀法治观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除了法学专业大学生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所知并不多。普通大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很大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生活经验层面上,因而对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会产生误解的情况。这与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有着重要的联系,大部分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只能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学习到少量的法律知识,剩下的仅仅靠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来获取一二。

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舆论或者媒体报道的误导,如一些新闻写到“李刚儿子开车撞死人只判三年,农民工偷了一辆摩托车却被判四年”,一些大学生对此表示极大愤怒却不去查找相关法律条文。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事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从侧面也反映出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有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权利被侵害时,会想到用法律的手段解决却不知如何利用好法律的武器,只能其他途径。

(二)优秀法治教育教师匮乏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的人数直线上升,但大学教师的培养却无法做到保质保量。除了政法类高校和重点综合性大学以外可以保证优秀的专职法律教师以外,一般高校很难保证法律专职教师的质和量。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和专科高校因学校的性质或者地理位置等因素,很难吸引优秀的法律专职教师来从事教育工作。

在当下高校中,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大部分并非法律专业毕业,相对而言法律知识则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有不少老师不得不临时磨枪,一边学习法律知识一边进行教学,无法做到深入浅出,将法律知识讲透彻。一些教师因不精通法律而将大部分课时利用到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法律基础部分则照本宣科,粗略讲过,以至于学生学得一知半解。

(三)高校对于法治教育课程建设不够重视

目前法治教育在高校课程中并没有独立课程,而是成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一部分。该课程的法律基础部分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科学的法制精神和法治意识培养体系,仅仅是让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个粗略了解,知道有哪些主要的法律,但并不知道这些法律具体都规定了什么,也无法了解和自身有关的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半个学期甚至不足半个学期的课时量也让一些有能力讲好法律课的教师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进行讲授,只能被迫选取部分进行教育。同时,由于该课程是公共课性质,课堂里少则几十人,多则两三百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的时间和机会,“纯灌输”的教学方法实在难以将这门课上好。

另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前较多的是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为了追求一个好分数及学分,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但并不理解其中蕴含的真正意义。单纯的考试无法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无法准确地评估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拥有了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是否系统地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容易存在有学生考试分数特别高,但是并非真正树立法治观念的情况。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

全面推進依法治国所希望见到的局面就是国人接受法律、尊重法律,拥有一定的法律信仰,只有这样法治社会才会建立,才能顺利运行各种社会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全面”,而“全面”的概念中包含了对每一位公民法治教育的责任,自然包括了对于大学生人群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要求,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人们知法、守法、用法 。

大学生作为中国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是依法治国的推广与落实应当注意的对象。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生人群体没有正确的法治观念,会形成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大学生缺乏法治意识,在毕业后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则会以“经验主义”或“法律虚无主义”等思想来做事,这会对周围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大学生人群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法治国家则难以建成。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一根不可触及的底线,也是保护自己的利剑。在大学校园中,“马加爵杀人案”、“复旦投毒案”和“华政开水伤人案”等事件的出现让人不寒而栗。法律不仅能保护个人的正当权益,也能对大学生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让大学生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以免出现害人害己的情况。在踏上社会后,大学生面对相比起校园更加复杂的社会,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又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必须相结合,才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此外,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青睐有加,如果在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又能懂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将会如虎添翼,例如学理工科的优秀大学生经过学习和实验,会拥有自己发明的专利,此时懂得专利法将会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而经济类专业大学生若懂得经济法与商法相关知识,则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社会服务。有志成为公务员的大学生如若懂得知法守法,则不会被利益所迷惑,则能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会一步步成长为“老虎”或者“苍蝇”。

三、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強优秀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教育离不开教师,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学术指导,教师对于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想要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必须培养优秀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不仅可以从优秀的教师那些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能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要保证和鼓励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条件较差的院校也应当有计划地对现有法律基础课兼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对专职教师鼓励其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和反思课堂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不断关注依法治国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提高自身对于法律的深入了解。另外,教师应当不仅要讲授法律知识,也要将道德教育与其结合起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培养其正确的法治观。

另外,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为学生进行讲座教育。法律不仅仅是书面上的条文,更多的是生活中以“活”的形式出现,而法律工作者可以根据其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为学生进行讲授,拉近学生与法律这个上层建筑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回答学生一些法律问题,帮助学生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二)构建内容合理化、形式多样化、考核科学化的课程教育体系

首先应当对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从教材为出发点,对于“法律基础”进行审查和重新编撰,将过时的法律条文和表述进行整改。增加德治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国等相关内容,将适合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内容加入其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要侧重补充与其专业或对口专业职业相关法律内容,帮助学生未来在工作上也能知法懂法。

另外,法治教育不应局限于灌输式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进行合理交流,例如让学生进行小组团队作业,讲一讲自己感兴趣的法律或者经典法律案例并进行针对性点评。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进行参观,旁听案件审判,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法治的神圣与庄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优秀的文献资源和视频资源,让感兴趣的或者学有余力的同学再课后进行深入研究。

法治教育课程的考核应当由多个部分组成,如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考试等。在考试部分应当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考核,增加法治意识、法律运用方面的考核,同时也可以以法治观为主题的期末论文进行考核,减少学生的考试压力,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建设良好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组织、开展法治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建设。在日常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节目中要开设法治相关的节目,加强法治宣传。在校园活动方面,可以举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论文比赛、模拟法庭等校园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加法律意识。学校要抓住国家宪法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与法律相关节日的契机,组织开展大型的专题性法治宣传活动。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法治主题相关学术论坛或者学术会议,学习法治理论,更好地研究法治问题。

另外,要加强学生组织自身的依法管理。学生组织要按照既定的相关文件进行管理,如学生干部的选举和举办活动的开支报销等日常管理工作都要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不可浑水摸鱼。一些学生干部利用职务上便利,挪用学生组织的公款去做和工作无关的事,这就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生组织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赏罚分明,才能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四)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手段进行法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选择很重要,目前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很高,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人数是非常多的。新媒体因其更新速度快、便捷等一系列特点,符合当下年轻人接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手段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具有可行性。

在网络手段方面,高校可以合理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法治教育。高校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法学课程教师的精品课程录制成视频放在学校官网或者易班网上,方便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此外,高校或者其他专门机构可以创建专门的微信号或者群聊等,定期发布有关于法治观教育的微信推送,交流、讨论当下最热的法治问题,为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法治问题等。运用最新的技术,融合文字、图片和视频,进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和基本的法律知识。

注释: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10.29(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0.

王国桢.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问题思考.遵义医学院学报.2003(6).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依法治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